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单元学习提要
在人生道路上,那一个个脚印,铺就你的人生轨迹。本单元所选课文,有的是回忆录,有的是传记,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它们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
学习本单元,需要注意:
1.课前自学,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课文后涉及到的词语,要三会:会读,会写,会用。
3.能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
4.能够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典型事件、细致刻画、语言的深刻含蓄)。
5.能学习品味一些语句的丰富含意。
6.作文训练:写人——典型事件、外貌描写、传神的细节描写。
1 藤野先生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失,风雷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自题小像》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 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 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4. 深刻体会鲁迅和藤野先生深厚的师生感情以及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感。
一、自主学习:
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我所了解的鲁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绯红( ) 不逊( ) 诘责( ) 匿名( ) 油光可鉴( )
畸形( ) 瞥见(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 发髻( )
抑扬顿挫( ) 驿站( ) 芦荟( ) 刽子手( )
3.理解并运用下列词语造句:
油光可鉴:
杳无消息:
深恶痛疾:
抑扬顿挫:
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二、交流讨论: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哪里?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重点写发生在哪里的事情?
2.作者以什么为叙事线索、以什么为情感线索来组织全文的?
3.作者为什么要告别藤野先生离开仙台(或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4.概括文章主题:
常用格式:通过 (内容、情节),表达了 (情感、思想)。
三、互动释疑:
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四、生发引领:(教师对课文重点的提示语)
我们学习本文应该注意,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理解“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何尝”、“似乎”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
五、合作探究:
1.文章的题目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畔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2.文章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概括)
3.品味下面的句子,结合语境和背景
(1)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2)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注意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3)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伟大”与“ 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矛不矛盾?为什么?)
(4)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来解释呢?
六、拓展延伸
1.说说学了本文后,对你的写作上有什么帮助?
2.如果以《我骄傲的父亲》为题,你会选择哪几件事作为素材?请列举出来。
训练强化: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问题。
2 我的母亲
胡适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唐 孟郊《游子吟》)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人物传记的语体特点。
3.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
4. 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一、自主学习
1.了解: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旧社会传统的“母亲形象”。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许多亲人相继死去。为了她唯一的儿子胡适,她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忍受一切,挣扎着熬过了23年。她宁可自己遭受困窘,也要供胡适读书,她处处为儿子设想,是一位注重智力投资的开明的母亲。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了人世。
2.完成注音:
文绉绉( )糜先生( ) 眼翳( ) 佃( )户 锁匙( ) 轻薄( )
3.通过初读课文,你能总结文章写了母亲那些事?试给每件事情添加一个小标题。
小组内部互相交流帮助,解决“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交流讨论
1.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2.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3.评一评:请用“母亲是一个 的人,因为文中写道 ”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三、互动释疑:
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四、生发引领:
我们学习本文时应该注意,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五、合作探究:
链接:了解“传记”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传记写法:选材典型、叙行录言、讲究文采。
1.围绕母亲的性格、形象,本文着重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情呢?请说说这些事情分别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品性。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目的:围绕中心选材)
2.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分寸感。
(1)我在这九年之中(1895——1904),只学得了读书写字这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五、合作探究:
发挥小组以及集体智慧,解决“生发引领”中的疑难问题。
六、拓展提升
1.从本文中,你对传记文有哪些了解?(选材典型)
2. 感悟人生:学了此文,你对父母和自己有哪些新的认识?结合一则公益广告“Family”谈谈。
训练强化: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问题。
3 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岸。
——海伦·凯勒
学习目标 :
1.整体感知:围绕“第一本书”所写的事件。
2.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感:人不能忘本。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迢迢( )( )晾晒( )掺和( )( )马鬃( )泪水盈眶( )( )哄堂大笑( )挎着( )磨磨蹭蹭( )
2.理清文章线索,作者围绕第一本书记叙了哪些事情?作者分别有怎样的感受?
小组内部互相交流帮助,解决“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交流讨论
1.“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2.“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三、互动释疑:
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四、生发引领:
我们学习本文时应该注意,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五、合作探究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什么?“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 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指的是什么?
六、拓展延伸
课文通过“第一本书”回忆了父亲对“我”的爱以及朋友间的友谊和20世纪初艰难中的温情,告诉我们“人不能忘本”,我们应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说说你的“本”,你认为其中什么尤其弥足珍贵、是你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为什么?
训练强化: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问题。
4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高尔基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4.学习用课文中的刻画人物的方法,进行自己的写作。
一、自主学习
1.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其中 、 、 三部长篇小说,代表了他的艺术高峰。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国籍)作家。擅长写 、 。
2.字词掌握:
给加点的字注音
胡髭( ) 长髯( ) 鬈( ) 发黝( ) 禁锢( ) 颀( )长
锃( )亮 甲胄( ) 粲( )然 盎( )然 犀( )利 一绺( )头发
理解并运用下列词语造句:
粗制滥造: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广袤无垠:
藏污纳垢:
颔首低眉:
3.课文主要可分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整体上看,课文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有何好处?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二、交流讨论:
1.自读练习三,了解夸张的定义和作用——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能把人或事物表现得生动形象,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请找出文中采用夸张手法描写胡子等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示例: “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托尔斯泰的目光比作抢单核金刚刀,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
胡子:
眉毛:
须发 :
皮肤:
三、互动释疑:
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四、生发引领:
我们学习本文时应该注意,对托尔斯泰(尤其是眼睛)进行传神的细节描写以及 理解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五、合作探究
(一)理解下了句子的含义,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准无误的频波。
3.当着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他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我。
(二)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人生追求),与同学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六、拓展提升
传神的细节描写能让人物更加生动,更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的一位同学,抓住特点,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对他(她)进行一段细致入微的刻画,让同学们猜猜看,“我”写的是谁。200字左右。
训练强化: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问题。
5 再塑生命
海伦·凯勒
黑暗将使人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使人更加喜爱声音。 ——海伦·凯勒
学习目标
1.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
2.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3.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一、自主学习
1.<<再塑生命>>选自《 》,作者_________,_______国女作家,1964年获美国公民的最高荣誉是_________________,她的作品有《 》《 》。
2.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并注意不要误用。
油然而生:
美不胜收:
不可名状:
期期艾艾(ài):
冥思遐想:
风云突变:
小组内部互相交流帮助,解决“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交流讨论
带着下列问题朗读课文: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3.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4.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
5.你认为沙利文老师是怎样一位老师?你喜欢她吗?
三、互动释疑:
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四、生发引领:
我们在学习本文时应该注意,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坚韧,陶冶情操,使自身的情感得到升华。
五、合作探究
1.海伦能走出黑暗,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莎莉文老师是光明的引领者,但同时也是海伦自己努力的结果。课文展示了儿时海伦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起步的足迹。请通读全文,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说说海伦性格中的特点。
2.海伦是世界有名的残疾成功人土。请联系阅读体验,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卓绝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并说说他们成功的原因。
六、拓展提升
在你的生活或学习中,肯定也曾遇到过难以劈斩的荆棘,它是什么?你最终是怎样劈斩你的“荆棘”的?
训练强化: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问题。
第二单元 单元学习提要
本单元课文都是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
《雪》是《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感情倾向。
《雷电颂》是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白,也可以当作一首激越澎湃、“生之颤动,灵之喊叫”的抒情散文诗。
1.五篇课文都是散文诗,自然要加强诵读,要熟读成诵。有些散文诗押韵,朗读时注意韵脚;有些散文节奏比较分明,就要读出节奏。
2.在熟读中要把握作者的思路,注意课文中的联想与想象,巩固修辞方法的使用,学习象征手法,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散文诗的语言抒情浓烈,内蕴丰富,并含有哲理。要注意学习课文的语言。有些名言警句不妨抄下来,牢记在心。
6.雪
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博识、美艳、消释”等词语。 2.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学习文章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 3.在品味关键语句的过程中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磬口( ) 脂粉奁( ) 模样( ) 胭脂( )朔方( ) 旷野( ) 眷念( ) 凛冽( )
2.选词填,并分析原因。①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____________(信息 消息 影子),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②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____________(响 叫 闹)着。③晴天又来____________(消释 消化 融化)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
小组内部互相交流帮助,解决“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交流讨论
1.有情感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读课文,思考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两幅画面?
描写对象
特点
文中联想
表达的感情
江南的雪
朔方的雪
3.你以为作者更喜欢哪儿的雪,为什么?
3、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4.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5.作者对江南的雪有没有遗憾?为什么?
6.第四段开头的“但是”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7.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北方的雪有哪些个性?
三、互动解疑
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交流解答。
四、生发引领
本课主要掌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思考作者运用对比体现的倾向性情感,理解关键词语的特殊含义。
五、合作探究
理解关键语句含义 (展示时代背景)
①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②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③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六、拓展提升
这首散文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作者运用了象征手法。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的写作方法。请大家再举一些常见的事物,如火炬、青松、红旗、鲜花,鸽子,说说它们象征了些什么?
火炬象征 ,红旗象征 ,青松象征 ,鲜花象征 ,鸽子象征 ,那么,江南的雪象征 , 北方的雪象征 。
训练强化(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7.雷电颂·郭沫若 8.短文两篇·巴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巩固学习拟人、呼告、象征、排版、反复等修辞及其表达作用。
4.学习作者痛恨黑暗、向往光明、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
一、自主学习
相关链接:
戏剧知识介绍
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戏剧的种类: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广播剧、电视剧、街头剧、活报剧等;从作品内容的性质上,可分悲剧、喜剧、正剧等;从故事情节上,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等。从时代分,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睥( )睨( ) 污秽( ) 旸( )谷 一撮( ) 姮( )娥
犀( )利 稽( )首 驰骋( ) 鞭( )挞 忏( )悔 罪孽( )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 犀利:
罪孽: 鞭挞:
飞蛾扑火: 夸父逐日:3.了解作者等相关知识。(1).本文选自历史剧《屈原》,屈原是我国的_______诗人,代表作有_________、
_________等。作者_______,是现代杰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历史剧有_______、_______等,我们学过他的诗《 》。
(2)巴金:原名_______,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_______,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 》______________;《爱情三部曲曲》_____________________ ;散文集 _______ 。
小组内部互相交流帮助,解决“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交流讨论
1.联系写作背景谈谈创作主旨。《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短文两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1941年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的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2.朗读竞技,注意把握文中人物的情感。
3.课文中作者将很多具体的事物都赋予了其他抽象的含义。这是一种什么手法?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a.风雷电: b.洞庭湖、东海、长江:
c.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 d “土偶木梗”的群像:
e.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
飞蛾、夸父追求光和热:
4.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
5.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