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端 午 的 鸭 蛋
汪曾祺
汪曾祺
汪曾祺(1920~1997) 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 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
沈从文(右)与汪曾祺(左)合影
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汪曾祺书画作品
文章主题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的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正是汪曾祺先生的文字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文章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段落结构
全文按照“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样一个框架来叙事,作者在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在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对此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段落结构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
作者在文中并没有直接围绕“端午的鸭蛋”去写,而是首先介绍家乡端午节的种种风俗,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文章第一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一句话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然后介绍端午的风俗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这五种风俗作者认为很多地方都有的,因此在介绍时语言较为简洁,而“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不知别处有不”,作者估计可能别处没有,因此这两种风俗介绍的较为详细。而“吃十二红”中的“十二红”中就有咸鸭蛋,所以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对本地鸭蛋的介绍。
段落结构
第二部分(2~3),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
第2段的开头几句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家乡出咸鸭蛋的原因:水乡——出鸭——鸭多——蛋多——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出了名。这一句一句之间构成因果关系,使读者对高邮咸鸭蛋出名的原因了解的清清楚楚。作者特别还在文章中引用了清代诗人袁枚的《腌蛋》一文,因为作者甚觉“亲切”,作者是以自己家乡的咸鸭蛋历史悠久、闻名全国而引以为傲。
第3段介绍了高邮咸蛋的特点“质细而油多”,并介绍了几种吃法,相比较,北京的咸鸭蛋“叫什么咸鸭蛋呢”。从对北京的腌鸭蛋的否定上,流露出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
段落结构
第三部分(4~6),写端午的鸭蛋。
这一部分才正式扣题来写“端午的鸭蛋”,作者主要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风俗。头天,备好络子;端午一早,煮熟鸭蛋,挑一个称心的鸭蛋;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作为一个饰物;高兴的时候把它吃掉。
接着上一段的结尾,来介绍孩子吃鸭蛋的方法——不碰破蛋壳,掏空的吃法。剩下的蛋壳,可以用来装萤火虫儿。一举两得,符合儿童的心理。
最后一段又与历史故事“囊萤映雪”联系起来,联想到用鸭蛋壳装萤火虫儿来照亮读书。
重点语句分析
1.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这一句体现了汪曾祺的语言特色:古汉语与口语兼而有之。前几个小分句本是很通俗的大白话,却突然用了一个“多矣”,之后马上又回到大白话,仿佛当代的青年人说着说着汉语,突然夹杂着几个英语单词,并没有不伦不类之感。然后作者又引用了唐代诗人元稹在《离思》中的一句著名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运用“大材小用”的诗句,来表示自己对别处的咸鸭蛋不屑一顾。这一“文白夹杂”句令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重点语句分析
2.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威蛋的黄是通红的。
这一句讲食用咸鸭蛋。作者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中的“扎”的动作描绘,“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的声音及颜色的形象描绘,特别“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使读者感受到那一刻的动感与快感,让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体现了大作家之文笔。
语言特点
1.口语色彩浓厚。
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语言特点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
语言特点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他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制作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