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十四中 教学支持活动—参与式课堂 教学设计
课题
《游岳阳楼记》(第一课时)
设计者
王 喆
教授者
王 喆
学科
语文
授课班级
九(1、4)
授课时数
两课时
课型
新课
三
维
目
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公安派”及写作背景
2、识记沅湘、 皓淼、 旁溢、 裣衽等生字词,熟读课文。
能力目标
1、与本单元中描写洞庭湖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2、反复品读,赏析课文,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排遣抑郁的情思
教学
重点
疏通文意,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
难点
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
方法
诵读、讲授、比较、讨论交流
教学
资源
录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教
学
过
程
导入
文题与文体
题目表明作者游览的地点,作者凭借自己的视觉和听觉描写了洞庭湖的美景,抒发了内心痛苦之情。
《游岳阳楼记》是一篇游记,袁中道游岳阳楼触景而思古,由思古而伤己,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隐衷。
二、作家简介。
袁中道(1570--1623),明代文学家,字小修,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中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后历任国子博士、南京礼部主事、吏部郎中等职。
袁中道与其兄袁宗道、袁宏道被称为公安派。在"三袁"中,他的成绩仅次于宏道。其文学主张与宏道基本相同,强调性灵。袁中道的著作有《珂雪斋集》20卷、《游居柿录》(即《袁小修日记》)20卷。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朗读指导。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
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学生结合注释批注记忆
学生结合注释批注记忆
学生批注准备朗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教
学
过
程
2、教师配乐范读
3、播放录音
4、齐读课文
四、课文串讲翻译
五、结构分析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明确:
第一段:主要写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分为两个层次,以 “穷其吞吐之变态,此其所以奇”为界。
第一层主要写巴江水势(与九水对比),交代了岳阳楼之所以有奇特之名的原因。
第二层主要写君山之秀,用君山之秀衬托出岳阳楼的美观。
第二段:游洞庭湖美景,触景生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心日灰,内心悲伤的情感。也可分为两个层次,以“泫然不能自己也。”为界。
第一层:写游览所见之景,按时间顺序,描写了静、快、汹涌之景象。
第二层:触景生情,叙述了滕子京博大的胸襟,表达了滕子京不应悲伤的缘由,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心日灰,内心悲伤的情感。
六、行文思路与主旨概括
触景-----思古------伤己
本文描写了洞庭湖一日美景,深刻地表明了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同时也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壮心日灰,内心悲伤的情感。
自读,读准字音,把握断句。
听读:准备朗读
学生分段美读,
学生齐读
学生结合注释批注翻译
学生思考课文层次划分准备回答交流
学生批注
学生批注
作
业
1、背诵翻译第一、二段。
2、复习《岳阳楼记》《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登岳阳楼》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感
悟
十四中 教学支持活动—参与式课堂 教学设计
课题
《游岳阳楼记》(第二课时)
设计者
王 喆
教授者
王 喆
学科
语文
授课班级
九(1、4)
授课时数
两课时
课型
新课
三
维
目
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公安派”及写作背景
2、识记沅湘、 皓淼、 旁溢、 裣衽等生字词,熟读课文。
能力目标
1、与本单元中描写洞庭湖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2、反复品读,赏析课文,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排遣抑郁的情思
教学
重点
疏通文意,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
难点
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
方法
诵读、讲授、比较、讨论交流
教学
资源
录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教
学
过
程
导入
二、写作特点总结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善用比喻、排比等修辞。
三、比较探究
1、作者的与滕子京的思想有何不同?
教师明确:
滕子京: 虽遭贬谪,但具有“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思想,能笑对人生
作 者:官场不顺利,加上胞兄病故,内
心抑郁难以排遣,流露消极倾向
2、孟浩然、袁中道、杜甫和范仲淹的思想境界。
教师明确:
孟浩然:借助浩荡汪洋的洞庭秋水,烘托自己的凌云壮志和积极进取的勃勃雄心;借“欲……”之喻表达自己满腹经纶却苦于无人引见,用“端居……”表达自己对国家无所作为的羞愧和自己欲出仕为官的想法。
袁中道:表达的是怀才不遇、感极而悲的辛酸悲凉。但他率情任性,直抒胸臆,敢说敢哭,敢于放任个性表达真情,有其可爱和动人的一面。以上两人做官出仕的思想在当时也很正常。
但与杜甫的个人孤苦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博大深沉的苦难感,与范仲淹“先……后……”的崇高精神、悲壮情怀相比,显然无法相提并论。
学生批注
学生浏览相关课文思考相关问题
学生批注
学生浏览相关课文思考相关问题
学生批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教
学
过
程
3、比较袁中道与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的异同。
教师明确:
袁文描述更为细致,且许多内容有着使事物的本质豁然洞见的新颖性,知识的趣味性,与实地游历考察有重要的关系。
1)一般诗文多谈其烟波浩渺,袁文有两点不同。
一是它有匹练之状;
二是解释,描述了它何以奔腾浩渺的成因。(一因季节,二因长江倒灌;三因其为低洼之地,受水为湖。在这里,吞长江一说也可得到具体细致的描绘,给予读者以知识性)
2)袁文写出了岳阳楼景观具体奇在哪里,妙在哪里。
3)袁文具体描绘了当日游历的景观。
范文的景观描写不仅没有那么具体细致,而且许多描写,特别是悲 喜两段的描写,缺乏个性,放到别的地方也一样,这与作者未到实地有关,更与作者的写作目的重点和运用的技巧不同有关,而这也恰恰是范文的成功之处。
4)、范文抒情言志胜过袁文,与并未到实地考察有一定关系同有关,而这也恰恰是范文的成功之处。
文学的特点就是要把客观对象(如洞庭湖景观)的特点与作者主体情志的特点很好结合起来,最关键的是以作者的情志去同化取舍重塑前者。
范文抓住洞庭湖的一个主要特征,进行的是概括性的描写,而概括性的描写是诗歌描写的基本方式;同时,从具体描写中超脱出来,也方便议论言志的展开。
袁文是写实性为主的游记,描写具体生动,但中间过渡生硬,有有意为文的感觉。
四、总结
学生浏览相关课文思考相关问题
学生批注
作
业
复习《岳阳楼记》《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登岳阳楼》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感
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