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
一、时代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留学, 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以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了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友谊。
二、内容简析:
1、这篇文章在时间上,前后跨越了二十年;地点由国外到国内,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又都有许多变迁;因此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必然很多。但仔细读来,主要两个人物:一是藤野,一是作者。分析这两个人物的艺术形象。
见下表
藤 野 | 作 者 |
(1)衣着简朴 | (1)对东京清国留学生腐化生活的反感 |
(2)为作者精心添改讲义 | (2)途经“日暮里”、“水户”勾起作者的忧国之思和对爱国志士朱舜水先生的敬仰 |
(3)当面订正解剖图 | (3)受到日本所谓“爱国青年的侮辱、诽谤,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
(4)为作者勇于解剖尸体而高兴 | (4)看到电影里枪毙中国人的情景,痛感必须改变“中国是弱国”的现实,于是毅然弃医从文,寻求救国之路。 |
(5)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 |
(6)与作者的惜别 |
2、这篇文章着重写藤野先生,文中哪一段描写告诉我们藤野先生是日本一位什么样的学者?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的?见下表
| 举 例 | 思想品质 |
1 | 先生检查并订正“我”抄的讲义 | 表现先生工作认真负责 |
2 | 纠正“我”绘的解剖图 | 表现先生对学生严格要求 |
3 | 对“我”敢于解剖尸体感到放心 | 表现先生热情诚恳 |
4 | 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 表现先生的求实精神 |
3、这篇文章既然重点写藤野先生,从文章内容上看,写清国留学生的所作所为;日本“爱国青年”的所作所为,似乎与藤野先生无大关系,认真思考,这些内容与叙写藤野先生有何关系?
本文记叙抒情的对象是藤野先生,但在五千字的文章里,正面写藤野先生的不过两千字,其余文字表面看来与藤野没大关系,但实际上“形断意连”,笔笔都是为了衬托藤野先生。总体来看,作者写清国留学生和日本“爱国青年”,是在写与藤野相识、相交、相别的社会背景。
4、鲁迅去日本留学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离开东京?他为什么学医?又为什么弃医从文?这些都表现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
(1) 鲁迅原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曰本学医的。
(2) 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去往仙台见到藤野的缘由。
(3) 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4) 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对藤野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决心弃医从文是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5、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 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 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 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 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 (2) 两件是详写,(3) (4) 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6、对课文结尾一句话含义的理解。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从抓住对句中红色词的理解入手。)
(1)“似乎”表明事实并未真的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却是巨大的。强烈地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2)“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
(3)“增加勇气”是指作者在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时,一旦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时,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
(4)“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5) “深恶痛疾”是“最厌恶最痛恨”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三、写作特点
这篇回忆录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学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有如下特点。
1、脉络分明,记叙有序。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2、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
文中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思想本质。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的辫子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反映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3、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这篇回忆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弃医从文的举动,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切感情。
4、语言朴素含蓄,精练深刻
文中充满着对藤野先生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但是没有溢美之辞,往往在那三言两语的叙说中,让你感受到出自作者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如:“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这是看似很平淡的叙述语言,但其中却反映出藤野先生对作者的热情与关怀,说明他是个没有民族偏见的兢兢业业工作的教师;另外,作者写这件事情,更是为了表明他对藤野先生的崇敬与感激。再如:“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这种“不安和感激”是深刻的,但是作者并没有接下去写些赞扬和抒发感情的话,而是平静地实实在在地叙述了“不安和感激”的原因:“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这段话中,我们注意一下作者刻意选择的几个词,它们可以使我们体味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是多么强烈,也可看出他对藤野先生是多么崇敬。文中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
测试
一、 对下列各句所运用修辞手法的判断哪两项有误( )
A.(“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夸张、比喻)
B.她(冰心)敏锐地感到了这部分青年的危机:“不能升天,不甘入地”,他们被“悬在天上人间的中段”。(引用)
C.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引用)
D.(“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反语)
二、下列红色字的解释,哪一组有错误( )
A.教诲(教导) 诘责(质问) 油光可鉴(鉴:借助,借鉴)
B.穿衣太模胡(指马虎,不讲究) 不逊(谦虚,谦逊) 匿名(隐藏)
C.杳无消息(远得不见踪影) 深恶痛疾(痛恨) 烟尘斗乱(通“抖”)
D.周济(接济) 考试落第(指考试不及格) 毫不介意(在意,放在心)
三、下面词语,哪一组没有错别字( )
A.妯娌 私塾 无聊 响得振天
B.掌故 脱漏 改悔 抑杨顿挫
C.霉茵 解剖 盘踞 托尔斯泰
D.筹备 神韵 隽美 文学硕士
四、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鲁迅初写小说是 1918年,登在《新青年》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阿Q正传》,其时第一次使用“鲁迅”笔名。( )
(2)1930年前,鲁迅的作品汇集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回忆录《朝花夕拾》,一本散文诗《野草》( )
(3)《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都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
五、下列句子中红色词语感情色彩在文中没有变化的是( )
A、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言。
B、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C、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他的影响了。
D、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参考答案
一、C
分析:这句应该是反语。
二、A(“鉴”应释为“当镜子照”)
三、D(A项中“振天”应为“'震天”。B项中“杨”应为“扬”。C项中“霉茵”应为“霉菌”。)
四、
(l)× 第一篇白话小说应该是《狂人日记》。
(2)√
(3)×《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
五、答案为A项。
解析: B、C、D项褒义词用作贬义词。
中考解析
1.下面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梦令》——词——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B.《红楼梦》——小说——曹雪芹——清代小说家
C.《藤野先生》——散文——鲁迅——现代文学家
D.《我的叔叔于勒》——小说——莫泊桑——美国小说家
【考点】:作家作品
【分析】:答案为D项。其中《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文体是小说,但作者莫泊桑并不是美国小说家,而是法国著名小说家。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写了鲁迅留学日本的一段经历。《故乡》写了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见闻。这两篇文章都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B.《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中期作品共305首, 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C.《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安徒生。他出生在十九世纪初挪威一个穷苦的鞋匠家庭,经过艰苦努力,一生写了160多篇杰出的童话作品,成为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家。
D.《岳阳楼记》是唐代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名作。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答案为B项。A项中《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写了鲁迅留学日本的一段经历。这是正确的。但《故乡》并不是选自《朝花夕拾》,而是选自小说集《呐喊》,文中的“我”并不是鲁迅,所以说《故乡》写了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见闻,也是错误的。C项安徒生不是出生在挪威,而是出生在丹麦;D项《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不是唐代人,而是宋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