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5 诗词曲五首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 25 诗词曲五首

  • 格式:  PPT
  • 大小:  3.33M    71张
  • 时间:  2016-02

人教版八年级下《诗词曲五首》ppt课件(71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人教版八年级下《诗词曲五首》ppt课件(71页)人教版八年级下《诗词曲五首》ppt课件(71页)人教版八年级下《诗词曲五首》ppt课件(71页)人教版八年级下《诗词曲五首》ppt课件(71页)人教版八年级下《诗词曲五首》ppt课件(71页)
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赤壁
过零丁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山坡羊.潼关怀古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qiú上,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谦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
刘禹锡  (772~842)字梦得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结有《刘宾客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惜惺惺。白居易在席上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同情和不平,刘禹锡因写此诗回赠。
写作背景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辛酸和愤懑不平
用典(闻笛赋、烂柯人)。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油然而生无限悲痛怅惘之意。
3、颈联写的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原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包含着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表现了诗人心胸豁达,乐观的境界。
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长期遭贬
遭遇坎坷
辛酸、愤懑
归来感慨
世事变迁
用典
悲痛、怅惘
感叹身世
展望未来
比喻
富有哲理
豁达、进取
感谢赠言
振作精神
坚定、乐观
辛酸愤懑、坚定乐观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思想感情:
赤壁
泊 秦 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朝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有《樊川文集》。
作者简介: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①铁未销,
自将②磨洗认前朝。
东风③不与周郎④便,
铜雀⑤春深销二乔⑥。
【注释】
  ①折戟沉沙:断戟没入沙中。
  ②将:拿起。
  ③东风:指吴蜀联军借东风火攻曹操事。
  ④周郎:吴军统帅周瑜。
  ⑤铜雀:台名,魏曹操所建。顶上饰有大铜雀。
  ⑥二乔:乔玄两女。大归孙策,小嫁周瑜。
写实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一支深埋在泥沙里的断戟,虽然历时久远,但并未完全锈蚀。我把它拣起来磨洗干净,还能认出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感慨
如果不是东风帮助周瑜获得火烧曹军的胜利,恐怕吴国的国色大乔、小乔就要被幽禁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
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有悖bèi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
资料:
1、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2、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
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由叙事引发议论。
3、千古名句的理解
课后练习二2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这两句发议论感慨,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的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要有机遇。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思想感情:
赤 壁
兴感之由
未销蚀的铁戟
是前朝之物
感慨咏叹
若非东风之便
历史将会改写
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
过零丁洋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今江西县名)人。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 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作者简介: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一首咏志诗。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军南宋最后据点崖山,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遂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资料: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疏通诗意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疏通诗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21岁读经书入仕途;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3、颔联前后句有何联系?
暗示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4、颈联两人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直抒胸臆,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思想感情:
过零丁洋
文天祥
叙事
步入仕途
起兵抗元
国家危难
命运艰辛
形势险恶
境况危苦
抒情言志
舍生取义
名垂青史
比喻对偶
对偶双关
追忆抗元经历,表现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了解词的常识
词来源于民间,原是配乐的歌词。后乐谱失传,学者依椐前人的词制成图谱,词人按图谱填词。填词依据的乐谱叫词调。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 (如“水调歌头”、“浣溪沙”、“如梦令”、“相见欢”、“苏幕遮”)。其作用是规定一首词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李清照)
了解词的常识
词在形式上具有律诗的一些特点,只是句子一般长短不齐。词的段落叫做阕,也叫做片。词也是讲究押韵的。有的词还有小序。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晏殊)
浣溪沙(苏轼)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音乐欣赏
但愿人长久
王菲
水 调 歌 头
苏 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最高官至礼部尚书。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人弹劾“谤讪朝廷”,下狱,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先后被贬谪到黄州、惠州、琼州等地。一生坎坷,飘零不定。苏轼的学识广博,他开豪放词风,苏在当时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有《东坡乐府》流传于世。
水调歌头
苏轼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水 调 歌 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朗读
资料: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此词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缘由、目的。当时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其作用是规定一首词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1、词的上阕写了什么?
研读: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这一年,苏轼41岁,在密州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经历时五载,和弟弟苏辙也已有七年不得相见。政治上不得意,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在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写下这首词!
1、词的上阕写了什么?
上阕:饮酒问月,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
(抒发对政治的感慨)
研读:
下阕紧承上阕仍然写月:“_____ ,____ ,
_______。”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心理变化。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旷达安慰之语。
2、从词的下阕可看出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3、词的下阕写了什么?
下阕:对月怀人,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
(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4、词的上下两片的联系何在?
上片:对月饮酒,想象在天上、人间徘徊。
下片: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水 调 歌 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朗读
思想感情:
表达词人由心有所____到心胸____的________情怀,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郁结
开阔
乐观旷达
体会情感
1、分别找出词中蕴含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人生哲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品读
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将人世的聚散离合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表现词人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正因为蕴含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但愿我们兄弟都能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和对自己的美好祝愿。
品读
2、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请说说喜欢的理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上阕:问月
{
{
{
起笔突兀
心情矛盾
热爱生活
{
想象奇特
小结
咏月
上阕:饮酒问月
下阕:难眠怀弟
---------追求美好生活
圆月
衬别离。
---------探求人生哲理
情景交融
乐观旷达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
喻清高
主旨句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下阕:问人
}
}
}
}
胸襟博大
美好祝愿
}
}
}
衔接上阕
转入抒情
想一想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张继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月亮传达思乡、怀人、忆旧之情
积累 古往今来,月亮经常是人们抒写情怀的对象。写月的名句不胜枚举,你知道哪些写月的诗句?
音乐欣赏
但愿人长久
王菲

老师赠言
失意时,莫沮丧;
苦闷时,莫彷徨;
受挫时,莫气馁。
正视失败,迎接挑战,
直面人生,定会成功!
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写月亮的诗句。
2、背诵这首词,并把它改写成散文。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1269~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兼长诗文。原籍山东章丘县相公庄,祖父时迁历城今张公坟村。初为山东东平学正,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政等职。直言敢谏,曾因上书议论时政遭贬黜。至治元年(1321年)弃官还乡,以词曲诗文自适,朝廷数召而不就。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应召任陕西行台中丞,致力救灾,劳瘁而死。
作者简介:
元代散曲家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曲牌名
题目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的生活。
资料:
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3、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第一层: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第二层: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第三层:总写作者的感慨。
“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从视觉、听觉写出了潼关的险要。
这是国家由盛而衰的写照。
4、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一个朝代兴起,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代朝代灭亡,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百姓。
思想感情:
张养浩
忧虑国计民生
凭吊写景
山:峰峦如聚
水:波涛如怒
(视)
(听)
雄伟险要
兵家必争
怀古抒情
望:
西都
意: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做了土
战争连连
改朝换代
主旨议论


百姓苦
人民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