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3* 蜡烛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 3* 蜡烛

  • 格式:  PPT
  • 大小:  2.59M    31张
  • 时间:  2015-02

《蜡烛》ppt课件(31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蜡烛》ppt课件(31页)《蜡烛》ppt课件(31页)
蜡烛
西蒙诺夫
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作者简介:
西蒙若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   六十年后的今天,回首二战的历史,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历史的回顾: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切断驻希腊的德军“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课文背景:
贝尔格莱德战役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课文背景: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道 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
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红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文学常识
拂晓 ( ) 瓦砾 ( )

地窖 ( ) 鞠躬 ( )

颤巍巍( )
注音与析词

jiào
jū gōng
wěi

阅读课文
用一句话说说 这篇文章是赞美什么的。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
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
厚感情。
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全文约3000字)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
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
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
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起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
一、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请有感情地把它朗读 。
整体感知:
德国人又在开炮了……“老妇人想了半天……慢慢地爬出了地窖。“(14段)
“她不会匍匐前进……她太衰老了……走进了方场。”(15段)
1.炮火连天,环境险恶。
2.年老体弱,掩埋吃力
老妇人“把他拖走。路并不远……休息了三次。”(23段)
“几小时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的坟堆。”(26段)
整体感知:
“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嘴唇和前额。”(25段)
“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她在他的旁边坐了下来,”(17段)
3.视若亲人,沉痛哀悼
“做好了坟堆后……摸出……怀里的东西”、“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老妇人对着这烛光……那黑色的大围巾。”(28、29段)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插在那老地方。”(40段)
4.点燃婚烛,真情祭悼
二、通览全文,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整体感知: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三、试分析本文的内容令人感动的原因。
整体感知:
1、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
2、着力描写感人因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不顾个人安危,艰难地掩埋苏联战士。 (强烈反差)
3、蜡烛的珍贵意义:老妇人真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一直不舍得用,现在拿出来点在烈士的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特殊环境里,烛光显出了特殊的意义。
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

描写?
不厌其烦的反复
炮火

闪烁的蜡烛

老妇人的黑色围巾

老妇人的动作
……
炮 火
炮火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

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

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蜡烛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蜡烛
有特殊意义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②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③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④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黑 围 巾
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给予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黑围巾
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老妇人的动作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年老体衰
行动不便
沉痛哀悼
老妇人的动作
作者通过这些细腻的动作描写,展现了老妇人美好的心灵,表达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烈士的至情至爱,十分感人。让我们从中感知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伟大内心世界。
内容探究
文章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文末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二、朗读第29段的末句,揣摩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说明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补充说明它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一、朗读第28段,揣摩这里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揣摩语句
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及烛光的背景,控诉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文章再次点出结婚喜烛是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点出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战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并且原句没说出真名,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而这种感情又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三、朗读第43段,揣摩:这段文字如果改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揣摩语句
小 结
1、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
2、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3、细节的描写——蜡烛。
4、感情的基调——“敬爱”与“哀痛”
5、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拓展延伸
揣磨文章倒数第四段(即41段),设想一下当时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成一段话。不少于一百字。
思考提示:
1、老妇人为什么不 说话,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2、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又心里是怎么想的?
(课后作业)
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祈祷:
和平、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