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1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 1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格式:  PPT
  • 大小:  177K    14张
  • 时间:  2015-1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ppt复习课年(14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ppt复习课年(14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字音(红色字)
繁芜 豁然开朗 浅尝辄止 诬蔑 诅咒
二、字形(红色字)
坚韧不拔与坚忍不拔
三、字义
豁然开朗 浅尝辄止 预见与预示 坚韧不拔与坚忍不拔 坚韧与坚忍
四、悼词
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或文章。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悼词专指在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读式的专用哀掉的文体 。
悼词一般由三部分组成:第一、交代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及逝世当时的情况,第二、对死者的一生做简要的评价,第三、表达对死者的沉痛悼念之情,并劝慰逝者亲属,对在场的人们提出希望与号召。
五、理顺结构

(一)、第一部分(第1段)

主要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情景。

(二)第二部分(第2-7段)

主要对马克思一生的功绩进行精要的评价。

1.第一层(第2段),两个“对于”说明马克思逝世后受损失的对象。

2.第二层(第3-5段),写马克思在科学领域的贡献。

3.第三层(第6-7段),写马克思在革命实践的贡献。

(三)、第三部分(第8-9段)

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
江泽民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追悼大会,极其沉痛地悼念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我国辽阔疆域各个地方的工厂、农村、商店、学校、连队、机关、街道的广大人民群众,此时此刻,也都同我们一道,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和崇高风范,寄托我们的哀思。
 几天来,全国各族人民,包括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为中国失去了邓小平这样一位伟大人物,感到无限悲痛。世界人民,各国领导人和各方面国际朋友,也为世界失去了邓小平这样一位伟大人物,表示深切哀悼。
中国人民爱戴邓小平同志,感谢邓小平同志,哀悼邓小平同志,怀念邓小平同志,是因为他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中国人民,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七十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是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中国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是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建国以后成为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我们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综合国力愈益强盛起来,人民生活逐步富裕起来,社会主义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邓小平同志这样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我们今天同样应当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邓小平同志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又领导人民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要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两次伟大革命的进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两次伟大革命,两次历史性飞跃,造就了两个伟大人物,这就是毛泽东同志和作为毛泽东同志的战友、事业继承者的邓小平同志。
 在旧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在广西发动武装起义,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内战争爆发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八届一中全会上,…… “文化大革命”是社会主义时期,……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
邓小平同志的逝世,对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央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承邓小平同志的遗志,以更加努力地做好各方面工作的实际行动,来表达我们的悼念。
……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国家的柱石。邓小平同志的军事生涯,在他光辉一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中央军委主席,他为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我们一定要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教导,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大局之下,加强军队的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使我们的军队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保卫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不断作出新贡献。
……
同志们、朋友们!十四大以来,党中央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前达到邓小平同志为我们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制订和开始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和二○一○年远景规划。现在,正在为迎接党的十五大的召开,努力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邓小平同志和我们永别了。他的英名、业绩、思想、风范将永载史册,世世代代铭刻在人民的心中。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能够继承邓小平同志的遗志,坚定不移,满怀信心,把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邓小平同志永垂不朽!
六、品析语言

1.第1段“停止思想”“睡着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讳饰。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解释说:“说话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便不直说该事物,却用旁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者装饰美化的,叫做避讳辞格。”所谓避讳,通常有两种:
一种是一般意义上的修辞格,通常也叫“讳饰”。即说话时,遇有不良的连带意义,或有隐情而不便启齿时,不直接说出该事物,而用旁的话间接地表述。
另一种避讳,即人物姓名的避讳。这里的所谓“避”,是指躲开,回避;所谓“讳”,是指忌讳、隐瞒。具体地说,是指对帝王、长官、父母、祖父母以及其他尊者的名字避而讳之。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遇到应该忌讳的人物的名字,必须设法避开,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或用其他办法来改说改写。人物姓名的避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皇帝的名字,全国臣民都要避讳,叫做“国讳”,也叫“公讳”。另一种是,父母或祖父母的名字,全家后代的人都要避讳,叫做“家讳”,或叫“私讳”。
作用
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可以帮助说明具体情景,增强表达各种思想情感的作用。

“祥林嫂?怎么了?”
  “老了。” (《祝福》)
  句中的“老了”即“死了”。因鲁府的忌讳颇多,那些不吉利的话不可直说。为了避讳,短工们把祥林嫂的死说成“老了”。

运用讳饰应该注意
 该回避的就避开本意不直说,该回避的就照直说;同样一个本意,必须回避掩盖时,用什么话来代替,要力求恰当。是否恰当,与上下文有关。要与上下文所换代的实地情况相符,与上下文所流露的感情一致,才算用得恰当。
2.第1段,你怎样理解马克思“在安乐椅上安静睡着了”?

3.第3段,“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指什么?

4.第3段,为何要用“掩盖”这个词?直接用“不能指出”可以吗?

5.第3段,“简单事实”包含了几层意思?

①物质决定精神。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③ 必须由经济基础解释上层建筑,而不是上层建筑解释经济基础。
6.第3段,作者为何说“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是“一个简单事实”?

这里说的“简单”,一方面表明这个规律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显示其重要性;另一方面他将“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与“简单事实”列举在一起,说明这个规律易被遮蔽而难以发现,反证出马克思的思想十分敏锐。

7.第5、6、8段开头都出现“这样”,分别指什么?

8.第8段,“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效果?

9.第8段,怎样理解“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10.第9段,“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七、艺术品析

1.第4、8段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分别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2.文章结构上,起承转合,笔意流畅,请你谈谈。
八、总结全文

这篇讲话,对马克思伟大的一生作精要总结,并予以极高评价,同时也表达了恩格斯对挚友的沉痛悼念。
追述挚友一生伟大,沉痛悼念
感召后人永远踏寻,继往开来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 —1883年3月14日 )
生于德国莱茵省(现属于联邦州莱茵兰-普法尔茨)特
里尔一个律师家庭。他的祖父马克思·列维是一名犹太人
律法学家,他的父亲希尔舍·卡尔·马克思,后改名亨利
希·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
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被评为
二十世纪影响世界最深的人。
马克思的著作: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1843年), 《论犹太民族问题》 (1843),《经济和哲学手稿》 (1844年),《论费尔巴哈》 (1845年),《哲学的贫困》 (1845年),《雇佣劳动与资本》 (1847年),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1852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57年),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859年),《剩余价值理论》(共三卷)(1862年), 《工资、价格和利润》 (1865年),《资本论》(第一卷) (1867年),《法兰西内战》 (1871年),《哥达纲领批判》 (1875年)
与恩格斯的合著: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 《神圣家族》 (1845年), 《共产党宣言》(1848年),《关于美国内战》 (1861年), 《资本论》(第二卷) (1893年), 《资本论》(第三卷) (1894年)
恩格斯 (Friedrich Engels,1820.11.28~1895.8.5)
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及作家,马克思主义的
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
运动的领袖。诞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今伍珀
塔尔市)一棉纺厂主家庭 。
恩格斯的著作: 《德国农民战争》 (1850年),
《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 (1852年),《反杜林论 》(1878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880年),《自然辩证法》 (1883年),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884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886年)
与马克思的合著: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 《神圣家族》 (1845年), 《共产党宣言》(1848年),《关于美国内战》 (1861年), 《资本论》(第二卷) (1893年), 《资本论》(第三卷) (189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