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4 送东阳马生序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 24 送东阳马生序

  • 格式:  DOC
  • 大小:  55K    6张
  • 时间:  2016-02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8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三十中导学案九年语文—《送东阳马生序》
姓名:
学习目标: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4、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5、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一、课文导读
《送东阳马生序》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苦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今天太学生求学之易进行比较,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刻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太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努力,与客观的学习条件关系不大。在我们的学习中,要苦中作乐,以苦为乐,同时要珍惜现有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努力学习。
二、文化积累
【作者在线】
宋濂:(1310—1381),字 ,号 ,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谥号文宪。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明初文学家。“宋濂、刘基、高启”——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著作有《宋学士文集》、《孝经新说》、《送东阳马生序》 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 提举,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重庆奉节县)。
【背景投射】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四部从刊》本)。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者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终于有所成就。
【学点整合】
1、生字注音
嗜( )学 砚( )硕( )师 叱( )咄( )俟( ) 忻( )箧( )
曳( )屣( ) 皲( )裂 媵( )人 衾( ) 被( )绮绣
臭( )烨( )然 缊( )袍 耄( )老 谬( 称 廪( )
裘( )葛( )之遗( ) 谒( ) 撰( ) 贽( ) 僵劲( )
2、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 )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 )
(3)日在食(“食”通 )
(4)与之辨论(“辨”通 )
3、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 今义为 ) 走送之。(走:古义为 今义为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 今: ;
假:古义 ,今义 ) 益慕圣贤之道(益:古义: 今义: ) 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 今义为 ) 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古义: 今义: ) 未尝稍降辞色(色:古义: 今义: ) 余立侍左右(左右:古义: 今义: ) 或遇其叱咄(或:古义: 今义: ) 卒获有所闻(卒:古义: 今义: ) 穷冬烈风(穷:古义为 今义为 ) 寓逆旅(逆:古义为 今义为 )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为 今义指 ) 日再食(再:古义为 今义为 ) 右备容臭(xiù) (臭:古义: 今义:(chòu) ) 以中有足乐者(中:古义: 今义: )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古义: 今义: )
4、一词多义
1、以: ⑴连词:相当于“而”,译为而,来(俯身倾耳以请;无从致书以观) ⑵介词:把,用 (以衾拥覆;以书假余;撰长书以为贽) ⑶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 ⑷表修饰,不译(计日以还) ⑸介词,前者译为因为,后者译为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⒉之: ⑴结构助词:的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⑵代词,指书 (走送之) ⑶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余之从师也) ⑷无实义 (无鲜肥滋味之享) ⑸代词,抄书,宾语前置(弗之怠) ⒊患: ⑴担忧,忧虑,动词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⑵忧患,名词(无冻馁之患矣) ⒋故: ⑴因此,连词(故余虽愚) ⑵特意,故意,副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⒌道: ⑴学说,名词(益慕圣贤之道) ⑵说,动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⒍至: ⑴周到,形容词(色愈恭,礼愈至) ⑵到,动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⒎质: ⑴询问,动词(援疑质理) ⑵本质,资质,名词(非天质之卑) ⒏色: ⑴脸色(未尝稍降辞色) ⑵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⒐而: ⑴表转折:但,却(足肤皲裂而不知) ⑵表承接:不译(久而乃和) ⒑卒 ⑴同“猝”。仓促,急速 (行西逾陇卒) ⑵突然 (则亡以应卒) ⒒慕 ⑴仰慕(益慕圣贤之道) ⑵羡慕(略无慕艳意) 12.益 ⑴更加,越发(益慕圣贤之道) ⑵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13.从 (1)向(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跟从(当余之从师也)

三、阅读思考
1、默读课文
2、结合注释翻译
【重点语句翻译】
1、余幼时即嗜学。


2、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3、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5、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6、



6、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再次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开篇点出文言的句子是哪句?




问题二:文中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例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






问题三:文中将自己的学习条件与学习态度、自己的生活条件与同舍生的条件、教师的教学态度与自己的求学态度进行比较,请你作简要分析。







问题四:请你写出两个与勤学有关的典故。





问题五:就全文来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谈自己刻苦学习的经历的?








问题六:宋濂的求学经历,告诉马生什么道理?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















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 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这 今:判断动词,是;假: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益慕圣贤之道(益:古义:更加 今义:好处) 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奔赴,今义为趋势) 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古义:挤满 今义:填满 填充) 未尝稍降辞色(色:古义:脸色 今义:颜色) 余立侍左右(左右:古义:身边 今义:大约) 或遇其叱咄(或: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卒获有所闻(卒:古义:终于 今义:小兵) 穷冬烈风(穷:古义为深,今义为贫穷,穷尽) 寓逆旅(逆:古义为迎,今义为逆向,相反方向)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为热水;今义指汤水) 日再食(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 右备容臭(xiù) (臭:古义:香气 今义:(chòu)臭气,气味难闻) 以中有足乐者(中:古义:心中 今义:表界限)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古义:大儒,博学之士 今义:硕士后的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