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6 社戏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16 社戏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2

同类资源

《社戏》ppt课件9
大小:1.27M
《社戏》PPT课件
大小:1.09M
《社戏》PPT课件2
大小:1.59M
《社戏》PPT课件3
大小:13.32M
《社戏》PPT课件4
大小:3.21M

《看社戏》教案2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看社戏 
教学目标: 
1、从作者的见闻和体悟中感知艺术真谛。 
2、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体会作者的人文关怀。 
3、学会鉴赏,体察散文的艺术美。 
教学重点: 
从情感线索中体会作者的人文关怀。 
品析文章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式:文本研习 
教学时数:1课时 
预习准备: 
一、        阅读、领会文意。 
二、        字词点拨: 
寒碜   穷村陋闾   俚俗   熏炙   商贾密集   届时   蹊跷   
裙衩   不瘟不火   缠绵悱恻    发悸发怵   恁小   聒动天地 
暗忖   嫡传   日渐式微   蔫垮   小觑   簪子   愀然作色    
发髻   戏瘾   倜傥   别出心裁   瑕疵    磨蹭   文化给养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艺术人生》这个节目,吸引观众的一是光鲜靓丽的明星,二 
是他们台前幕后的生活。可你们是否想过,《艺术人生》真正想传达给观众的是什么?我认为是让大众去捕捉艺术给人的人生感悟,人生投射在艺术中的影子。今天,你我一同走进王英琦的《看社戏》,感悟社戏里的“艺术人生”。 
二、            解读“社戏” 
《说文解字》上说“社,地主也。”——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民间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就是“社日”。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对土地的感情是很深的,所以“社日”在民间是很受重视的。一年有春秋二社,往往成了赶集的日子。唐朝以后,百戏(杂技、歌舞及民间各种音乐技艺)在我国兴盛起来。人们往往在社日自发演戏、看戏取乐。文章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社戏在民间特别是农村的重要意义——“百日之劳,一日之乐”。 
三、            整体感知 
文章重点写了哪几场社戏?还写到社戏的哪几个方面? 
明确:阴历九月十五岗河村一场、次日与第三天各一场;看戏之人、社戏(豫剧)、做戏之人(后台演员)。 
四、            文本研读 
(一)            看戏的人 
1、在看戏的人中,有“我”和“台下的观众”,对这草台戏,他们的情感各是怎样的? 
提示:①解读第六节“观者如墙”——当地看戏百姓人多,看得认真。台下的观众“全部的审美情趣审美热忱都集中在戏情上热闹上,集中在花花绿绿的行头和唱文工武上。” 
      ②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怎样变化的?——“一开始对豫剧,对这种土掉牙的土梆子戏也是不怀好意的,我总感觉到这种土梆子戏的精神实质便是一吼三叫,嘴里像含了包炸药,一出腔,便可震得风云星辰变色,三山五岳乱抖嗦。及至后来到了河南,尤其是搬到农村后,由于日复一日地听,高音喇叭日出夜伏地熏炙,竟也就听顺了,入门了,觉得出它的好,它的土、俗之韵味了。” 
      作者喜欢豫剧,就是喜欢它的“青衣花旦”(第十节的举例),儿子“喜欢看戏里的行头及翻跟筋头”。 
2、人们喜欢豫剧的深层原因是什么?(由情入理) 
明确:豫剧有许多不完美的地方:粗大的兰花指、跟不上锣鼓眼儿、手脚动作不利索,但豫剧有其再当今戏剧日渐式微之时独占鳌头的特点——“它(豫剧)的全部特征个性,就在于它的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又俗极上。” 
(二)豫剧 
1、播放一段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2、你如何理解豫剧的“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又俗极”? 
明确:⑴条件简陋——戏台是“破的帘,简易的木料,疙瘩不平的台面……”⑵吸收了多种戏剧的特点,比较自由——“由于河南地处中原,五方杂居,便在客观上形成了豫剧兼收并蓄的优点。不分调名,亦无板眼,乃‘郑声之最’。有人统计,单就《朝阳沟》一出戏,便有越调、曲剧、道情和河南坠子等数种。无怪乎当地有俗谚:‘一清二黄三越调,梆子戏是胡乱套。” 
⑶内容来自于民间传说——“我生疑这戏绝不是包公戏的正宗嫡传,早出‘五服’了。看来这又是当地人的别出心裁,生造出来的老包新传。如此编下去,包老爷不仅可以坐监,且能逃狱,乃至东山再起,挂帅讨征哩”。(解释:这出戏大名叫做《包龙图坐监》,确实是编出来的。说的是七十岁的包公退休在家,听说庞太师的孙子又为非作歹,就微服私访去调查,结果被当作坏人抓起来了,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将坏人绳之以法。还有这课里提到的另一出戏《大刀王怀女》说的是杨六郎的妻子王怀女在和丈夫失散以后,自己占山为王,抗击入侵的辽兵的故事。引出——这两个故事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⑷反映了民间的主流意识——追求正义,爱国的情操。 
过渡:我们现在明白了当地百姓和“我”为什么会喜欢豫剧了,也就不难解释“豫剧毕竟姓豫”之意了。作者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眼光去思索的,对豫剧的理解由感性进入到理性的层面。那么,“我”喜欢的仅仅是豫剧本身吗? 
明确:“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兴趣”。 
(三)做戏的人 
看戏的人让“我”感受到了豫剧文化的魅力,做戏的人却让“我”看到了生活的艰难。这些演员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还坚持演社戏,是为什么呢? 
明确:为生计也是为台下观众的热情和期盼,是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举例文中表现观众热情的句子) 
(四)鉴赏 提升 
1、你如何理解“艺术”这个词?是否可以说豫剧就是艺术的一种? 
参考:谈到艺术,首先会感觉“很高雅,很有文化”,而“土邦子戏不仅是劳作之余的娱乐,且是一种文化给养,精神升华的表征”,作者从台下的观众和后台的表演者身上体会到了豫剧其实就是一种艺术。 
2、“我”对艺术的感悟是什么? 
明确:“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从人生,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去搞艺术,是最原始的,却也是最本质最不朽的这一伟大真理了。” 
4、你如何理解“但我肯定看到并记住了一些什么”? 
明确:“我”记住的既有文化和精神需求如此强烈的观众,更有虽然生活艰辛但对艺术如此虔诚和执著的艺人。 
4、“我”究竟为什么如此关怀和牵挂那些演员? 
明确:作者为底层的演员们的艺术贡献而感动,同情他们的境遇。作者的牵挂亦是从底层的角度对底层生活进行的关注。 
五、走进文本作者  
作为“生长在城市”(第18节)作家,王英琦并没有钻进文学的象牙塔之中,而是深入社会的底层,不辞辛苦地“赶满了十五场”(第40节)社戏,并且深入民众,了解观众的内心世界,“转到后台”观察艺人们的生活状况,跟艺人交谈、交心,甚至出于真正的同情,把家里的药和儿子小时的裤褂送给那个“青衣少妇”。 
作者王英琦是一位既思索历史和民族的命运,又能够充分内省的散文家。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倔强的个性,使她的创作具有豪放之气和催人警醒的力量。被称作“大陆三毛”的王英琦,不仅有着三毛那样浪迹天涯的经历,而且也像三毛那样在写作上有着不羁的个性。她不仅喜欢驾驭一些历史、文化的大题材、大主题,而且表达也是粗犷豪爽的,绝无小家子气。她的语言也有特点,无论是针砭历史时弊还是弘扬个性心灵,她都是快人快语,直陈胸臆,几乎不及雕琢,也少有女性作家那样的委婉含蓄。其博大昂扬的意境和一争高低的语势,在当代女性散文家中别具一格。 
六、浅析令你颇有感触的语句。 
七、总结 
一台简陋的社戏,一群狂热的观众,一队艰苦的演员,在一位敏锐观察生活的作家的笔下,道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艺术作品要从人生、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出发。这便是“艺术人生”的含义吧。 
七、作业 
1、读席慕容的《戏子》。 
2、以“做人与作文”、“艺术与生活”或“作家与大众”的关系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