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8 醉翁亭记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 28 醉翁亭记

  • 格式:  PPT
  • 大小:  4.34M    66张
  • 时间:  2016-02

《醉翁亭记》ppt课件(66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醉翁亭记》ppt课件(66页)《醉翁亭记》ppt课件(66页)《醉翁亭记》ppt课件(66页)《醉翁亭记》ppt课件(66页)《醉翁亭记》ppt课件(66页)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醉翁亭记
教学重点
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和作用。
教学难点
作者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 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六一”指:一万卷书,一千件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
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他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参与修撰《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宋仁宗(1045)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写作背景
读准字音
林壑尤美
晦明变化
伛偻提携
山肴野蔌
觥筹交错
翼然
阴翳
弈者
颓然
宴酣
BACK













chú

wèi
láng
chán
niàng
zhé
míng
huì
伛偻
佝偻

清洌
凛冽
山肴
野蔌


yǔlǚ
gōulóu
xié
liè
liè
yáo

gōng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 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山之僧智仙也
山上(名词)
沿山路(名词作状语)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 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意有所及
每有会意
心思
意旨
情趣
语气词,于
莫得遁隐
忘怀得失
能够
得到的
领会
参考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得幽深秀丽的,那就是琅琊山。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醉 翁 亭
山-泉-亭
建亭人—命名者—亭名的由来—山水之乐
(远—近 大—小 全景—局部)
第一自然段:
介绍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有助于引起读者身临其境和探胜索幽的兴致
-----引出“乐”,为下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作铺垫
-----开篇点题,由“醉翁亭”引出“乐”这一全文主线。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表顺承
云归而岩穴暝
回去
聚拢
目似瞑
闭眼
昏暗
暮而归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蔚然而深秀者
秀丽
滋长
风霜高洁
而年又最高

高爽
水落而石出
泻出于两峰之间
出来
显露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1、此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描写 抒情

2、描写的是什么景,抒发的是什么情?

景——写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
情——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写朝暮之景:山间朝暮,晦明变化;
写四时之景:春花,夏木,秋霜,冬景
3.思考:
(1)概括第2段段意。
(2)第2段可分三层。
第一层写山间 的景色,
第二层写山间 的景色,
第三层写 。这三层之间的关系,是由 而 。
(3)写山间早和晚的景色的句子是:
早晚
四季
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早:
晚:
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写山中景色与出游之乐。
(3)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是写景的好方法,
本段抓住四时的景物特征,分别是:
春: ,

夏: ,

秋: ,

冬: 。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
(4)这段中有一个成语,请找出来并解释它的意思。
“水落石出”:形容事情的真相大白。
此句多为后人延用。苏轼的
《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
出”的句子,就是在欧阳修的基础
上翻新而成为名句的。
(5)请找出本段中的骈句,并说说它的好处。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使音韵和谐优美,读起来音调抑
扬顿挫,给读者一种美的感受。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
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表过渡
黄发垂髫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停止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
者,太守宴也
表顺承
表并列
酿造
前者呼
前面
在前面(名作状)
摆放
宴客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宴席(名)
借代
苍老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样的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这是太守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是说有人弹琴奏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1\这一段中包含几层意思?
1、滁人游
2、太守宴
3、众宾欢
4、太守醉

人的活动:
——滁州人的欢乐图
2.本段有两个成语,请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前呼后应:
写文章或做事情考虑周到,前面有伏笔,后面有照应。
  觥筹交错:
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3.本段在句法上较多地采用对句,对句的形式多样,有:单句对、双句对、三句对。请找出本段中的对句,并指出属于何种形式?
4.“太守醉”仅仅指喝醉酒吗?
主要指被美丽的山间景色和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所陶醉。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
(介词)
挂在(动)
树林 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 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然而,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禽鸟之乐
宾客之乐
太守之乐
反衬
反衬
既知禽鸟之乐,又乐众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
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山林
游玩
表现作者复杂感情?
人知从……太守之乐其乐也
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职为滁州知州。“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乎“与民同乐”。
滁人游说明百姓和乐,太守才能尽情享受这“山水之乐”,体现了文章“与民同乐”的主旨。
第三段把“太守宴”放在“滁人游”之前写好吗?
本文都写了谁的“乐”?
禽鸟乐、滁人乐、众宾乐、太守乐
负者歌于途……
从太守游而乐、宴酣之乐
山水乐、宴酣乐、乐民之乐
醉翁亭记
(一)
写景:山 泉 亭
(由远到近)
(整体到局部)
叙事:作亭者 名之者  自号
抒情: (破题句,名句。)
(二)

山间朝暮之景
山间四时之景

(三)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全段核心)
(四)
禽鸟——山林之乐
人——从太守游而乐
太守——乐其乐————醉能同其乐
陪衬
陪衬
山水之乐
乐亦无穷
宴酣之乐
与民同乐

一词多义
(1)而
表并列----泉香而酒洌
表承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
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
表递进----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归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
(3)乐
山水之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乐
(4)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滋长
(5)谓
太守自谓也:称谓
太守谓谁:是,为
(6)临
临溪而渔:到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
词类活用
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在山上。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儿的翅膀
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故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取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本文的内容可以用那三 个字概括?
(1)课文那些地方写了“美”?
诗情画意,秀丽多姿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其二,朝暮变化之美。
其三,四季变幻之美。
一、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
二、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
三、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
其四,动静对比之美。

(2)课文那些地方写了“醉”?
山水而醉
宴酣而醉
与民同乐而醉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贯穿全文始终的感情,体现在哪一个字上?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4、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课文那些地方写了“乐”?
山水之乐
禽鸟之乐
游人之乐
宾客之乐
太守之乐
(3)课文写了哪些 “乐”?
小组讨论欧阳“醉能同其乐 ”的感受。
总结:太守之乐不仅在于自然景色之美,更重要的还在于与民同乐的这一文章主旨,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同时也曲折地反映了他由于政治上失意,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可倾诉而又难以排遣的郁闷。
主旨:寄情山水,遣被贬之愁绪;与民同乐,抒高尚之情怀。
(表面热闹,内在深沉)
主题
寄情山水,遣被贬之愁绪;

与民同乐,抒高尚之情怀。
中心思想
全文以“乐”字为线索,通过描写琅琊山的美景以及人们游山的欢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写作特色:
(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2)句式灵活,骈散结合。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
作业:
1、 将文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一段所写的“朝暮”、“四时”的景物特点用现代汉语加以具体描写,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醉翁亭记
板书:
醉 翁 亭 记
欧阳修
景 —————— 情
(交融)
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山水之乐
朝 暮、四时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夕照全景
乐亦无穷
太守醉
醉能同其乐
与民同乐
寄情山水
排解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