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 23*马说

  • 格式:  PPT
  • 大小:  1.67M    20张
  • 时间:  2015-02

《马说》ppt课件(20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马说》ppt课件(20页)《马说》ppt课件(20页)
写在前面的话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其实这除了人才自身才华素质,还需要外部的条件,如机遇等。而当中我们又通常把善于发掘人才的人称作伯乐。而唐代的韩愈在《马说》一文当中就探讨过上面这个话题。今天我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
马 说
韩 愈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梦县)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文体知识

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马说”即谈马、论马。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zhǐ

pián
cáo lì
shí sù dàn

xiàn

槽 枥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伯乐
  




外见





听课文朗读 把握准确字音
解词释句 分析课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一同
辱没
著称

即使
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
论点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吃一顿
才能,美好的素质
这种,这样
等同
能够
通“现”
怎么
能力
犹,尚且
有时
sì同“饲”喂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第二段:进一步揭示千里马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

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

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用鞭子打
正确的方法
通“才”,才能
拿着
面对
难道
其实
通晓
同耶,吗
第三段:全文总结 。

全文的中心句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食马者狂妄无知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小 结
本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韩愈
马 说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
文章结构
千里马
人才
伯 乐
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别人、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托物寓意
食马者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通假字
食马者:食——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一食
食马者
食不饱
餐、顿
喂养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难道,表反问
恐怕,表揣测
代词,千里马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用鞭子打
马鞭子
一词多义:
课外迁移
以“人才发展”为话题,结合现今社会的状况及自己身边的情况,试着从多个角度,谈谈你对“人才”或“成才”的看法。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