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综合练习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 综合练习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2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现代文语段阅读训练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一]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1.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   )、(   )、(   )。

2.“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4.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5.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6.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

7.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

 

(一)答案

1、占领 控制 封锁 切断 2、“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防线” “同日同时”指的是“21日下午五时” 3、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 4、“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5、我东路军渡江战役取得了胜利 6、明确具体地交代时间,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特点 7、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二)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守军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而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匪首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匪崇僖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匪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阁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己全部为我解放。

1.这则消息最核心的内容应是(   )

A.河南全境已大部为我解放    B.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我军攻势迅猛,蒋匪全局败坏

2.本段表达方式的主要持点是(   )

A.采用倒叙                  B.在记叙中穿插说明

C.以说明为主,记叙为辅      D.顺叙、倒叙、插叙全都用上

3.用横线画出说明的文字。这段说明文字主要介绍了什么?它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二)答案1.C  2.B  3. 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介绍背景,说明南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突出解放南阳的重要意义。

(三)

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③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 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2005泰安)

1.仔细品味加点的词语,说说它们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2.简要说说第①段和第②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3.从选文看,课文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有何用意?

(四)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不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也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摘录原句回答),为什么会这样?(联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

3.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4.“我”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样说?

[三] 答案:1、我以为从阿长那里得到《山海经》根本不可能,我不抱什么希望,但她既然来问,也不好不说 2、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我感到非常吃惊,震动,全身都震悚起来。) 被阿长的热忱深深打动  3、对《山海经》的关心就是对孩子的关心,突出了阿长善良的性格特点。4、我根本没有想到她会给我买回来,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这确实是有很大的神力 5、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五]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下面几句话有什么含义?体现了什么?

(1)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2)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有何作用?

(1)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请从人称和内容两个方面回答)

(2)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

(3)我的眼泪又来了。(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3.选文对父亲的刻画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4.指出“蹒跚”一词与文中哪句话相照应,并解释。

5.写出与“扑扑衣上的泥土”相照应的句子。

6.这段文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7.“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原因是什么?

8.段末用“我的眼泪又来了”作结有何作用?

9.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0.用“‖”分三层。

11.选出最能概括这段文字内容的一个标题(       )

A、父子情深。B、慈父背影。C、车上惜别。D、买桔送别。

12.这一自然段共有两处“背影”,其中详细地刻画了买桔子的背影,为什么要这样写?

 [五] 答案:(1)体现了父子间的相互体贴和关怀,尤其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2)体胖的父亲买橘子并不轻松,只是想到要替儿子做的事已经做到了,尽管很累,单心里却很踏实。(3)表现了父亲对儿子远行的牵挂之情。(4)突出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2、(1)用第一人称写别人的心理活动时,不能作直接描写,用"似的"表明是在推测别人的心理活动。同时,从内容上说,也表明买橘子这件事对父亲来说并不轻松。(2)"找"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依依不舍的感情(3)从内容上,表明是第二次流泪;突出了作者和父亲离别时对父亲的依恋、感激和敬爱之情。从结构方面:照应前文中"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3、动作描写,细致入微的刻画了父亲为儿子不辞辛苦所做的一切,表现了父亲爱子情深。4、父亲是个胖子;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5、他用手攀着上面…… 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再抱起橘子走。6、描写7、怕父亲伤心,也怕别人笑话8、增添背影的感人力量(或突出父爱深情)9、作者对父亲的感激留恋之情10、只好让他去‖我看见……到那边来信‖过一会说……。11、D 12、(1)"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儿子感受最深;(2)背影是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形象。父亲的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父爱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的表现出来。

(六)

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人神话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等。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1.石拱桥总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引用《水经注》提到的“旅人桥”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面的几段文字看,说明的顺序是(      )

A.由本质到现象   B.由具体到概括   C.由一般到个别   D.由原因到结果

3.第二段中写“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形式”和“结构”的先后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第三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

A 举例子 B 打比方 C 列数字 D 作比较

5.第三段"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几乎”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6.第四段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六)答案1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2 C  3 不能调换。因为“形式优美”是承上段而言的,得先说;“结构坚固”是下文要说的,所以放在后面。(或:先写形式,是桥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结构坚固是对桥的进一步了解,是理性认识。两者是递进关系,所以不能换)    4 A  5 限制“到处都有”,使语言更严密、准确。6 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七)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 到1192年间。②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③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④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⑤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⑦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⑧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⑨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1.上文分别说明了卢沟桥的四个特征。这四个特征是什么?

2.文中将卢沟桥和与之有关的两岸河堤作比较,说明了卢沟桥的什么特点?

3.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这11个石拱的排列,是不是中间一个最大,左右一对一对两两相对称的?根据课文回答问题,并说说文中这样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4.“几乎与河面平行”,“几乎”一词用得准确,表达了什么意思?

5.这段文字的最后一句对卢沟桥上的石刻狮子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七)1.① 历史悠久。②结构精巧。③强度高,坚固耐用。④形式美。2.说明了卢沟桥坚固的特点。3.大拱左右的石拱不是两两相对称的。课文中说“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可见桥拱长度并不对称。这样写是作者在核实了每个石拱的长度后所作的结论,列举数字精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4.“几乎”是对“与河面平行”的限制,意思是接近于“与河面平行”,强调了路面平坦的程度。 5.这一句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这样描写不但能使读者对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有具体的感受,而且使文章富有色彩。

 [八]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我画过西藏、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桥,人道索桥险,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1.作者对桥的喜爱是从什么角度出发的?

2.同是写桥,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各有什么侧重?

3.文中画线句如何理解?

4.《清明上河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桥”在其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八] 答案1.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2.本文侧重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方面,《中国石拱桥》侧重介绍中国石拱桥在结构形式上的建筑特点。3.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欣赏桥梁的艺术感受比作读史诗一般满足,形象直观,具体可感。4.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了丰富的画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被相联而成浓缩画图。

 [九]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文中有一个词语“单调”,形容开窗对着白色墙壁的感觉,请你具体解释补上竹子或芭蕉就可以去掉单调感觉的原因。

2.这两段文字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哪一特征?

3.第一段中的“适当的位置”这一短语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4.请你写出花墙、廊子的特点和作用。

[九] 答案1.有色彩,减少单调感觉;有图画,增添观赏兴趣。2.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3.不可以。此短语说明设计者的安排的精心,要确保每一点设计都有美的效果。4.特点:墙有镂空图案,廊子两边无所依傍。作用:增加层次感,增加景致的深度。

[十]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①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②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③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④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⑤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这是一个亭子形方殿,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金宝顶,轮廓非常优美。举行大典,皇帝先在这里休息。

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雍正后,这里是举行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

1.选文第一段用数字“28”、“2380”是来说明什么的?

2.选文第二段哪些地方是对“彩画绚丽”的具体说明?

3.选文第三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4.选文第四段的层次怎么划分?其结构方式是什么?

①  ②  ③  ④  ⑤

5.选段在介绍太和殿时遵循了什么说明顺序?

6.选段整体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7.请概括出这几个选段的说明内容?

 

[十]答案1.说明太和殿的高大、宽敞、面积大。2.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3.不能删去,因为它不仅交代了三大殿的地理位置,还说明三大殿在紫禁城中的主体地位。4.①‖②③④⑤  总分式。5.从外观到内部设施,从建筑格局到性质作用的逻辑顺序。6.由南到北的空间顺序。7.介绍了三大殿的建筑设施和性质作用。

(十一)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本段描写自然现象的顺序是                          。

2.将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所表示的意义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①各种花次第开放 (        )

学生不要乱花钱(        )

花言巧语迷惑人(        )

爷爷的眼早花了(        )

②到了秋天,果实成熟(        )

这条路,小王最熟了(        )

俗话说:熟能生巧(        )

他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        )

③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

是毒草就必须进行批判(        )

要学会明辨是非(        )

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候(        )

3.本段描写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是为了说明什么?

4.课文中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想一想,本段中有没有“大自然的语言”?试举例说明。

5.文中“年年如是”的“是”为指示代词,请说明它指代的内容。

(十一)答案1.时间顺序2.①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  花费  用来迷惑人的  模糊迷乱  ②长成  知道得清楚  熟练  程度深  ③这样  是(判断词)  正确  正是3.说明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4.有;例如燕子归来。5.本段前面的内容。

 

(十二)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本段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扣住了什么来举例子?

2.“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的“禾”指的是什么?

3.本段说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画出关键的词语。

4.本段语言有什么特色?

(十二)答案1.扣住了第①句话。2.指稻秧。3.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4.生动。

(十三)1979 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与此同时,除去鲫鱼卵细胞的核,让卵细胞留出空间做好接纳囊胚细胞核的准备。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玻璃管吸出的核移放到空出位置的鲫鱼卵细胞内。得到了囊胚细胞核的卵细胞在人工培养下大部分夭亡了。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这种鲫鱼并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鱼。

1.本段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文段中使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为什么叫这种鱼为“克隆鱼”?

4.简述“克隆鲫鱼”的过程。

5.举例说明本段语言的准确性。

(十三)答案1.克隆鲫鱼2.具体地向人们介绍克隆鲫鱼的过程。3.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称为“克隆鱼”。4.提示:抓关键词语。5.例如“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

[十四]引起世界舆论哗然的“多利”

最近,英国的一只小羊——“多利”引起世界舆论哗然,从普通百姓到专家、学者、政府官员,都在谈论有关“克隆”技术的话题。

虽然多利跟一般的小羊没有什么区别,但它的来历却非同寻常。它是一只“复制品”,采用无性繁殖技术培育的一只“克隆羊”。

10 亿年前,自然界就存在有性繁殖的生物,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动物一直都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后代的。而多利没有生父,它是在英国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以威尔莫特和肯贝尔为首的研究小组的操纵下诞生的。他们从一只母羊体内提取一个卵细胞,去掉细胞核,制成具有生物活性但无遗传物质的卵“空壳”,与此同时,从另一只母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细胞核,与上述那没有遗传物质的卵细胞融合,生成一个含有新的遗传的卵细胞。当这个细胞分裂繁殖成为胚胎时,研究人员将其植入又一只母羊子宫。一段时间后,母羊产下小羊“多利”。这一科研成果向人们展示,当代生物技术已使生命所遵循的有性繁殖规律发生了突破,科学家创造了生命可以无性繁殖和“复制”的奇迹。因此,一经国际上最有权威的英国《自然》科学杂志刊文宣布,人类首次有“克隆”培育法,即用成年绵羊的体细胞繁殖绵羊获得成功,竟像哥白尼发现太阳中心说、原子裂变理论得到验证那样引起强烈反响。

“多利”的诞生完全采用了基因分子克隆技术,了解克隆技术的科学家指出,利用这种技术将来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像工厂流水线制造产品一样,大量“复制”优质动物,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医学和拯救濒危动物方面,这种技术也能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

继英国科学家宣布克隆羊成功后,美国科学家也宣布,他们用类似技术成功地复制出两只猴子。实验的负责人表示,与英国羊不同的是,美国猴子是采用胚胎细胞克隆培育的,如进一步改进技术,便可从成年猴子身上提取细胞进行繁殖。有人说,这进一步表明,人类“复制”自我已不再是神话。

1.从选文的内容看,“克隆”的含义是什么?

2.为什么说“多利没有生父”?(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不超过20字)

3.“克隆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会引起强烈反响?

4.美国科学家克隆猴子与英国科学家克隆羊,在技术上有什么不同?

5.文中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

[十四]答案1.“克隆”是一种用体细胞而非生殖细胞培育成另一个生物个体的无性繁殖方法。2.因为多利只是用母羊的体细胞繁殖的。3.因为多利的诞生表明:当代生物技术已使生命所遵循的有性繁殖规律发生了冲突,科学家创造了生命可以无性繁殖和“复制”的奇迹。4.美国科学家采用猴子的胚胎细胞克隆培育,而美国科学家采用母羊的乳腺细胞克隆培育。5.作比较

[十五]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 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1.第②节中第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2.这两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3.第①段中加点的“前者”指代的是什么?“后者”指代的是什么?说说它们各自的危害。

4.说出第①段中画横线句括号的作用?

5.第②段中加点的两个词起什么作用?显示了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十五]答案1不行。运用双重否定有强调作用。2.上面提到的那几种声音。3.反问。增强语势。4.声音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下定义。5.用心听,就会感到世界的丰富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