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8 醉翁亭记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 28 醉翁亭记

  • 格式:  DOC
  • 大小:  53K    5张
  • 时间:  2016-02

《醉翁亭记》导学案6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醉翁亭记》导学案
第1课时
周次 班级 主备人 使用人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学习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宋仁宗(1045)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2、简介作者: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谥“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3、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学习过程
一、预习展示
1.加点字的注音
  A 林壑( )尤美     觥( )筹交错    林霏( )开
  B 树林阴翳( )     泉香而酒洌( ) 岩穴暝( )    
  C 伛偻( )提携   蔚( )然而深秀    山肴野蔌 ( )
  D 晦( )明变化     颓( )然乎其间者    酿( )泉为酒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野芳发而幽香(                   )  ②日出而林霏开(                   )  
③苍颜白发    (                   )  ④伛偻提携    (                    )
3、本文选自            ,作者        ,字永叔,号      ,晚年又自号为          ,谥号“文忠”,世称“          ”。他是      (朝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的另外几家是:唐朝的       和         ;宋朝的另外几位散文家是                                 。
二、自主学习
朗诵课文 方式:小组合作   要求:大声诵读,读懂大意,参考课文下面注释及语境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记录疑难。
三、合作探究。
(一)根据注释,词语解释:
1.环滁皆山也; 环: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 秀:
3.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泻:4.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 临: 5.名之者谁 名: 6.饮少辄醉 辄: 7.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 9.云归而岩穴暝 归:1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归: 从: 11.吾谁与归 归: 23.太守谓谁 谓:1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芳:秀:   13.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者14.休于树 于:  15.山肴野蔌 肴: 蔌:  16.宴酣之乐 酣:17.非丝非竹 丝: 竹:   18.弈者胜 弈:  19.觥筹交错 觥: 筹:   20.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 乎: 21.树林阴翳 翳: 22.鸣声上下 上: 下:
(二)、句子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4)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8)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9)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10)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1)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1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四、我的收获
《醉翁亭记》导学案
第2课时
周次 班级 主备人 使用人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学习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学习过程
五、精彩分析
文章内容理解:《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1、第四段中乐有哪三中情境?
2、列句中的“乐”字的含义分别是什么?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太守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怎样写乐-醉的?(与民同乐)
①亭周环境 环滁皆山———琅玡山———泉酿——醉翁亭 ②亭由名 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 ③ 写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乐无穷 ④游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⑤归去:太守归而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乐 ⑥点题:太守之乐其乐
4、本文以“乐”为线索, 作者是怎样步步深入、表现“与民同乐”的 主旨的? 山水之乐——四时之乐——滁人游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山林之乐 (游宴之乐——太守之乐)
5、本文都写了谁的?(禽鸟乐、滁人乐(负者歌于途)、众宾乐(从太守游而乐、宴酣之乐)、太守乐(山水乐、宴酣乐、乐民之乐)
6、第三段把“太守宴”放在“滁人游”之前写好吗?

7、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

8、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

9、文中现在还在用的成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觥筹交错
10、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乐”字贯穿全文。 10.文章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①、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
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
⑤、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⑥、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
⑦、写秋景的句子是:风霜高洁;
⑧、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⑩、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⑾、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⑿、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⒀、从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个成语:水落石出。
⒁、“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 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⒂、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 “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⒃、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六、当堂达标
1.选出对文章开篇“环滁皆山也”品析最好的一项( )
A.用这五个字开篇,写出了滁州的全貌,文章显得大气磅礴,引人入胜。
B.开篇用五个字总写滁州全貌,为后文作铺垫,行文自然,顺理成章。
C.鸟瞰全景,由近及远,概括力强,文笔生动,写出了滁州的地理形势。
D.用五个字开篇,从大处落笔,简练、概括、形象地写出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这段文字节选自《醉翁亭记》,是对全文的归结。选出对文章主旨归纳正确的一项( )
A.表达“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的情怀。
B.揭示“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C.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3.这段文字用了很多“而”字,朗读时应分辨轻重,指出下边一句中“而”字哪个是轻读,哪个是重读。(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A轻读________B重读________
人知从太守游而①乐,而②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4.这段文字描写了暮归之时山间夕照全景,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景色描述出来。
答:
5.这段文字紧扣一个“乐”字写,用___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____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6.与《醉翁亭记》一样,《桃花源记》也是一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以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和美好情感的文章,请写出《桃花源记》中反映桃源人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的句子。

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