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颗颗夺目的明珠,其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深受人们喜爱。 二、呈现教学目标 三、介绍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因其做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人格高尚,忧国忧民,诗艺精湛,又称“诗圣” 。著有《杜工部集》,著名的诗篇有《三吏》、《三别》等。 四、写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五、解题 歌, 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通称“歌行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这首诗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这是一首即事抒情诗。 六、合作译读,读懂诗歌大意 1、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每一小节的内容,并尝试给每一小节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1、读准下列加点字 怒号 挂罥 长林梢 庇 突兀 布衾 三重茅 塘坳 飘转 俄顷 丧乱 广厦 见此屋 2、解决疑难字词。 秋高:秋深 忍能:竟忍心 俄顷:一会儿 丧乱:战乱,特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 彻:通宵 安得:哪里能得到, 广厦:宽敞的大屋子 庇:遮蔽,保护 俱:都 突兀:高耸的样子 见:同“现”。足:满足。 3、分析诗歌内容 加小标题 秋风破屋 卷走茅草——痛惜焦急 群童抱茅 诗人叹息——无可奈何 屋漏床湿 彻夜难眠—— 悲痛凄苦 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博大胸襟 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 “怒号” A、群童抱点茅草,杜甫为何称他们为“盗贼”? 诗人因为“老无力”而“群童”“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茅草对诗人来说又事关生计,这自然会引起诗人的怨愤。 这是作者的激愤之词,并不是真心说他们是“盗贼”,所以“呼不得”之后,也不过是“自叹息”。 反映了四海困穷的现状 B、“归来依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叹自己之苦,茅屋被秋风所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 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国家的命运。 C、合作探究: ①、这首诗的前三段以叙事为主,没有直接抒写自己的感情,而是寓情与客观描写之中,说说前三段在叙事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写诗人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 痛惜焦急 写南村群童抱茅的情景 无可奈何 写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 悲凉凄苦 ②、最后一段,诗人直抒胸臆,写诗人的理想和愿望.这一段与前三段的叙事有什么联系?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七、自由选读,描绘诗人形象 选择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用“当我读到这里时,我仿佛看到了 ”的句式说话。 例:(朗读第1小节)当我读到这里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看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一层地卷去,洒落在江郊,焦灼与怨愤分明写在他的脸上。 八、吟哦讽诵,品味诗中情感 听读录音,放声朗诵,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九、知人论世,体味诗人苦痛 阅读“安史之乱”中杜甫所写的诗句,体味诗人“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心中苦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月夜忆舍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 十、思接千载,感受爱国情怀 拓展: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 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十一、生活链接 杜甫生活在唐代的动乱年间,他对国家的关心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在当今安定繁荣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该如何表现自己的爱国之情呢? 十二、布置作业 翻译并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破屋 卷走茅草——痛惜焦急 群童抱茅 诗人叹息——无可奈何 屋漏床湿 彻夜难眠—— 悲痛凄苦 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博大胸襟 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和祈求广厦的崇高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