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1 春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 11 春

  • 格式:  DOC
  • 大小:  84K    8张
  • 时间:  2016-02

同类资源

《名人传》《繁星春水》名著导读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名人传》作者:罗曼·罗兰
贝多芬传
《贝多芬传》: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男高音歌手,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
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作风。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语段一: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才皮肤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萨头上的乱蛇”。
语段二:他往往用忧郁的目光向天凝视。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一张细腻的嘴巴,但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牙床结实得厉害,似乎可以磕破核桃。左边的下巴有一个深陷的小窝,使他的脸显得古怪地不对称。据莫舍勒斯莫舍勒斯,英国钢琴家说:“他的微笑是很美的,谈话之间有一副往往可爱而令人高兴的神气。但另一方面,他的笑却是不愉快的,粗野的,难看的,并且为时很短”,——那是一个不惯于欢乐的人的笑。他通常的表情是忧郁的,显示出“一种无可疗治的哀伤”。
语段三: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曾给予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予世界,用他的苦难来铸就欢乐,好象那句毫言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语段四:艰苦的童年,不像莫扎特般享受过家庭的温情。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把他当作神童一般炫耀。四岁时,他就被整天地钉在洋琴前面,或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
语段五:
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初嫁男仆,夫死再嫁贝多芬的父亲。艰苦的童年,不像莫扎特般享受过家庭的温情。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把他当作神童一般炫耀。四岁时,他就被整天地钉在洋琴前面,或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
语段六:一七九六年,他在笔记簿上写道:“勇敢啊!虽然身体不行,我的天才终究会获胜……二十五岁!不是已经临到了吗?……就在这一年上,整个的人应当显示出来了。”那时他才初露头角,在维也纳的首次钢琴演奏会是一七九五年三月三十日举行的。
语段七:一八○一年时,他热情的对象是朱丽埃塔·古西雅迪,为他题赠那著名的作品《月光奏鸣曲》(一八○二),而知名于世的。他写信给韦格勒说:“现在我生活比较甜美,和人家来往也较多了些……这变化是一个亲爱的姑娘的魅力促成的;她爱我,我也爱她。这是两年来我初次遇到的幸运的日子。”可是他为此付了很高的代价。第一,这段爱情使他格外感到自己的残疾,境况的艰难,使他无法娶他所爱的人。其次,朱丽埃塔·古西雅迪是风骚的,稚气的,自私的,使贝多芬苦恼;一八○三年十一月,她嫁了加伦贝格伯爵。随后她还利用贝多芬以前的情爱,要他帮助她的丈夫。贝多芬立刻答应了。他在一八二一年和申德勒会见时在谈话手册上写道:“他是我的敌人,所以我更要尽力帮助他。”但他因之而更瞧不起她。“她到维也纳来找我,一边哭着,但是我瞧不起她。”——这样的热情是摧残心灵的;而像贝多芬那样,心灵已因疾病而变得虚弱的时候,狂乱的情绪更有把它完全毁灭的危险。
语段八:“我的体力和智力突飞猛进……我的青春,是的,我感到我的青春不过才开始。我窥见我不能加以肯定的目标,我每天都迫近它一些。……噢!如果我摆脱了这疾病,我将拥抱世界!……不,我受不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噢!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真是多美!”
一八○六年五月,他和特雷泽?特?布伦瑞克订了婚。这一年所写的《第四交响曲》,是一朵精纯的花,蕴藏着他一生比较平静的日子的香味。他在笔记上又写着:“屈服,深深地向你的运命屈服:你不复能为你自己而存在,只能为着旁人而存在;为你,只在你的艺术里才有幸福。噢,上帝!给我勇气让我征服我自己!”爱情把他遗弃了。
语段八:“歌德的诗使我幸福。” “歌德与席勒,是我在莪相与荷马之外最心爱的诗人。”
歌德写信给策尔特说:“贝多芬不幸是一个倔强之极的人;他认为世界可憎,无疑是对的;但这并不能使世界对他和对旁人变得愉快些。我们应当原谅他,替他惋惜,因为他是聋子。”歌德一生不曾做什么事反对贝多芬,但也不曾做什么事拥护贝多芬;对他的作品,甚至对他的姓氏,抱着绝对的缄默。骨子里他是钦佩而且惧怕他的音乐:它使他骚乱。
他听了《第五交响曲》的第一章后大为骚动。他竭力装做镇静,和我说:‘这毫不动人,不过令人惊异而已’。过了一会,他又道:“这是巨大的——”
语段九:在一八一六年的笔记上,他写道:“没有朋友,孤零零地在世界上。” “贝多芬要求亲自指挥最后一次的预奏……从第一幕的二部唱起,显而易见他全没听见台上的歌唱。他把乐曲的进行延缓很多;当乐队跟着他的指挥棒进行时,台上的歌手自顾自地匆匆向前。结果是全局都紊乱了。经常的,乐队指挥乌姆劳夫不说明什么理由,提议休息一会,和歌唱者交换了几句说话之后,大家重新开始。同样的紊乱又发生了。不得不再休息一次。在贝多芬指挥之下,无疑是干不下去的了;但怎样使他懂得呢?没有一个人有心肠对他说:‘走罢,可怜虫,你不能指挥了。’贝多芬不安起来,骚动之余,东张西望,想从不同的脸上猜出症结所在:可是大家都默不作声。他突然用命令的口吻呼唤我。我走近时,他把谈话手册授给我,示意我写。我便写着:‘恳求您勿再继续,等回去再告诉您理由。’于是他一跃下台;对我嚷道:‘快走!’他一口气跑回家里去;进去,一动一动地倒在便榻上,双手捧着他的脸;他这样一直到晚饭时分。用餐时他一言不发,保持着最深刻的痛苦的表情。晚饭以后,当我想告别时,他留着我,表示不愿独自在家。
语段十:他的兄弟卡尔于一八一五年死于肺病,遗下一个儿子。
“像你这样娇养坏的孩子,学一学真诚与朴实决计于你无害;你对我的虚伪的行为,使我的心太痛苦了,难以忘怀……上帝可以作证,我只想跑到千里之外,远离你,远离这可怜的兄弟和这丑恶的家庭……我不能再信任你了。”下面的署名是:“不幸的是:你的父亲,——或更好:不是你的父亲。”
“我亲爱的儿子!别说谎,永远做我最亲爱的儿子!如果你用虚伪来报答我,像人家使我相信的那样,那真是何等丑恶何等刺耳!”这个并不缺少聪明的侄儿,贝多芬本想把他领上高等教育的路,然而替他筹划了无数美妙的前程之梦以后,不得不答应他去习商。但卡尔出入赌场,负了不少债务。
语段十一:1826年时在自己头上打了一枪。然而他并没有死,倒是贝多芬几乎因之送命。他为这事所受的难堪,永远无法摆脱。卡尔痊愈了,他自始至终使伯父受苦。伯父的死与他有很大关系,贝多芬临终时,他竟然没有在场。——几年以后,贝多芬在写给侄的信中说:“上帝从没有遗弃我。将来终究会有人来替我合上眼睛。”
语段十二:慢慢地,“欢乐”抓住了生命。这是一种征服,一场对痛苦的斗争。然后是进行曲的节奏,浩浩荡荡的军队,男高音热烈急促的歌,在这些沸腾的乐章内,我们可以听到贝多芬的气息,他的呼吸,与他受着感应的呼喊的节奏,活现出他在田野间奔驰,作着他的乐曲,受着如醉如狂的激情鼓动,宛如大雷雨中的李尔老王。在战争的欢乐之后,是宗教的醉意;随后又是神圣的宴会,又是爱的兴奋。整个的人类向天张着手臂,大声疾呼着扑向“欢乐”,把它紧紧地搂在怀里。
语段十三:1826 年11 月终,他得着肋膜炎性的感冒;为侄子奔走前程而旅行回 来,他在维也纳病倒了。朋友都在远方。他打发侄儿去找医生。据说这麻木不仁的家伙竟忘 记了使命,两天之后才重新想起来。医生来得太迟,而且治疗得很恶劣。3 个月内,他运动 家般的体格和病魔挣扎着。1827 年 1 月 3 日,他把至爱的侄儿立为正式的承继人。他想到 莱茵河畔的亲爱的友人,写信给韦该勒说:“我多想和你谈谈!但我身体太弱了,除了在心 里拥抱你和你的洛亨以外,我什么都无能为力了。”要不是几个豪侠的英国朋友,贫穷的苦 难几乎笼罩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变得非常柔和,非常忍耐。1827 年2 月17 日,躺在弥 留的床上,经过了三次手术以后,等待着第四次,他在等待期间还安详地说:“我耐着性子, 想道:一切灾难都带来几分善。” 这个善,是解脱,是像他临终时所说的“喜剧的终场”,——我们却说是他一生悲剧的 终场。 他在大风雨中,大风雪中,一声响雷中,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 睛(1827 年3 月16 日)。
米开朗琪罗传
雕塑家、绘画家、诗人兼建筑师.米开朗琪罗,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他与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米开朗琪罗脾气暴躁,不合群,和达·芬奇与拉斐尔都合不来,经常和他的恩主顶撞,但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他于1564年在罗马去世,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
该传记分上下阕,上阕“搏斗”,下阕“放弃”和尾声“死”。1475年3月6日,米开朗琪罗出生于意大利卡森蒂诺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琪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他的老师为之嫉妒。一年后他们分手了,米开朗琪罗转入另一所雕塑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后来,他又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1505年3月,米开朗琪罗被他人鼓动。教皇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1527年米开朗琪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革命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蔽的地方找了出来,米开朗琪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琪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新主人——保罗三世抓住了。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不仅如此他的爱情也不太理想.
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琪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14日他开始发烧,18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语段一:1501 年春,他回到佛罗伦萨。 40 年前,佛罗伦萨大教堂管理机构曾委托阿格斯蒂诺·迪·杜乔雕制一座先知像,作品刚刚 画出草图就停下来了。这样一块巨型大理石,没有人敢接手,此时便交给了米开朗琪罗,硕大的 《大卫》像由此诞生。 据说,决定将任务交给米开朗琪罗的行政长官皮尔·索德里尼去看雕像时,为了表现自己有 品位,曾对雕像提出若干批评,他说鼻子显得有些笨拙。米开朗琪罗于是拿了一把凿子和一点石 粉爬上脚手架,用凿子轻轻晃动几下,慢慢撒下一些石粉,根本没碰那只鼻子,仍让它保持原样。 然后转身问长官:“请看看现在如何?” “现在嘛,”索德里尼说,“我觉得好多了,您让它显得活了。” 米开朗琪罗走下脚手架,心中暗暗好笑。
语段二:教皇发怒着和他说:'是你应当到罗马去晋谒我们的;而你竟等我们到博洛尼亚来访问你!,......米开朗琪罗跪下,高声请求宽赦,说他的行动并非由于恶意而是因为被逐之后愤怒之故.教皇坐着,头微俯着,脸上满布着怒气;一个翡冷翠诸侯府派来为米开朗琪罗说情的主教上前说道:'务望圣下不要把他的蠢事放在心上;他为了愚昧而犯罪.所有的画家除了艺术之外,在一切事情上都是一样的.,教皇暴怒起来,大声呼喝道:'你竟和他说即是我们也不敢和他说的侮辱的话.你才是愚昧的......滚开,见你的鬼吧!,......他留着不走,教皇的侍役上前一阵拳头把他撵走.于是,教皇的怒气在主教身上发泄完了,令米开朗琪罗近前去,宽赦了他."
语段三:(西斯廷教堂壁画创作期间,尤里乌斯二世催促)尤利乌斯二世问他何时可以画完,米开朗琪罗依着他的习惯,答道:'当我能够的时候.,教皇怒极了,把他的杖打他,口里反复地说:'当我能够的时候!当我能够的时候!
"米开朗琪罗跑回家里准备行装要离开罗马了.尤利乌斯二世马上派了一个人去,送给他五百金币,竭力抚慰他,为教皇道歉.米开朗琪罗接受了道歉."
但翌日,他们又重演一番,一天,教皇终于愤怒地和他说:"你难道要我把你从台架上倒下地来么?"米开朗琪罗只得退步;他把台架撤去了,揭出作品,那是一五一二年的诸圣节日.
语段四:博纳罗托,在斯特罗齐的商店中服务的,问米开朗琪罗要了大宗款项之后,尽情挥霍,而且以"用得比收到的更多"来自豪: "我极欲知道你的忘恩负义,"米开朗琪罗写信给他道:"我要知道你的钱是从何而来的;我要知道:你在新圣玛利亚银行里支用我的二百二十八金币与我寄回家里的另外好几百金币时,你是否明白在用我的钱,是否知道我历尽千辛万苦来支撑你们?我极欲知道你曾否想过这一切!......如果你还有相当的聪明来承认事实,你将决不会说'我用了我自己的许多钱,,也决不会再到此地来和我纠缠而一些也不回想起我以往对于你们的行为.你应当说:'米开朗琪罗知道没有写信给我们,他是知道的;如果他现在没有信来,他定是被什么我们所不知道的事务耽搁着!我们且耐性吧.,当一匹马在尽力前奔的时候,不该再去蹴它,要它跑得不可能的那么快.然而你们从未认识我,而且现在也不认识我.神宽宥你们!是他赐我恩宠,曾使我能尽力帮助你们.但只有在我不复在世的时候,你们才会识得我."一五一三年七月三十日致博纳罗托书.
语段五:1533年至1534年间,米开朗琪罗对卡瓦列里的友情发展到巅峰。1535年,他开始认识维多利亚·科隆娜。她生于1492年。她的父亲叫法布里齐奥·科隆纳,是帕利阿诺地方的领主,塔利亚科佐亲王。她的母亲阿涅斯·特·蒙泰费尔特罗,是乌尔比诺亲王的女儿。她有着意大利最高贵的门第,也是受文艺复兴精神的熏陶最甚的一族。她在17岁的时候,就嫁给了佩斯卡拉侯爵、大将军弗朗切斯科·特·阿瓦洛。她爱他,他却不爱她。
语段六:
她死了,他看着她死了。他说下面的几句,足以表明他们贞洁的爱情保守拘谨到如何程度:“我看着她死,而我没有吻她的额与脸如我吻她的手一样,言念及此,真是哀痛欲绝!”
“维多利亚之死,使他痴呆了很久;他仿佛失去了一切知觉。”
“她为我实在是一件极大的财宝,”他悲哀地说,“死夺去了我的一个好友。”
语段七:一五六四年二月十二日,他站了一整天,做《哀悼基督》。十四日,他发热。卡尔卡尼得悉了,立刻跑来,但在他家里找不到他。虽然下雨,他到近郊散步去了。他回来时,卡尔卡尼说他在这种天气中出外是不应该的。
“你要我怎样?”米开朗琪罗答道,“我病了,无论哪里我不得休息。”
他的言语的不确切,他的目光,他的脸色,使卡尔卡尼大为不安。他马上写信给利奥那多说:“终局虽未必即在目前,但亦不远了。”
直到他逝世的大前日,他才答应卧在床上,他在朋友与仆人环绕之中读出他的遗嘱,神志非常清楚。他把“他的灵魂赠与上帝,他的肉体遗给尘土”。他要求“至少死后要回到”他的亲爱的翡冷翠。——接着,他
“从骇怕的暴风雨中转入甘美平和的静寂。”
这是二月中的一个星期五,下午五时。正是日落时分……“他生命的末日,和平的天国的首日!……”
终于他休息了。他达到了他愿望的目标:他从时间中超脱了。
“幸福的灵魂,对于他,时间不复流逝了!”
托尔斯泰传
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托尔斯泰1828年8月28日出生于俄国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他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军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1841年他的监护人姑母阿·伊·奥斯坚—萨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祖母彼·伊·尤什科娃监护。于是他全家迁到喀山。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俄罗斯殖民地)准备当外交官。期中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于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终止。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次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他创作出了《少年》(1857)、《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等优秀作品。俄土战争期间,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快乐的。
1851年4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上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虽然表现优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克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深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坚定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体现了“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自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

语段一:他如猿猴一般的丑陋;粗犷的脸,又是长又是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深藏在阴沉的眼眶里,宽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宽阔的耳朵。
语段二:
离他的死更近的时候,他又重复着说:“我不是一个圣者,我从来不自命为这样的人物。我是一个完全怯弱的人,具有恶习,愿侍奉真理之神,但永远在颠蹶,如果人们把我当作一个不会有何错误的人,那么,我的每项错误皆将显得是谎言或虚伪。但若人们视我为一个弱者,那么,我的本来面目可以完全显露,这是一个可怜的生物,但是真诚的,他一直要而且诚心诚意地愿成为一个好人、上帝的一个忠仆。”
在他与世长辞的那所屋子周围,拥满了警察、间谍、新闻记者与电影摄影师……在他弥留的床上,他哭泣着,他在嚎啕的哭声中说:“大地上千百万的生灵在受苦,你们为何都在这里只照顾一个微不足道的我?”
《繁星·春水》作者:冰心
《繁星·春水》(注:《繁星.春水》是两本诗集,一本叫《繁星》,一本叫《春水》,后被合并为一本)这两本诗集用冰心自己的话来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到一个诗集里。这两本诗集是冰心生活、感情、思想的自然酿造,在中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其诗集的主题是:母爱、童真、自然。
《繁星·春水》的主题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这本诗集把对母爱的歌颂,对童心的呼唤,对大自然的咏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个至善至美的世界,感情真挚深沉,语言清新淡雅而晶莹明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启迪,是冰心小诗中最美的篇章。
在艺术上,《繁星·春水》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霎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书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特别是在语言上,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清韵悠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它又被茅盾称为“繁星格,春水体”。
(1)母亲啊!撇开你的忧愁,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2)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深厚的恩慈,反使她终于沉默。
母亲呵!你是那春光么?
(二) 对纯真童心的咏叹
冰心对纯真童心的歌颂,是她宣扬的母爱向另一个方向的自然延伸。她偏爱一切幼小的、稚嫩的、芽苗一样的事物。她视儿童为世界上最纯真、最可爱的朋友,以童真之美善反衬社会的丑恶及世风的堕落。
(3)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4)真理,在婴儿的沉默中,不在聪明人的辩论里。
(5)婴儿,是伟大的诗人,在不完全的言语中,吐出最完全的诗句。
(6)老年人对小孩子说:“流泪罢,叹息罢,世界多么无味呵!”小孩子笑着说:“饶恕我,先生!我不会设想我未经过的事。”小孩子对老年人说:“笑罢,跳罢,世界多么有趣呵!”老年人叹着说:“原谅我,孩子!我不忍回忆我所已经过的事。”
(三) 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