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马说
韩愈
伯乐识马
韩愈(768~824)( 唐 )代文学家、哲学家。字( 退之 )。在文学上大力推进和领导古文运动,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河南河阳(今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shì ) 号“文”,又称韩文公。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在文学上,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提倡刚健质朴,言之有物的秦汉古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我们学过他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至十六年间(795—800),其实,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对埋没人才强烈不满,并加以揭露和抨击。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可以先叙后说,也可夹叙夹议。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往往是托物寓意。我们学习过的的说体文章有: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周敦颐的《爱莲说》。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朗诵课文
zhǐ
pián
shí
sì
sì
shí
xiàn
dàn
生字词:
祗
骈
策
槽枥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石
zhĭ
cáo lì
dàn
pián
cè
shí
sì
不外见
xiàn
读一读(划分节奏):
读一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朗诵课文
zhǐ
pián
shí
sì
sì
shí
xiàn
dàn
说一说:
不以千里称也
骈死于槽枥之间
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马也
执策而临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一食或尽粟一石
著称
一起死;骈,两马并驾
怎么
这
面对
通“饲” 喂 通“饲” 喂
通“饲” 喂 通“才” 才能
通“耶” 表疑问 相当于“吗”
吃
辨一辨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鞭子
加强反问语气
它的
表推测语气
因为
按照
文段一:
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的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辱没
骈——一同 称——著称
虚词:
而——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因为 虽——即使
文段二:
实词:
一食——顿 、餐
食马者——通“饲”,喂
才美——才能
外见—— 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等——等同 常——普通的
虚词:
或——有时 其——代“千里马”
是——这种,作代词 安——怎么
文段三:
实词:
策之——用鞭子打 执策——马鞭
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尽——竭尽
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
虚词:
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鸣之——助词,无意义
试一试翻译: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因为它日行千里而著称。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鞭打它,不能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因为它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能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还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全文翻译
F:\南海\课件\马说\c3马说山东长岛中学郭晓明.swf
课文朗读欣赏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通“饲”,喂
通“现”,显示
通“才”,才能
通“耶”,表疑问,
相当于“吗”
通假字:
归纳整理: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连词,表转折,但是
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吃,动词
饲 喂养,动词
表反问,难道
表揣测,恐怕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才能,能力
能够
用鞭子打(动词)
马鞭 (名词)
一词多义
阅读课文并思考:
文段一:
1、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2、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3、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文段二:
1、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2、哪些句子说明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文段三:
1、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段哪句话点明了本文的中心?
3、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作业
-----------,然后有千里马。------------,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世有伯乐
千里马常有
中考试题选
1.依次写出文中“----------”处应填入的语句。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4分)
A.才美不外见 B. 食不饱,力不足
C.策之不以其道 D.执策而临之
3.指出句中加粗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什么词。
A.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千里马”在文中寓指怎样的人?
驾驭,鞭打
通“现”,表露
面对
即使
虽然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吃
有才能的人。
中考试题选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在上文横线上填上确切的文字。
2.从上文中找出能概括文章主旨的句子:----------
3.从上文的阅读中,围绕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简要说说你的想法。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不知马也。
评分标准:有正确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可以给满分。
中考试题选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中考试题选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安求其能千里也
D.一食或尽粟一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不识千里马啊!
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
通“饲”,喂养
驾驭,鞭打
怎么
有时
中考试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