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8 拿来主义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 8 拿来主义

  • 格式:  PPT
  • 大小:  783K    22张
  • 时间:  2015-11

《拿来主义》ppt课件14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拿来主义》ppt课件14《拿来主义》ppt课件14
拿来主义 课件
榆林中学 苗永昌
2011.06.21
题解(整体阅读)
拿来:用手将某物从较远的地方搬到较近的地方。动词。
主义:对事物或现象的系统看法或主张。名词。
问题:谁(who)从哪里(where) 把什么(what)如何(how)拿来(三个“w”、一个“h”)?
主旨显现(内容整体把握)
四个过渡段、句
但我们没有人……说道:拿来。
我只想鼓吹……是为拿来主义。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总之,我们要拿来。
三重破立结构(层次整体把握)
破——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 }→立 拿(沉着)
送去主义:表现——“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
一点进步了“(无所不送) 运用脑髓

实质——子孙”磕头“”乞讨“(亡国灭种) 来 (勇猛)

放出眼光

再破——送来: 表现——鸦片、废枪炮、香粉
小东西(英德法日) }→立 主(有辨别)
结果——青年“恐怖” 自己来拿

三破——孱头:怕
昏蛋:怒 }→立 义(不自私)
废物:慕
解答三个w一个h
谁?——“我们 ”“他(穷青年)” → 中国人
从哪里?——中→古代
外→西方
什么?——文化遗产
如何?——“占有”、“挑选”、“自己来拿”

有区别地拿来(取舍)
语句揣摩
思考:作者在批判“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论述“拿来主义”的主张的?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 “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用一句话说明怎样 “拿”?
(2). “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是怎样说理的?
(3).“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是怎样说理的?
(4).文章结尾共有五个句子组成,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用一句话说明怎样 “拿”?
“送来”不等于“拿来”.
“送来”是被动接受,而“拿来”是主动获取;
“送来”的是帝国主义剩余的东西,而“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有思考
--有鉴别
--有选择
问题(2)
★“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是怎样说理的?
文 化 遗 产
不敢进门
放火烧光
“拿来”!
形象的比喻论证,继承“大宅子”即继承“文化遗产”
孱头 —— 懦弱无能,不敢面对
昏蛋 —— 不分好坏,全盘否定
废物 —— 不分好坏,全盘接受
★“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是怎样说理的?
鱼 翅
鸦 片
姨 太 太
烟枪烟灯
喻文化精华
喻益害并存
喻旧文化形式
喻文化糟粕
一言以蔽之,“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
比喻说理:
吸取精华,
剔除糟粕!
形象生动,
幽默含蓄,
而锋芒毕露!
走进鲁迅
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对鲁迅作了很高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 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 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 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著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 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为追悼鲁迅先生告全国同胞和全世界人士书 》(1936年10月中共中央)
“噩耗传来,中国文学革命的导师、思想界的权威、文坛上最伟大的巨星鲁迅先生陨落于上海。当此德、日等法西斯蒂张牙舞爪,挑拨世界大战,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秋,鲁迅先生的死,使我们中华民族失掉了一个最前进最无畏的战士,使我们中华民族遭受到了最巨大的不可补救的损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苏维埃中央政府对于鲁迅先生的死,表示最深沉痛切的哀悼!
鲁迅先生一生的光荣战斗事业,做了中华民族一切忠实儿女的模范,做了一个为民族解放、社会解放、为世界和平而奋斗的文人的模范。他的笔是对于帝国主义、汉奸卖国贼、军阀官僚土豪劣绅、法西斯蒂,以及一切无耻之徒的大炮和照妖镜,他没有一个时候不和被压迫的大众站在一起,与那些敌人作战。他的犀利的笔尖,完美的人格,正直的言论,战斗的精神,使那些害虫毒物无处躲避。他不但鼓励着大众的勇气,向着敌人冲锋,并且他的伟大,使他的死敌也不能不佩服他、尊敬他、惧怕他。中华民族的死敌,曾用屠杀、监禁、禁止发表鲁迅的一切文字、禁止出版和贩卖鲁迅一切著作来威吓他,但鲁迅先生没有屈服;民族的死敌想用“赤化”、“受苏联津贴”等捏造的罪状来诬陷他,但一切诬陷都归于失败;民族的死敌,特别是托洛斯基派,想用甜言蜜语来离间他离开大众的救亡阵线,但是鲁迅先生给了他以迎头痛击。鲁迅先生在无论如何艰苦的环境中,永远与人民大众一起与人民的敌人作战,他永远站在前进的一边,永远站在革命的一边。他唤起了无数的人们走上了革命的大道,他扶助着青年们使他们成为像他一样的革命战士,他在中国革命运动中,立下了超人一等的功绩。”
鲁迅评价(参考资料)
谁敢批判鲁迅?刘仰
手边有一本小书,书名叫做《鲁迅批判》,作者李长之,字数10万字左右。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它是唯一一本鲁迅自己阅读后同意发表的关于鲁迅的评论。该书完成于1935年,付印之前,鲁迅看完了全部样稿,订正了一些日期上的错误,并给作者一张本人的照片,作为封面。1936年,该书在上海出版。出版后不到一年,鲁迅在上海去世。
在将近70年的时间里,这本小书经常被其他评论鲁迅的著作或文章引用,有人说,他是关于鲁迅的评论著作中引文率最高的。但是,这本书以及这本书作者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
虽然这本书的名字叫做《鲁迅批判》,其实,他的内容总体上还是肯定鲁迅的。作者李长之写这本书的时候只有25岁,还未从清华大学毕业,是一个深受鲁迅影响的文学青年。然而,这本书出版后,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被定为左翼出版物,虽然没有被查禁,但也遭到很多排斥。这点比较容易理解,因为鲁迅总是同国民党过不去,赞扬鲁迅的书当然不会受国民党欢迎。在日伪统治时期,这本书被列为禁书。
新中国成立后,对这本书的评价也不高。1950年,作者针对这本书写了一个《自我批评》,表示愿意重新再写,但是没有兑现。到了1957年,作者被划成右派,该书再次成为禁书。文革期间,工宣队员指着李长之的鼻子说:“鲁迅是可以批判的吗?就冲着‘批判’,你就罪该万死!”与此类似,前几天我写了关于鲁迅的一篇文章,招来很多愤怒,有人说我“中国人皆可诛之”,仿佛历史要重演。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一家出版社找到李长之,提议他将书名改为《鲁迅评论》,就可以顺利出版。李长之说:“批判其实就是分析评论的意思。我为《鲁迅批判》遭了一辈子罪,不改,不出,也罢。”1978年,李长之先生去世。此后又过了20多年,直到2003年,北京出版社才出版了这一本薄薄的小书
《鲁迅批判》内容简介:长之先生一生写过许多论文和专著,但从未有作品如他对鲁迅的批评那样震撼过批评界,以至毁誉交加,影响到他的生活际遇。《鲁迅批判》曾使得未满25岁的他在文坛上一举奠定了批评家的地位,同时也给他日后带来了终身的麻烦、屈辱和灾难!日本侵华不久,日本人的禁书目录上就赫然列有此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50年的《光明日报》上刊载长之先生的《鲁迅批判的自我批判》后不久,李蕤的打棍子的文章也随即见报一一其实这是1949年后第一次“文艺批判”的开始,只是浅尝辄止罢了。“文革”中,北京师范大学的工宣队曾指着他的鼻子骂道:“是你写的《鲁迅批判》么?鲁迅是可以批判的么?就冲着‘批判’你就罪该万死!”粉碎“四人帮”不久,一家出版社找到长之先生,表示愿意重出《鲁迅批判》,但前提是把《鲁迅批判》改为《鲁迅分析》。长之先生拒绝了,他不无苍凉地说:“批判其实就是分析评论的意思。我为《鲁迅批判》遭了一辈子罪,不改,不出,也罢!”

  李长之(1910-1978)是一位隐藏的大师,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批评家。山东利津人。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两年后转哲学系。曾与吴组缃、林庚、季羡林并称为“清华四剑客”。
另著有《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一书
作者介绍:
鲁迅:
(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 ,字 ,鲁迅是笔名。1898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1909年回国,1918年5月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主要作品:
小说集:
散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
周树人
豫才
《狂人日记》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朝花夕拾》
《野草》
《坟》《热风》《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怀鲁迅》作者:郁达夫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会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 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 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象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 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 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 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 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 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 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 原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学》第七卷第五号)
拓展思考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拿来”现象
举例
分析
启示
课外思考
小组合作写一篇探究性小论文:
鲁迅之人格与风格
我们还需不需要鲁迅
鲁迅精神探讨
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