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综合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提纲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人教版七(上)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提纲
育才中学 蒋老师原创
一、咏雪
《世说新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一) 解释文中带点词的意思
1、内集( )2、讲论( )3、俄而( )
4、差( )5、拟( )6、欣然( )
7、因( )8、未若( )
(二)用“/”画出句子的朗读节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白雪纷纷何所似?
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三)本文反映了古代书香门第怎样的生活情趣?你喜欢这样的家庭生活吗?请说说理由。
附《咏雪》对照翻译: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陈太丘与友期
《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一)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期( )2、日中( )3、去( )4、乃( )
5、不( )6、哉( )7、委( )8、家君( )
9、引( )10、顾( )
(二)用“/”画出句子的朗读节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元方时年七岁
3、待君久不至
4、君与家君期日中
(三)本文的友人错在哪里?你从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元方有什么性格特点,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一下。
附《陈太丘与友期》对照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三、《<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一)解释文中带点词的词义:
1、子( )2、时( )3、说( )4、愠( )5、君子( )
6、吾( )7、日( )8、三( )9、省( )10、为( )
11、信( )12、传( )13、惑( )14、天命( )
15、逾( )16、矩( )17、罔( )18、殆( )19、箪
( )20、堪( )21、之( )22、者( )23、好( )
24、乐( )25、饭( )26、水( )27、肱( )28、于( )
29、焉( )30、善( )31、者( )32、川( )
33、斯( )
二、从文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附课文的文白对译句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3、【文化内涵】1句讲学习方法,2句讲学习乐趣, 3句讲为人态度 ,4句讲学习方法,5句讲学习方法,6句讲人品,7句讲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8句倡导安贫乐道的思想,9句讲学习态度,10句讲珍惜时间,11句强调人要有志气、品格,12句讲学习方法
四、虽有嘉肴
《礼记》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一)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佳( )2、肴( )3、旨( )4、至( )5、是( )6、故( )
7、困( )8、强( )9、兑( )10、学( )11、其( )
(二)、请用“/”画出句子的节奏。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三)学了这一课之后,你对学习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四)《礼记》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在学习之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就会知道不能理解的地方。知道不足,这样之后就能更好地反省自己;知道困难,这样之后就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五)文化内涵:1、课文先以“佳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好了一桌的美味菜肴,如果只是看着,不亲自尝尝,永远也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教和学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的事情,有教才有学,二者相互依存。2、使用对偶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较强的逻辑性。
五、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河干( )2、圮( )3、并( )4、阅( )5、求( )6、竟( )7、棹( )8、设帐( )9、尔辈( )10、究( )11、物理( )12、是( )13、湮( )14、耳( )15、颠( )
16、失石( )17、啮( )18、逆流( )19、如( )20、其( )21、但( )22、臆断( )
二、朗读节奏的划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三、特殊句式: 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省略句 2.求之(于)地中 省略句 3.(僧)棹数小舟 省略句 4.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 倒装句 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之外(省略句)“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6.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被动句 四、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五、文化内涵:如何理解庙僧、讲学家、老河兵三个人物形象?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庙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不是深思熟虑而是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六、智子疑邻 ——选自《韩非子》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一)解释文中带点词的意思。
1、宋( )2、雨( )3、坏( )4、筑( )5、亦( )6、云( )7、果( )8、亡( )
(二)给句子划节拍
1、其邻人之父亦云。
2、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三)【译文】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坏了。富人的儿子说:“要是不修筑,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邻居家的老公公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结果,那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公公偷了他家的东西。
(四)【文章主旨】从邻人说,好心没好报,归到交浅言深上,从此人情练达,沉默是金。这一层不说。这摆明了是批评主人家不对,同样的意见因为亲疏远近而态度迥异,所谓“薄者见疑”。意即亲疏厚薄是一种妨碍,妨碍了主人家对真相正误的认识。
(五)【揭示道理】
 1.从主人那吸取的教训是:听别人意见要选择正确的,而不要看提意见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对人不可以持偏见。  2.从老人那得到的启迪是:当你说话的时候,不能只考虑自己的话对与不对,还要想一想自己的地位和处境,是否适合发表这样的意见。
七、塞翁失马——《淮南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一)解释文中带点的词
1、塞( )2、善( )3、术( )4、亡( )5、吊( )
6、何( )7、遽( )8、居( )9、将( )10、富( )
11、髀( )12、丁壮( )13、引弦( )14、十九( )
(二)划分句子节拍
1、马无故亡而入胡。
2、此何遽不为福乎?
3、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4、丁壮者引弦而战。
5、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三)【译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三)【文章主旨】
  这个故事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渐渐地浓缩成了一句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它说明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有两面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说明了好与坏在一定条件或情况下会相互转换。
(四)【文章启示】
  福祸不单行。我们要善于用冷静的头脑,辩证的眼光看待福与祸。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好事和坏事在一定条件可以互相转换。
(五)【文章寓意】
  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条件。
(六)【成语释义】
 1、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祸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解释:“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既不以福喜,也不以祸忧。   2、说明祸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