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http://blog.sina.com.cn/wulishan621
第一课时
师:今天我们来学一篇科幻小说。什么是科幻小说,你们知道吗?
生:科幻小说,肯定是小说。
师:对,从体裁来说,它属于小说。
生:科幻小说就是幻想的小说。
师:《西游记》我们很熟悉吧,那里面很多幻想,它属于科幻小说吗?还有《聊斋志异》幻想也很丰富,是科幻小说吗?
生:(齐)都不是。科幻小说幻想的是科学方面的内容。
师:你们看过科幻小说吗?
生:(茫然)
师:那么,你们看过科幻电视或者电影吗?
生:看过。
师:说说,看过哪些?
生:哈利波特。
生:火星人搅动地球。
生:星际奇兵。
生:蜘蛛侠。
生:2010太空漫游。
师:那么,你们看过的这些科幻作品的特点是什么?
生:都是对未来科学的设想。
师:对。这就是科幻作品与科普作品的不同。科普作品是对已有科学知识的介绍,而科幻作品是对未来科学的设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喂——出来》,同学们课前自己读过吗?
生:读过。
师:喜欢吗?
生:喜欢。
师:喜欢它的什么呢?
生:我喜欢课文的标题,《喂——出来》,好像就是喊我们出来读它一样,让我忍不住好奇去读它。
生:作者的名字也有趣。首先我还以为是“星期一”,后来才发现是“星新一”。老实说,我觉得这不像一个名字,怎么取这名字,让人觉得怪怪的。
生:文章的结尾我也喜欢,一个声音在半空响起,接着,一颗小石子从天而降,好恐怖!但作者并没有将恐怖的情景写下去,而是戛然而止,留给人们无穷的想象。
师:你对文章已经读得很仔细了,而且领会也非常深刻。同学们能够这么主动去自学,真让老师高兴呀。
生:我对这个洞非常好奇,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生:是的,这个洞确实深深地吸引我们,到底是什么洞?
生:我不懂的是,那些垃圾都是往洞里丢进去的,最后怎么从天上掉下来了?
师:这就是文章的悬念,正因为有这些悬念才深深地吸引读者。以后你们写文章的时候,如果也能设置悬念的话,文章将会增色不少。
生:我还喜欢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通俗,我们一看就懂。
生:所有内容你都搞清楚了?
生:我是说这个故事很容易看懂,不是说文章中的所有悬念我都解开了。老师说了,这是科幻小说,科幻小说是对未来科学的设想,我现在还不是科学家,我当然不懂了。
生:(全班大笑不已)
师:别急,说不定这些谜团,将来就是你们中的一部分人解开的哩。既然同学们对课文有这么多喜欢的理由,想来已经是迫不及待地想一“读”为快了。那么好吧,老师就顺从“生”意,你们现在就带着预学案的问题,尽情地读吧。
(PPT出示预学案。)
预学案(一)
1.简介课文内容。
2.找出文章线索。
3.“这是一个 的洞。”在横线上填合适的词语,能想多少填多少。
4.完成课后第一题。
(学生自学四分钟后,大部分同学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就进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方法是,要求组员把自己在预学时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组内人员一起讨论。小组讨论的时间也是四分钟左右。)
师:好下面进行展示。第一题,谁来?
生:在一个离城市不远的小村庄里,台风把一座小庙吹走了,露出了一个洞。人们纷纷来探究这个洞,虽然什么也没有探究出来,村人还是把它卖给了投机商人。商人用它来开垃圾公司。人们源源不断地把垃圾往里面倒,包括非常危险的核反应堆的垃圾也倒了进去。最后,倒进洞里的垃圾从天而降,灾难降临到了人们头上。
生:他的很完整,但是不简练。可以这样说:台风吹跑小庙,露出了一个洞。人们纷纷把包括核反应堆垃圾在内的所有垃圾往里填,结果灾难来了,倒进去的垃圾从天而降。
师:确实简练多了。那么第二题,本文线索。
生:本文以洞为线索,按照“现洞——探洞——填洞——洞变”的顺序进行。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洞是文章的线索,至于环节,还可以在探洞之后加一个“卖洞”。
师:第三题我们来写到黑板上。为了给别人机会,每个人最多写两个。后上来的同学尽量不写重复的。
(学生一齐上来板书,写了满满一黑板。)
师:黑板上这些词语,你有疑问的提出来,我们请主人讲解讲解。
生:怎么说洞“宽容大度”?
生:你想,无论人们往洞里填什么,它都接纳,这难道不是宽容大度吗?
生:可是,后来它还是把垃圾都还给了人类,这难道也是宽容大度?
生:狗急了还会跳墙哩。它其所以把垃圾还给了人类,是因为人们得寸进尺,做得太过分了。
生:虽然是人们做得太过分,但是,也说明洞并不是宽容大度。
生:无论什么事情都该有个度。物极必反,人类自己做得太过分了,不给一点教训怎么行?这不能说洞不宽容大度。
生:对。你想,歹徒拿着匕首猛刺一个宽容大度的人,而这个人反过来将歹徒手中的匕首夺下来,制服了歹徒。在制服歹徒的过程中,也许刺伤了歹徒。你能说,这个人就不宽容大度?你能说,这个人就应该让歹徒刺个够?
(学生鼓掌)
师:我们把黑板上的词语分一分类。
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说洞的形状的,如深不可测、无底、神秘、黑黝黝等,另一类是说洞的品德的,如宽容大度、功德无量、任劳任怨、以牙还牙等。
生:我觉得也可以分为三类,除了形状和品德外,还可以将神秘、诡异、恐怖等这些词分一类。
师:这一类叫什么呢?
生:叫特性。
生:叫特点。
生:叫特点不好,深不可测也是特点,任劳任怨也是特点,还是叫特性吧。
生:或者叫神奇也行。
生:叫神奇、神秘都行。
师:根据前面两类来看,那个词与它们的分类标准相同。
生:特性。
师:那就叫特性吧。好,现在我们再来看课后第一题。(课后第一题是:熟读课文,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小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生:是从洞里出来的。那叫声是年轻人往洞里喊的;那小石子是年轻人往洞里丢的。
生:接下来当然是所有丢到洞里的垃圾都从天而降,灾难降临到人们头上。
师:想象一下。垃圾从天而降,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生:垃圾从天而降的时候,天空都昏暗了。
生:什么都看不到了,只能看到垃圾。
生:人们无法呼吸,空气臭不可闻。
生:可能死了很多人。那些垃圾砸下来,人们躲闪不及,被砸死了。
生:那些核反应堆的垃圾,也让人们一个个死去。
生:大街上都是动物和流浪者的尸体。尸体已经严重腐烂,发出刺鼻的臭气。
生:大部分房屋也被打坏,人们躲在里面吓得瑟瑟发抖,不敢出去。
师:假如你也是其中一员,你会是什么样子?
生:我会吓坏的,我不知道躲在什么地方。
生:假如我是村长的话,我会后悔得捶胸顿足。我当时本来不让卖洞,后来怎么就意志不坚定,贪图商人的那座小庙,就把洞给卖了。
生:假如我是学者,我也会特别后悔。我什么也没有搞清,怎么就让他们把洞填了。自己死要面子,却让这么多人跟着受罪,实在是罪孽深重呀。
师:这么说来,接下来的就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作者为什么不将这场灾难写出来?
生:留给人们去深思。
生:如果作者写出来了,人们只是把它作为小说的结尾读完了,也许不会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作者不写出来,读者就会去想象,也许就会越想越怕,越想印象越深刻。
师:对,这叫“言已尽,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意犹未尽的感觉,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从而让读者印象深刻。这样的结尾是我们同学应该学习的。下面,我们带着预学案(二)再读课文,对课文作深层理解。
(PPT出示预学案<二>)
预学案(二)
1.不同的人,面对这个洞,有怎么不一样的表现?
2.课文的题目是《喂——出来》,什么出来?
3.课后第二题关于本文的主旨,你同意哪个,说出理由。
4.这篇科幻小说到底要告诉人们什么?
5.这篇文章可以从哪些角度选择角色?
学生自学。五分钟后小组讨论。下课。
家庭作业:写出角色脚本
第二课时
师:昨天,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课文,揭示文章的主旨。我们现在来展示自学案的第一题。首先,我们还是来看看,面对这个洞的有哪几类的人?
生:商人,学者,村人……
师:如果我们把这些人按照对洞的影响来分类的话,有哪几类?
生:卖洞的人。
师:(板书“卖洞”)
生:填洞的人。
师:(板书“填洞”)
生:还有守洞的人——警察。
师:我们要揭示文章的主旨,应该主要研究哪几类的人?
生:卖洞和填洞的人。
师:请两个同学分别将这两类人写在黑板上。
生:(两生分别板书)
师:卖洞的人里,作者重点写的是谁?
生:学者。
师:我们找到能够体现学者心理的段落。
生:(读)“学者心里不禁有些发虚了……赶快把它填掉!”
师:说说学者是什么心态。
生:他心里发虚,但是,他却装作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样子。
生:他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洞、到底有多深,所以他心里发虚。
生:他非常虚伪。本来心里发虚,却装着镇定自若、胸有成竹。
生:他表面镇定自若、胸有成竹,其实心里在发虚。
师:他表面镇定自若、胸有成竹,其实心里在发虚。作者用一个什么词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统一在他身上的?
生:“装”。
师:一个“装”字,极写了学者的什么?
生:虚伪!
师:还有什么地方也写到了学者的虚伪?
生:“不容置疑”。
生:分明什么都没有弄懂,却还用不容置疑的口气吩咐填掉这个洞。
师:学者为什么这么虚伪?
生:为了面子。
师:那你们怎么将学者放到“卖洞”人的这儿来了,他没有卖洞呀?
生:如果不是他说洞要赶快填掉的话,商人就不会来买,村人也就不会将洞卖掉。所以,他是卖洞的根源。
师:为了自己的面子,就要填掉洞。他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没有考虑什么呀?
生:填掉洞会不会有危险,会不会给社会造成危害。
师:其他卖洞的人在文中都是略写。我们也来看看。村民为什么卖洞?
生:因为商人答应给他们盖一座庙。
生:村人想,反正洞是要填掉的,我们自己填还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商人不但可以填掉洞,还给我们建一座小庙,我们赚大了!
生:村民就是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将洞卖掉了。
师:村长呢?他开始不同意填洞吧?他为什么不同意?
生:因为老人说了,怕遭报应。
师:那后来怎么就不怕报应了?
生:因为村民答应了。
生:或许他在想,要遭报应,也是先报应村民,是他们先答应的。
师:(笑)罪不罚众吧。
生:他也是因为商人答应的条件动心了,说到底,还是贪图小利。
生:因为贪图小利,就顾不得报应了。就像抢劫犯,分明知道抢劫是犯法的,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但是,由于利益的驱使,铤而走险。
师:呵呵,你分析得真透彻,还能联系犯罪心理来分析,不简单,老师佩服你。现在我们再来看填洞的人,谁是作者重点来写的?
生:商人。
师:要分析商人的心理,应该读那部分课文?
生:广告。
师:好,那我们来读读。
生:(齐读)
师:这里应该抓住那个地方来分析?
生:“这是容纳原子能反应堆的核废料等危险物品的最好场所。”
师:怎么找这儿?难道这个洞只让丢原子能反应堆的核废料这些危险物品?
生:不是,广告这么说,是说这样的危险物品都能够丢,其他垃圾就更不用说了。
生:将这样的危险物品打在广告上,是让人觉得这个洞很神奇。到底是什么样的洞,能够丢这么危险的物品。人们对这个洞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心理,就自然会趋之若鹜,填洞公司的生意就自然会火爆起来。
生:那些拥有危险物垃圾的人,正愁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些垃圾,现在看到这样的广告,就像在沙漠上行走的人猛然看到了水,怎么会有不来的?
师:商人考虑过这么做的后果吗?
生:没有。他只考虑怎么牟利。
生:商人只有自己的利益,没有社会的忧思。
师:又是一个为了一己之利的人。那么,其他往洞里丢垃圾的人呢?他们有没有考虑后果?
生:没有。他们都只是想着自己。
生:他们都只想着把自己的秘密或罪证掩盖起来。
师:政府?你们怎么把政府也扯进来了?
生:如果政府不给商人发营业许可证的话,商人的填洞公司就开不成呀,政府没有弄清洞的实质就给商人发许可证,是失职。
师:那也只是失职,却不是为了利益吧。
生:是为了利益!商人肯定要交税,而且公司越大,税款越多。政府这么昏庸,恐怕就是看重了商人的税款吧。
师:你们好尖锐!这么说,面对这个洞,每个人都是为了什么?
生:利益。
师:谁的利益?
生:自己的利益。
师:为了自己的利益,却不考虑后果,造成灾难从天而降,多么令人痛心呀。现在我们再来说说第二题,出来什么呢?
生:出来狐狸。因为别人说可能是狐狸洞,年轻人就往洞里喊,是想让狐狸出来。
生:其实,他很笨,狐狸是不懂人话的。
师:(笑)还有补充吗?
生:课文的最后“喂——出来”从天上传来的,既是年轻人对洞里喊的话的回音,应该又是洞在对里面的垃圾所喊,喊垃圾们都出来,出来给人类报应。
生:是的,是洞在喊垃圾出来,接着小石子就出来了。我们可以预见,所有扔进洞里的垃圾都会出来。
生:洞实在是气愤了,把这么多肮脏和危险的东西往它体内扔,所以,它要将垃圾全部喊出来,让人类知道任意胡为的代价。
师:除了年轻人喊狐狸出来,洞喊垃圾出来,那么,还有谁在喊什么出来吗?
生:我们在呼唤人类的良知出来,不要再破坏环境了。
师:这是我们美好的愿望。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不是也在喊什么出来呢?
生:作者也是喊人类的良知出来?
师:是吗?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
生:(茫然)
师:暂时不知道吧,没关系。我们先不说这儿了,我们来休息休息。趁休息的时候,用我们的智慧,给另一个班的同学提一点建议,作为对自己的放松,好吗?
生:(微笑,很期待)
师:我昨天在另一个班上课的时候,讲到垃圾从天而降,祸及人类,问是谁之罪,他们除了说是人类自己有罪以外,还说台风有罪。如果台风不把小庙刮跑,洞就不会出来,后面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台风是这一切灾难的根源,所以他说,台风不但有罪,而且是罪魁祸首。你怎么看待这位同学的观点。
生:台风确实有罪,它不该把庙吹跑,它对人类的破坏也很大。
生:台风是吹跑了小庙,但是,台风应该不可能在地里吹出一个洞来吧。
生:对,台风只可能吹跑地面的东西,不可能在地里吹个洞出来。肯定这个洞事先就存在。
生:对,洞不应该是台风吹出来的,一定是事先就存在的。
生:既然洞事先就存在,那么,即使台风不把小庙刮跑,洞也会以各种形式暴露出来,比如地陷等。所以说,台风无罪。
生:对,台风无罪。只要洞存在,就有暴露的那一天。
师:那么,“洞”和“台风”是否有现实意义?
生:(茫然)
师:老师举一个例子。去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同学们知道吧。
生:(齐)知道,奶粉里有三聚氰胺。
师:奶粉里的三聚氰胺,我们可不可以看成是“洞”?
生:(点头)
师:喝了这样的奶粉,很多婴幼儿病了。如果没有婴幼儿的病,我们还不知道三鹿奶粉里有三聚氰胺哩。所以,我说,婴幼儿的病,就是“台风”,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你们说,婴幼儿病有罪吗?
生:没有。
师:同样的例子,你们还可以举出来吗?
生:现在一些生猪注射了瘦肉精,这瘦肉精就是“洞”,而媒体将这样的事情曝光了,媒体的曝光就是“台风”。
生:香蕉、西瓜等很多水果里打了催熟剂,这催熟剂就是“洞”,媒体的曝光就是“台风”。
生:贪官贪污受贿就是“洞”,人们的举报就是“台风”。
师:那么这些“台风”有罪吗?
生:(齐)没有。不但无罪,反而有功!
师:媒体和其他人为什么要将这些“洞”掀开?
生:(齐)引起世人的警醒,引起政府的重视。
师:那我们现在再回到我们的课文来。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到底在让什么出来?
生:让人性丑恶的一面出来。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前面分析面对洞时,不同的人表现的都是为了自己,这就是人类丑恶的一面。
生:作者是在让人性丑陋的一面暴露出来。
师:我们都是呼唤人类的良知,人性美好的一面出来,作者为什么要让人性丑恶的一面出来?
生:也是为了引起世人的警醒。
生:作者就像是一位医生,他在诊断病症,目的是为了治病。
师:他在诊断谁的病症?
生:人类的病症。
生:应该还有社会的病症。
生:所以,作者是让人性的黑洞,社会的黑洞,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引起人们警醒,引起对社会的救治。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很深刻,不但看到了人性的弱点,还看到了社会的诟病,了不起。那么对于课后第二题,关于文章主旨的问题,我们应该没有难度了吧。
生:本文的主旨是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生:我觉得,课文上写得还委婉了,应该是揭示了人性丑恶的一面。
生:还应该加上揭示了社会丑陋的一面。
生:老师,其实,开始的时候,我认为第三项是正确的: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因为,课文的最后说那些垃圾从天而降了,人类的破坏遭到惩罚了。
师:那你现在怎么就立场不坚定了?
生:现在我知道,人类其所以会去破坏大自然,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都是人性的弱点所致。
生:开始的时候,我也认为第一项是对的: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因为课文的第50段就写了,垃圾丢进洞里以后,天和海水都变蓝了,城市变美丽了。那么可以想象,垃圾没有丢进洞里的时候,天和海水都被严重地污染了,城市也肮脏不堪。这难道不是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
师:(笑)又一个变节分子。
生:(笑)你是罪魁祸首(众大笑)。将环境弄得那么肮脏,暴露的也是人类的弱点呀。
师:第四题似乎多余,我还是想问问大家:这篇科幻小说到底想告诉人们什么呢?
生:告诉人们,不要为了一己私利,置生存环境于不顾,不要破坏我们的大自然了。
生:告诉我们,人的私欲是可怕,可以毁掉一切,所以,我们人应该以大局为重。
生:告诉人们,人,不能留下黑洞,一旦留下,就会有暴露的那一天;一旦暴露,就是毁灭性的。
师:所以,我们应该心怀天下,无论什么事情,都要从社会、从生存的环境着想。同学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克服人性的弱点,心怀天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吧。还有一个小小的请求,请你们帮老师一个忙。我们老师在集体备课的时候,认为这篇文章应该放在“人性”的单元,而编辑却放在了人与自然这一单元。老师们都很不理解,是老师们错了,还是编辑错了?现在,请你们来帮老师解惑,好吗?
生:这篇文章,从浅的层次来看,确实是关于人与自然的,而且,这个主题我们同学容易接受,所以,编辑放在这一单元没有错。
生:这篇文章反映的是人性的丑恶,应该放在人性的单元。我同意老师们的观点。
生:虽然反映的是人性的丑恶,但是,却是通过人与环境这样的内容来反映的,所以,还是编辑没有错。
生:放在人与自然单元没错。这篇文章应该是多主题,两个主题都存在,而且是通过人与环境的内容表现出来的,应该放在这单元。
生:从主题来看,是多主题,有人与环境的关系这个主题;从内容来看,是人与环境方面的。权衡再三,人与环境的比例重一些,还是放这单元好。
生:这篇文章从内容来看,是关于人与自然的;从主旨来看,是关于人的多样性的。编辑是从内容来分类的;老师们是从主旨来分类的。所以都没有错,只是分类的角度不同而已。
师:谢谢同学们的高见,我一定转达给老师们。下面,我们进行脚本展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