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7 记念刘和珍君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 7 记念刘和珍君

  • 格式:  PPT
  • 大小:  956K    22张
  • 时间:  2015-11

《记念刘和珍君》ppt课件7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记念刘和珍君》ppt课件7《记念刘和珍君》ppt课件7

记念刘和珍君
选自《华盖集续编》 华盖:古代的星名。传说和尚交华盖运是成佛作主之兆,而俗人只好碰钉子。鲁迅取名“华盖”,是暗喻反动派的围攻和迫害
教学目标: 一、了解时代背景,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准确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人的崇高精神。(重点)

二、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本文的线索,
学习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
方法。 (难点)
“民族魂”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 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 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 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

写作背景: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刘和珍(1904--1926):江西省南昌市人。1918年,刘和珍考入南昌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并担任校刊《江西女子师范周刊》编辑。课余常常阅读《新青年》、《新潮》、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等书刊。1921年冬发起创办“觉社”,提倡白话文,并组织各校青年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和媚外卖国的军阀作斗争。 1923年秋天,刘和珍从南昌省立女子师范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学校预科,后升入英文系。入校不到一年,就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 在女师大风潮期间,刘和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持和广有羽翼的校长杨荫榆作斗争。当杨荫榆阴谋将她和许广平等六人开除时,她愤慨地对张静淑说:“开除我不要紧。可是杨荫榆不走,学校就不能改进。”刘百昭还打算派军警押送刘和珍回南昌。刘和珍听到消息后说:“这事倒极有趣,押回去,我又来,其将奈我何。” 1926年3月18日,刘和珍为了组织女师大学生参加集会、游行,不顾身患感冒,欣然前往,奋勇前进,最后在段政府前英勇牺牲。

“六不总理”段祺瑞: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奉诏驰往湖北镇压革命。镇压白朗起义。他召集“善后会议”以抵制孙中山所主张的国民会议。 1881年16岁的段祺瑞怀揣仅有的1块银元从合肥出发,徒步数10天2000余里,来到山东威海投奔任军中管带的族叔段从德。1882年17岁,父亲段从文在看望他的归途上,被同行的两人害死,段祺瑞请假奔丧未获批准。1883年5月10日母亲因悲伤过渡不幸去世,抛下大妹启英12岁,二弟启辅10岁,小弟启勋9岁,一连串的打击与养家的重担,使18岁的他变得冷峻和坚毅。1885年段祺瑞20岁,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北洋)武备学堂炮兵科。两年后,以“最优等”的成绩毕业。1888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获准与其他四位同学到德国柏林学习一年半年军事。担任过中国第一所现代化军事学校——保定军校的总办,他与冯国璋、王士珍被称为“北洋三杰”。1912年3月任陆军总长。1913年代理国务总理。1916年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1924年10月,被推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1926年3月18日,“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愿承担全部的责任,自动辞去所有职务。(家里人说他当时不在执政府里,也不可能命令开枪。有史料证明“3.18”事件,是苏联人为扩大自己在中国的势力,所搞得阴谋。) 此后退居天津,成为虔诚的佛教徒,自号正道居士,每日吃斋、诵经、看书、下棋,撰有《正道居集》、《正道居诗》。1936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段祺瑞自己没有房产,他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在弥留之际,依旧忧国忧民,留下亲笔遗嘱“八勿”: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  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  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 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  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  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  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  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
阅读一、二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1     本文写作的缘由是什么?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 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既然作者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为什么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
文章开头作者如此郑重其事的说明本文的写作时间“中华民国十五年”,其中有何深意?
“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一句,他们指什么人?“快意于我的苦痛”怎么理解?
 “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一句,“真的猛士”指什么?“惨淡的人生”什么意思?“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什么人?
第一,写作目的:本文写作的缘由是什么?
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①文中具有提示性的语句是“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
“必要”何在呢?
其一是要悼念、祭奠遇害者刘和珍君,正如文中所言:“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其二则在于唤醒庸人,因为“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鲁迅先生为了让人牢记这笔血债,唤醒国人打破这“非人的世界”也“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第二,既然作者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为什么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
①青年的血:艰于呼吸视听
②文人学者:悲哀出离愤怒。
这样写既揭露了的敌人及其走狗的罪行,又表现了作家的愤怒和悲痛。

第三,质疑解难 :
⑴文章开头作者如此郑重其事的说明本文的写作时间“中华民国十五年”,其中有何深意?
(含有揭露和讽刺意味。中华民国并非人民的民国,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
⑵“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一句,他们指什么人?“快意于我的苦痛”怎么理解?
A “它们”指反动派 。
B “快意于我的苦痛”实际是警告反动派别高兴的太早,总有一天血债必将血偿!
⑶“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一句如何理解?昨天的课件有
另外,课后练习第三题的第1小题
尤,鲁迅的悲哀更进了一层。出离愤怒,愤怒到了极点,无法忍受了。深味,深深体味。浓黑的悲凉,把无形的抽象的“悲凉”形象化,体现出极度的悲惨与冰凉。这两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深味到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方式来纪念刘和珍等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三是警告反动派别高兴的太早,总有一天血债必将血偿!

阅读第3、4、5节,看作者是怎样记念、怎样揭露的。第一节里作者写到“毅然预订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那么,在第3节和第5节里作者又写了刘和珍的哪几件事?这些说明了刘和珍的什么?
归结:
毅然---追求真理,坚定不移
反抗---坚持正义,敢于斗争
微笑---和蔼亲切,坚毅乐观
黯然---深谋远虑,有责任感
欣然---为国为民,自觉参加
课后练习第三题的第3小题 :
已,尤两个副词连用,表示强烈的递进语气。军人的凶残,加上文人的比刀枪更加凶险的“流言”,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的专制统治、白色恐怖!正是这种野蛮而严密的统治,使得我们民族逐渐衰亡,以至“默无声息”了。可是横行无忌的反动派别忘记:沉默到了极点,就是爆发的时候!“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四者”的呼唤、激励与鼓动!

阅读第六部分,讨论鲁迅对徒手请愿的看法,回答时要紧扣课文
“时间永是流驶……不过是徒手的请愿”。这一层说明徒手请愿意义寥寥,因为“街市依旧太平,”徒手请愿不能触及现存的统治秩序,不能改变当时那“似人非人的世界”。

如果说请愿有作用的话,“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无恶意的闲人”指那些对爱国青年的斗争、牺牲冷眼旁观的人,烈士的鲜血不过给他们当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有恶意的闲人”,是鲁迅对走狗文人的痛斥。
下面一层用煤的形成作比,指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血战前行”的历史,只有不畏惧流血牺牲,历史才能前进,而且是无数人流了大量的血,历史才能前进一小步,“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不过“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的”,意即徒手请愿者流了大量的血,却只换得个“街市依旧太平”的结局,于历史进步无补益。
鲁迅不同意徒手请愿

总结经验教训目的:
告诫爱国青年们不要徒手请愿,要用别的斗争手段

但是,烈士的血不会白流,影响一定会扩大。第2段开头的“然而”是承接上一段徒手请愿意义寥寥而言的。“血痕”,是爱国青年流血牺牲的形象化的说法,更是爱国青年在流血牺牲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的形象化的说法,说它“不觉要扩大”,是指这种崇高精神的影响一定会扩大。“不觉”是指这影响是阻挡不了的。这影响有多大呢?文章用了一个词:“至少”。这是和上一段的“至多”对应的,“至多”极言徒手请愿意义之寥寥,“至少”,指影响远不止此。“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实际上,“庸人”、“苟活者”、“真的猛士”,不都受“血痕”的影响吗?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驶,“血痕”在不同人的心中颜色是不一样的,而在“亲族、师友,爱人的心”中,“纵使时光流驶”,也会“洗成绯红”,这里的“绯红”,是和第2节的“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的“淡红的血色”对应的,突出了“亲族,师友,爱人”会永远记住烈士的崇高精神,会永远记住这笔血债,要求敌人用同物偿还的意思。下面引用陶潜的诗,表达了鲁迅发生自己的感情,并以此作结。
第六部分:总结徒手请愿的教训,指出烈士死难的影响。

阅读第7节
第1自然段:
从“我已经说过……流言家竟是至如此之下劣”,这几句话是第4节、第5节的照应和总结,“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是如是之从容”,这一句既照应了第5节的第2自然段,又开启了下文的议论。这一段作者写了三种人,分别用“凶残”、“下劣”、“从容”给以形容,用“这样”、“如此”、“如是”分别指出其坏或好的程度,用三个“竟”表示坏或好的程度都出乎作者之意料。这三个句子句式整齐,作者用这样的排比句强调地指出:敌人的残虐凶险,即使在“禽兽中”也“未曾见”,所以超出了作者的想象,而中国女子的优秀与崇高也使作者感到惊心动魄。
第2自然段 ,概括段意:
歌颂中国女子的伟大,指明烈士牺牲的意义
第3自然段:课后练习第三题第4小题
把烈士牺牲的意义具体化了:烈士的精神昭然于世,苟活者“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最后一段回应开头,再次点明写作意图。

第7节的意思是:总结全文,指出烈士牺牲的意义,鼓舞人们奋然前行。
第6、7节的总意:
总结徒手请愿的教训,指出烈士死难的意义。

总结全文:
揭露反动军阀政府的残虐凶险,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热烈颂扬爱国青年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激励革命者更加奋然前行。

关于本文的表达方式:
第一、无论是记叙或议论都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第二、记叙常和抒情或议论结合。
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经典语段:

第一节的第三自然段
第二节
第四节的首尾两段
第六节第一自然段
第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