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香菱学诗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香菱学诗》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从明清时期最有代表的白话小说里节选出来的。编者按照成书时间将其依次排列,并且把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的节选《香菱学诗》作为压轴篇目,真可谓是用心良苦。从《水浒传》到《红楼梦》,我国的古典小说经历了从单一的链式结构到复杂的网式结构,从人物塑造的脸谱化到人物塑造的立体化,从注重故事情节到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巨大变化过程。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正可以带领学生初步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变迁,而作为压轴之作的《香菱学诗》也就担负起了展示古典小说非凡魅力的重任。
【学情分析】
基于初三学生有了两年学习小说的经验与方法,所以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进一步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学生已经充分预习了课文,能够较流利地复述课文,,即学生已经独立地完成了个性化解读。
【教学目标】1、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2、学习香菱虚心好学、苦学乐学的求学精神。
【教学重点】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1、揣摩香菱这一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启发。
【教学准备】1、学生熟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教师查找资料并通过邮件的形式发给同学们;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教学过程】
同学们,每当我轻轻翻开那带着浓浓墨香的《红楼梦》时,我总是钦佩于作者的旷世之才,感伤于故事的离合悲欢,伤怀于人物的悲惨命运;每次读到香菱,心中总有一种别样的情感,萦绕心间,挥之不去,难以释怀。今天我要和同学们一起再次走进《香菱学诗》,去感受那个孤独灵魂背后的故事。
二、文学常识
1、关于诗社
在《红楼梦》中,大观园里成立了一个诗社,诗社是由探春倡议成立的。成立的地点是秋爽斋,诗社的名字是海棠诗社
2、请说说下列别号分别指哪位诗人。
陆放翁(陆游)王摩诘(王维)李青莲(李白)王右丞(王维)
3、关于《红楼梦》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这部小说又名《石头记》 ,它以贾、史、王、薛 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 贾宝玉和林黛玉 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据说《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其开头有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快速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说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
2、香菱学诗的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⑴拜师 ⑵读诗 ⑶论诗 ⑷写诗
四、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体会“苦”
⑴、小说原标题与课文标题对比,体会“苦”。
出示小说原标题“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并解释其含义。( 香菱进入大观园以后,对其中众多的才女心生羡慕,于是决心苦志学诗。)
与课文标题对比,并且说说哪一个更能体现出香菱学诗的情状,又是通过哪一个字体现的。
⑵在文中找出表现香菱学诗苦的语句,体会“苦”。
速度,跳读,在文中圈点勾画出表现香菱学诗苦的语句,并用大屏幕上的格式进行交流展示。
我找的句子在第______自然段,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通过运用____________(词语或描写方法),表现了香菱学诗的“苦”。
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
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便自己走志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
甚至梦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宝玉:“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老师把同学们找的句子经过整理,分成了两类。请看大屏幕,思考老师为何这样分。
学习小结:
本文运用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等)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细腻地刻画出香菱的形象,表现出香菱学诗时的认真、刻苦、废寝忘食的精神,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具体可感、仿佛立于眼前。
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相关视频,体会香菱学诗之苦,也体会文章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2、分析“笑”
请同学们从文章当中找出一个经常挂在香菱脸上的表情,并找出相关语句,分析这些句子体现出香菱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温婉、自信、好学、聪慧、执着
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
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3、学为何
(文中宝钗说说过这样一句话:“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帐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这样一个如此美丽的女子为什么要如此自讨苦吃,如此痴迷的学诗呢?)
(这个问题我们通过香菱所做的第三首诗来入手。结合香菱的身世,分析第三首诗好在哪里。)
⑴探究香菱身世
香菱身世:香菱,本名甄英莲,是甄世隐的女儿。小时候生得极可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三岁那年元宵,在看社火花灯时被骗子拐走,过了几年,侥幸遇到个“风流人品”的冯公子冯渊真心正意地要买她,不料又碰到了薛蟠。薛蟠打死了冯渊,生拖死拽地抢走香菱。香菱被薛蟠强买为妾后,被改名为香菱。当薛蟠外出经商时,香菱得以跟宝钗一起住进了大观园。后来在园子里,周瑞家的问她:“你几岁投身到这里?”又问:“你父母在那里呢?今年十几了?本处是那里的人?”香菱只摇头说:“不记得了。”
⑵朗读第三首诗,品味该诗感情。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这首诗首联写月光及余额的形体;颔联写月下之景;颈联写思念亲友之情,表达了作者的孤单感觉;尾联归结全诗主旨,表达离别之情。
(把这首诗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和作者的经历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知道,香菱学习写诗只不过是为了圆她一个不能圆的梦而已,她在诗中表达的想和自己的亲人团聚的这样一个愿望是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写诗是她的精神寄托,她是在以诗言志。)
香菱学诗就像一支清越的小夜曲,是她丰富醇美的心灵的一次曝光,是她精神自我的一次净化和升华,是她生命价值一次难能可贵的“实现”。在学诗中,香菱表达了她脱俗入雅的高尚追求,浸透了她对人生的美好理想,迸发了她身上的美和生命的诗意!
五、拓展延伸
1、谈一谈香菱学诗给了你哪些启迪 学生交流后总结归纳
有志者事竟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名师出高徒
2、香菱这样一个苦志学诗的女子在《红楼梦》中有着怎样的一个结局,作者曹雪芹对这个人物又寄予了怎样的情感呢?
探究曹雪芹在原著中给香菱的判词,并且给出香菱的原名甄应怜以及她的谐音,
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首句“根并荷花一茎香”写的是莲根荷花同长在一根茎上,一样芳香。荷花也称莲花,这里暗示香菱原名英莲。“自从两地生孤木”的“两地 生孤木”寓一个“桂”字,点 出夏金桂的名字。最后一句“致使香魂返故乡”指的是死亡,暗示香菱被夏金桂虐待致死。
香菱原名甄英莲(谐音:真应怜)
六、作业:
阅读《红楼梦》中下列与香菱有关的回目,以《我眼中的香菱》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第4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48回 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第62回 憨湘云醉眠芍药茵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第80回 美香菱屈受贪夫棒 王道士胡诌妒妇方
【教学目标】1、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2、学习香菱虚心好学、苦学乐学的求学精神。
基于初三学生有了两年学习小说的经验与方法,所以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进一步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学生已经充分预习了课文,能够较流利地复述课文,,即学生已经独立地完成了个性化解读。
【教学重点】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1、揣摩香菱这一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