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击心灵,实现对话-----我教《爸爸的花儿落了》一得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叩击心灵,实现对话
-----我教《爸爸的花儿落了》一得
作者:佩蓉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真正的“对话式阅读”应该是对话主体间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敞开”和“接纳”。
对话即沟通,它需要打动人心的话题,需要令沟通者能沉浸其间的心境。也就是说,对话需要寻找合适的平台。如何寻找呢?作为沟通文本与学生的重要中介,教师首先应该对这两者进行深入的前阅读,从中寻找到文本、学生、作者、教师之间最恰当的契合点,从而牵一发动全身,形成话题、创设环境、铺就线索,进而实现教学策略。以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为例,阐述实现对话的过程。
1、研读文本——教师和文本的对话
《爸爸的花儿落了》选自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文章采用插叙,由爸爸不能参加我的小学毕业典礼写起,引发往事的回忆,重点述忆赖床迟到事件,写出了爸爸严厉又不失爱心,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深沉而又含蓄。
2、研读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由于学生个体生活经历、家庭环境、阅读经验的差异,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有着自己不同的感受。我们的学生,也许生性粗糙,不能完全体味爸爸的爱;也许总是生活在爸爸沉重呵斥的阴影中,极少有机会享受细腻的父爱。如何在学生与作者之间找到契合点,构建起对话的平台呢?反复地研究文本、学生后,我发现那座桥梁便是“情”———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是如山的父爱。我想:人性中那最真、最善的真情,就是跨越时空鸿沟的桥梁,沟通人物对话的融合点。
3、课堂教学——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教学中,教师既是对话的中介者,更是引领者。在教师、学生、文本对话过程中,教师起着引领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成熟的阅读心理过程应是:初读感知——研读理解——诵读抒发。遵循这一阅读心理过程,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①、由题入情,设疑激趣
大家小时侯有没有因为起床晚而迟到的经历?你们的父亲通常是怎样对待的?我们印象中的父亲也许是粗暴的,严厉的。可是,今天,我们要随着作家林海音,认识一位可敬可爱的父亲。
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环节,教师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粗浅的了解,为深度研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初步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完成两个思考题:从全文看,爸爸是怎样一个人?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③、研读文本,情理交融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础上,顺应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心理,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究。围绕教师的导学: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指爸爸离开了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地质疑、解疑来展开学习活动。由学生疑问生发出新的学习内容。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有:①文章哪些写的是眼前的事情?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情?回忆的事情是怎样引出的?②“花”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③课文如何暗示爸爸的病情很严重,将不久于人世?④你怎样理解文章结尾“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学生继续深入研读文本,通过各个问题的理解、交流,教师相机由文入情,将文本由内容理解聚焦于“亲情”体验上,使理解与体验相融合。
此时的“疑问”表达了学生们要求进一步与文本交流的渴望。学生们带着新的疑问,边读边画出有关词句,在宽松而热烈的氛围中,进一步与文本对话。
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作深入研读,使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再次交融。学生走进文本越深,就越强烈地感受到父女的情味。教师参与其间,或推进,或点拨,或欣赏,或疑问,在学生与作者的对话间推波助澜。此时此刻,学生们的思维直奔一个“情”字而去,他们的心,在瞬间相拥。
④、真情朗读,尽情抒发
深入研读和情理交融的交流,学生的心里蓄满了真情。这腔清泉渴望喷发。此时,教师再次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引导学生借助诵读来尽抒情怀。教师请学生自由、放声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继而进行个性化的诵读交流活动。学生的独特感受,真情体会在彼此的心灵中交融了。
生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这句话最鼓舞我。要是,我的爸爸常常能这样激励我,我会很感激的。
生2:“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一读这句子,我就感觉自己的担子很重。
诸如此类的动情的朗读不就是与作者心灵的“合声齐唱”吗?学生动情、动心的朗读,让亲情的旋律洋溢在课堂上。就在这抒情地朗读、入情的体会中,我和学生一起净化在父女情中。
回想这四个环节,层层递进,在对话中感悟,对话中理解,对话中体验,对话中抒发,对话中积累,环环相扣,不断提升。
语文教学只有以对话为土壤,才能开出真情感受的花朵。唯有在对话中,语文教学走向学生心灵,语文课也将成为有情有义有趣有味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