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格式:  PPT
  • 大小:  2.23M    41张
  • 时间:  2015-02

行路难、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实用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行路难、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实用ppt课件行路难、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实用ppt课件行路难、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实用ppt课件
李白
行 路 难
写作背景: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 斗十千,玉盘珍羞 直万钱。
停杯投箸 不能食,拔剑四顾 心茫然。
欲渡黄河 冰塞川,将登太行 雪满山。
闲来垂钓 碧溪上,忽复乘舟 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 会有时,直挂云帆 济沧海。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珍羞 :珍美的菜肴。羞同“馐”。直:同“值”
重点词理解:
赏析: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箸:筷子:四顾:环看四周。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面对美酒佳肴,作者却放下酒杯,撂下筷子,离开座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赏析:化用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端起酒杯,又把酒杯推开,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掷下;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析:写出了四顾的原因,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的艰难。比喻自己的仕途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闲来:空闲的时候。来:语助词。忽复:忽然又;乘舟梦日边:应是“梦乘舟日边”,因韵律句式需要而颠倒。

赏析: 吕尚,九十岁在磣溪上钓鱼,得遇文王;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这两个都是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终大有作为的人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典故,借古人的事例、言论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与信念。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赏析:但理想与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这样的痛苦交织在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的感叹。反复咏叹,节奏短促,声调低抑,唱出无穷的忧虑和焦灼不安的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风:一直顺利的风。会:副词。“一定、必然”的意思。直:径直,直截了当,表示毫不犹豫。济:渡。
赏析: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理 解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小结: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春 望
背景简介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叛军焚烧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三月,春天又来到了长安城,然而,昔日繁华的都城,却已被叛军践踏得破败不堪。因为战乱,诗人被迫只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写诗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的长安城里草木长得照样十分茂盛。(只因为)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苦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头发早就白了,(因为忧国念家)变的越来越少了,抓起来简直就要插不上簪子了。
名句简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睹物伤怀,见到开放的鲜花,禁不住悲怆落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通常,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用来表现诗人的悲伤和愁苦。
茅 屋 为 秋 风 所 破 歌
“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栖身。后遇大风吹破此屋,乃作此歌。
时代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
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
翻译课文
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
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
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
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群童抢茅 无可奈何
长夜沾湿 忧思不绝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期盼广厦
心怀天下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群童抢茅
(无可奈何)
长夜沾湿
(忧思不绝)
现实



白天

黑夜
屋外

屋内



自己
理想
期盼广厦
天下寒士
关心民生忧国忧民
推己及人
水到渠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尚无定论。
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诗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感慨万端,写了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江精神。
首联:我处在巴山楚水荒凉边远的地方,二十三年一直被朝廷抛弃不用。
作者被贬久远,表达了长期被贬的愤慨之情。
颔联:写了离京之久,变化之大,曲折地控诉了政治迫害的残害,借典抒情。“闻笛赋”的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烂柯人”的典故,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回到家乡,人事全非.
颈联:作者就象一只快要沉没的帆船,而身旁却有千白只帆船疾速驶过;又象一株枯老的病树,没有生气,而面前的各种树木却欣欣向荣。作者将自己比喻成“沉舟”、“病树”;“千帆”“万木”比喻成那些在自己贬官后飞黄腾达的新贵们。
现今常用这两句诗来比喻自然和社会发展中,没落、腐朽事物的存在不足为奇,丝毫不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进步的、新生的事物是在没落腐朽的废墟旁发展起来的。
尾联紧扣题旨,,突出中心。酬答友人赠诗之意,表明自己(白居易)身处逆境而不敢消沉的积极生活态度。
首联 被贬远久
颔联 借典抒情
颈联 借物喻意
尾联 长志酬答


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