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7 记念刘和珍君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 7 记念刘和珍君

  • 格式:  PPT
  • 大小:  751K    39张
  • 时间:  2015-11

《记念刘和珍君》ppt课件11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记念刘和珍君》ppt课件11《记念刘和珍君》ppt课件11《记念刘和珍君》ppt课件11
2007年下学期
制作 07
记 念 刘 和 珍 君


鲁迅的声音
整体把握:
1、全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2、作者的写作对象是谁?
3、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4、全文的思路线索是什么?
理清思路:
①交代写作缘由
②进一步交代缘由
③回忆认识过程
④闻听请愿遇难
⑤详叙遇难经过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一(1-2):介绍写作缘由      ( 为什么写)
二(3-5):叙述生平及遇难经过  ( 记念主体)  
  
三(6-7):总结教训,指明意义。
整体把握之四:
研讨课文,揣摩语句
想象中的刘和珍——
第一次见到刘和珍——
赁屋授课时的刘和珍——
教职工准备引退时的刘和珍——
怎样的刘和珍喋血——
怎样的刘和珍死掉了——
微笑着,很温和
桀骜,锋利
微笑着,很温和
黯然至于泣下
微笑着的,和蔼的
微笑的,和蔼的
一、所记念的刘和珍是怎样的人?
想一想



课文中多次写到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和蔼的”,这起到什么作用?
是为了突出敌人的凶残。突出她的“始终微笑”,强调了“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流露了一种他脑海中永存刘和珍始终微笑的面容,不相信不愿意她死、却真的死掉了的极度伤痛之感。由这种极度的悲愤,爆发出作者对反动派的抨击和揭露。
二、鲁迅是如何揭露段政府暴行的?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第五节:
特写烈士遇难经过的用意是什么?
回答: 刘当时中弹,是“弹从背入”,可见并不是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她不是什么“暴徒”,倒是执政府卫队的卑鄙。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这些铁的事实,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
执政府的暴虐不言自明,驳“暴徒”一说
“欣然前往” 使“受人利用”的流言不攻自破
1、既然作者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为什么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
①青年的牺牲,使我悲痛万分艰于呼吸视听;
②所谓“文人学者”阴险论调,又使我的悲哀出
离愤怒。
这样写既揭露了政府及其走狗的罪行,又表现了作家的愤怒和悲痛。
而此后几个所谓文人学者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2、“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中的
“悲凉”为什么用“浓黑”来修饰?
浓黑的悲凉

快意于我的苦痛
化抽象为形象,使“悲凉”可感可触可视,且是极度的悲凉。
警告反动派别高兴得太早,血债必将血偿!
这段话有三层含义:
1、将更深入地体会并揭露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
2、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深感歉疚;
3、警告当局和流言家,不要因为肆无忌惮地杀人而高兴得太早,血债一定要血偿。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他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痕迹。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 ●




● ●


● ●

● ● ●
● ●

● ●

● ●


● ●


朗读感受
连用虚词,表意丰富
22虚词
鲁迅消息闭塞
噩耗传来神速
卫队惨无人道
刘遇害出人意料
事实之确凿
凶残+无耻 惨象+流言
表意丰富
三、本文有很强的战斗性,在斗争矛头直指反动势力和反动文人的同时,鲁迅特别提到了“庸人”。 “庸人”是些怎样的人?鲁迅为什么很注意他们的存在?
政府是凶手,反动文人是帮凶,这是造成社会黑暗的根本原因。那么庸人呢?
社会中那些无恶意的闲人,他们的良知并未泯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他们善于遗忘,善于麻木自己的精神,偷生在这黑暗的世界;对于他们,革命者的牺牲的惨痛最后只会成为饭后的谈资。非人间依然能维持,在于庸人太多。
拯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大众的麻木的灵魂,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拯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
研讨课文重点语句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为什么说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
答: “真的猛士” 真正勇敢的革命者。
“惨淡的人生” 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哀痛”:是说明真的猛士看到民族的衰亡,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看到爱国志士被杀戮,感到万分哀痛,所以说是“哀痛者”。
同时,他们又为自己能为人民而死,重于泰山,因而感到莫大的幸福,无论是奋斗还是牺牲都是幸福的。
2、品味语言:第四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把“惨象”与“流言”对举,是什么意思?
“惨象”,即大屠杀,足见反动派的残忍;“流言”,即御用文人的舆论,比刀枪更让人心悸,足见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一武一文,就构成了中国式的专制统治、中国式的白色恐怖。
3. 文中“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中的“缘由”是什么?
答:惨象—长期镇压,不敢说话
流言—不断诽谤,无法说话
中国式的专制统治:有形的刀枪(血腥的镇压)加上无形的刀枪(思想的愚弄蒙蔽),正是这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消亡,以致不能反抗、不知反抗。
最后一句是什么复句?两个“沉默”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选择句式。
两种沉默,一种是暴风雨前的沉默,一种是走向灭亡的沉默。
1、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
2、对反动派的警告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4.深入理解


惊心动魄的伟大
指上文的“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
1、“赞颂说”—赞颂刘和珍等人的沉勇友爱、临危不惧。
2、 “反语说”—讽刺执政府对爱国青年的攒射,与下文的反语一致。
文明
伟绩
武功
反语,讽刺了中外反动者对自己的暴力行径沾沾自喜的丑恶嘴脸。
5.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
反动派高压的政策造成“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三一八”事件就像几颗石子投入大海,未能掀起波澜,依然死水一潭。“太平”蕴涵作者的愤懑、不平和辛酸。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6.深入理解
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把什么比成了什么?
煤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有什么特点?
1、比喻。
2、把“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过程。
3、付出的代价大,收效很小。
4、历史的每一小步前进,都是建立在人类大量的流血牺牲的基础上的。
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徒手请愿者虽也流了大量的血,但却只换了个“街市依旧太平”,而于历史的进步毫无补益。它虽然是革命斗争,但不是有意义的斗争。
鲁迅先生对请愿的态度:不赞成徒手请愿,不赞成用青年的生命,去换取寥寥的意义。那么鲁迅先生赞成什么呢?
思考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
“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鲁迅的看法:
应积聚革命的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
问题: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因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大,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死者与青山同在万古常青,人们会永远纪念死者,记住惨案的教训,从而下定决心投入战斗。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提炼句子主干:
事实为明证。
鲁迅从爱国青年身上看到了中国妇女的觉悟,并郑重的指出,这就是“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从她们身上可以看到:我们的民族并没有因为“数千年”的黑暗统治而消沉下去;有这样的女子,这样的青年,我们的民族就一定有美好的未来。高度评价了她们优秀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肯定了死者对将来的意义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回答:这一段中的两层意思: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
难句理解:

不说
记念爱国青年
抨击反动政府和走狗文人
唤醒民众,激励革命者
悲痛至极
愤怒至极
记念刘和珍君
本文中心内容是评述“三一八”惨案。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非常鲜明。他愤怒地控诉( ),痛斥( ),无比沉痛地悼念( ),奉献他的( ),并真诚地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 ),也赞颂了爱国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 )。
奋然而前行
反动政府的残杀暴行
走狗文人的无耻的流言
刘等遇难爱国青年
悲哀与尊敬
斗争方式
总结

痛惜赞颂爱国青年
愤慨抨击反动政府及文人
唤醒民众,激励革命者
不说
悲愤至极
言不尽意
悲愤的感情贯穿全文


激励
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