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杨修之死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杨修之死》教案
主备人:孟莹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4.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5.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师板书课题)
二、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要求:
1、认准字音、字形。
2、注意停顿、语速、重音和语气、语调。
课后:沉吟 yín 禀请 bǐng 班师 谮害 zèn 惑乱huò 对答如流
文中:疱官páo 惇dūn 主簿bù 恃才放旷shì 匙chí 麓lù 伺cì 麾huī 阜fǔ 绰刀chāo
3、朗读要求:语速要适中,句子停顿要准确,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场合, 要读出感情来。
四、课文重点文言知识讲析
1、学生根据课文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提出质疑,交流解疑。
重点实词:对:回答 号令:处刑后示众 恃才放旷:倚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讫:完毕 佯:假装 麓:竹器 径:直接 伺:守候 谮:诬陷、中伤 诈:假装 麾:指挥 绰:抓取
2、学生合作探究全文大意。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疏理小说情节。
1)朗读任务: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用概括性的语言说出来。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朗读后做答。边朗读边指导朗读。
学生活动:找出小说的三要素。
人 物:曹操、杨修。 故事情节:曹操杀杨修。 环 境:战场。
2)复述文中的六个小故事。
明确:这六个故事分别是:破字,分酥,破梦,告密,出门,答教。
归纳:事件心理
私解“鸡肋” 怒杀杨修
破译曹操写“活”字的用意 虽称美,心甚忌之
分食一合酥 虽喜笑,心甚恶之
揭穿曹操梦中杀人用意 愈恶之
密告曹丕 愈恶之
教曹植出城 大怒
替曹植作答教 有杀修之心
4、熟读课文,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5、品析人物
1)、介绍两个人物
曹操:魏国的首领,历史上有“奸雄”之称。所谓“奸雄”指的是他既有雄才大略,是个大英雄,同时又非常奸诈多疑。是三国演义中反面人物的典型形象。这同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曹操大不一样。
那么,杨修又是什么人呢?他跟曹操有什么关系?
杨修,确有其人《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书上,都有杨修事迹的记载,可以说是一个才子。他字德祖,出身于一门四世三公的士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彪曾任太尉,始终跟着被曹操挟持的汉帝,杨修则当了丞相主簿,杨修聪颖过人,史有传载。《世说新语〈捷悟〉》篇所辑的七则故事中关于杨修的就占了四则。他以自己杰出的才华闻名洛阳,也因为才华被曹操罗致并委以主簿要职。
有人说杨修因为才华被曹操重用,也因此被曹操斩首。这种说法对吗?我们还是从课文中找答案吧!
2)、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明确:杨修:恃才放旷。 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3)、再读课文,研讨探究,概括杨修的死因,了解人物性格。
总结归纳: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4)、精读课文,把握杨修、曹操的形象。
杨修 曹操
恃才放旷 阴险狡诈
才思敏捷 城府很深
卖弄聪明 表里不一
伺察敏锐 虚伪多疑
轻率大意 刚愎自用
果敢大胆 残忍歹毒
谋略不凡 暗藏祸心
料事如神…… 固执虚伪
老谋深算……
5)、教师总结:曹操阴险狡诈,奸诈狡猾,被称为“天下第一奸雄”,但这只是他性格中的一个方面,他还是个任人唯贤,善于招纳贤才,又有雄才大略的人。所以,他的性格是多面的,复杂的,我们要辨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问题。
五、迁移
那么,假如让你给曹操和杨修各进一言,你会和他们说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今天,有心理学家总结,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有关,只是当时的人没有从心理学角度去考虑罢了。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在这里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六、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知道了杨修的死因,获得了一些启示,望大家能在杨修身上学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祝愿每个人都能拥有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杨修之死》教案
主备人:孟莹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4.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5.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师板书课题)
二、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要求:
1、认准字音、字形。
2、注意停顿、语速、重音和语气、语调。
课后:沉吟 yín 禀请 bǐng 班师 谮害 zèn 惑乱huò 对答如流
文中:疱官páo 惇dūn 主簿bù 恃才放旷shì 匙chí 麓lù 伺cì 麾huī 阜fǔ 绰刀chāo
3、朗读要求:语速要适中,句子停顿要准确,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场合, 要读出感情来。
四、课文重点文言知识讲析
1、学生根据课文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提出质疑,交流解疑。
重点实词:对:回答 号令:处刑后示众 恃才放旷:倚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讫:完毕 佯:假装 麓:竹器 径:直接 伺:守候 谮:诬陷、中伤 诈:假装 麾:指挥 绰:抓取
2、学生合作探究全文大意。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疏理小说情节。
1)朗读任务: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用概括性的语言说出来。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朗读后做答。边朗读边指导朗读。
学生活动:找出小说的三要素。
人 物:曹操、杨修。 故事情节:曹操杀杨修。 环 境:战场。
2)复述文中的六个小故事。
明确:这六个故事分别是:破字,分酥,破梦,告密,出门,答教。
归纳:事件心理
私解“鸡肋” 怒杀杨修
破译曹操写“活”字的用意 虽称美,心甚忌之
分食一合酥 虽喜笑,心甚恶之
揭穿曹操梦中杀人用意 愈恶之
密告曹丕 愈恶之
教曹植出城 大怒
替曹植作答教 有杀修之心
4、熟读课文,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5、品析人物
1)、介绍两个人物
曹操:魏国的首领,历史上有“奸雄”之称。所谓“奸雄”指的是他既有雄才大略,是个大英雄,同时又非常奸诈多疑。是三国演义中反面人物的典型形象。这同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曹操大不一样。
那么,杨修又是什么人呢?他跟曹操有什么关系?
杨修,确有其人《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书上,都有杨修事迹的记载,可以说是一个才子。他字德祖,出身于一门四世三公的士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彪曾任太尉,始终跟着被曹操挟持的汉帝,杨修则当了丞相主簿,杨修聪颖过人,史有传载。《世说新语〈捷悟〉》篇所辑的七则故事中关于杨修的就占了四则。他以自己杰出的才华闻名洛阳,也因为才华被曹操罗致并委以主簿要职。
有人说杨修因为才华被曹操重用,也因此被曹操斩首。这种说法对吗?我们还是从课文中找答案吧!
2)、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明确:杨修:恃才放旷。 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3)、再读课文,研讨探究,概括杨修的死因,了解人物性格。
总结归纳: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4)、精读课文,把握杨修、曹操的形象。
杨修 曹操
恃才放旷 阴险狡诈
才思敏捷 城府很深
卖弄聪明 表里不一
伺察敏锐 虚伪多疑
轻率大意 刚愎自用
果敢大胆 残忍歹毒
谋略不凡 暗藏祸心
料事如神…… 固执虚伪
老谋深算……
5)、教师总结:曹操阴险狡诈,奸诈狡猾,被称为“天下第一奸雄”,但这只是他性格中的一个方面,他还是个任人唯贤,善于招纳贤才,又有雄才大略的人。所以,他的性格是多面的,复杂的,我们要辨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问题。
五、迁移
那么,假如让你给曹操和杨修各进一言,你会和他们说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今天,有心理学家总结,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有关,只是当时的人没有从心理学角度去考虑罢了。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在这里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六、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知道了杨修的死因,获得了一些启示,望大家能在杨修身上学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祝愿每个人都能拥有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杨修之死》教案
主备人:孟莹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4.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5.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师板书课题)
二、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要求:
1、认准字音、字形。
2、注意停顿、语速、重音和语气、语调。
课后:沉吟 yín 禀请 bǐng 班师 谮害 zèn 惑乱huò 对答如流
文中:疱官páo 惇dūn 主簿bù 恃才放旷shì 匙chí 麓lù 伺cì 麾huī 阜fǔ 绰刀chāo
3、朗读要求:语速要适中,句子停顿要准确,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场合, 要读出感情来。
四、课文重点文言知识讲析
1、学生根据课文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提出质疑,交流解疑。
重点实词:对:回答 号令:处刑后示众 恃才放旷:倚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讫:完毕 佯:假装 麓:竹器 径:直接 伺:守候 谮:诬陷、中伤 诈:假装 麾:指挥 绰:抓取
2、学生合作探究全文大意。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疏理小说情节。
1)朗读任务: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用概括性的语言说出来。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朗读后做答。边朗读边指导朗读。
学生活动:找出小说的三要素。
人 物:曹操、杨修。 故事情节:曹操杀杨修。 环 境:战场。
2)复述文中的六个小故事。
明确:这六个故事分别是:破字,分酥,破梦,告密,出门,答教。
归纳:事件心理
私解“鸡肋” 怒杀杨修
破译曹操写“活”字的用意 虽称美,心甚忌之
分食一合酥 虽喜笑,心甚恶之
揭穿曹操梦中杀人用意 愈恶之
密告曹丕 愈恶之
教曹植出城 大怒
替曹植作答教 有杀修之心
4、熟读课文,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5、品析人物
1)、介绍两个人物
曹操:魏国的首领,历史上有“奸雄”之称。所谓“奸雄”指的是他既有雄才大略,是个大英雄,同时又非常奸诈多疑。是三国演义中反面人物的典型形象。这同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曹操大不一样。
那么,杨修又是什么人呢?他跟曹操有什么关系?
杨修,确有其人《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书上,都有杨修事迹的记载,可以说是一个才子。他字德祖,出身于一门四世三公的士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彪曾任太尉,始终跟着被曹操挟持的汉帝,杨修则当了丞相主簿,杨修聪颖过人,史有传载。《世说新语〈捷悟〉》篇所辑的七则故事中关于杨修的就占了四则。他以自己杰出的才华闻名洛阳,也因为才华被曹操罗致并委以主簿要职。
有人说杨修因为才华被曹操重用,也因此被曹操斩首。这种说法对吗?我们还是从课文中找答案吧!
2)、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明确:杨修:恃才放旷。 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3)、再读课文,研讨探究,概括杨修的死因,了解人物性格。
总结归纳: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4)、精读课文,把握杨修、曹操的形象。
杨修 曹操
恃才放旷 阴险狡诈
才思敏捷 城府很深
卖弄聪明 表里不一
伺察敏锐 虚伪多疑
轻率大意 刚愎自用
果敢大胆 残忍歹毒
谋略不凡 暗藏祸心
料事如神…… 固执虚伪
老谋深算……
5)、教师总结:曹操阴险狡诈,奸诈狡猾,被称为“天下第一奸雄”,但这只是他性格中的一个方面,他还是个任人唯贤,善于招纳贤才,又有雄才大略的人。所以,他的性格是多面的,复杂的,我们要辨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问题。
五、迁移
那么,假如让你给曹操和杨修各进一言,你会和他们说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今天,有心理学家总结,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有关,只是当时的人没有从心理学角度去考虑罢了。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在这里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六、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知道了杨修的死因,获得了一些启示,望大家能在杨修身上学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祝愿每个人都能拥有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杨修之死》教案
主备人:孟莹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4.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5.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师板书课题)
二、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要求:
1、认准字音、字形。
2、注意停顿、语速、重音和语气、语调。
课后:沉吟 yín 禀请 bǐng 班师 谮害 zèn 惑乱huò 对答如流
文中:疱官páo 惇dūn 主簿bù 恃才放旷shì 匙chí 麓lù 伺cì 麾huī 阜fǔ 绰刀chāo
3、朗读要求:语速要适中,句子停顿要准确,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场合, 要读出感情来。
四、课文重点文言知识讲析
1、学生根据课文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提出质疑,交流解疑。
重点实词:对:回答 号令:处刑后示众 恃才放旷:倚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讫:完毕 佯:假装 麓:竹器 径:直接 伺:守候 谮:诬陷、中伤 诈:假装 麾:指挥 绰:抓取
2、学生合作探究全文大意。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疏理小说情节。
1)朗读任务: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用概括性的语言说出来。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朗读后做答。边朗读边指导朗读。
学生活动:找出小说的三要素。
人 物:曹操、杨修。 故事情节:曹操杀杨修。 环 境:战场。
2)复述文中的六个小故事。
明确:这六个故事分别是:破字,分酥,破梦,告密,出门,答教。
归纳:事件心理
私解“鸡肋” 怒杀杨修
破译曹操写“活”字的用意 虽称美,心甚忌之
分食一合酥 虽喜笑,心甚恶之
揭穿曹操梦中杀人用意 愈恶之
密告曹丕 愈恶之
教曹植出城 大怒
替曹植作答教 有杀修之心
4、熟读课文,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5、品析人物
1)、介绍两个人物
曹操:魏国的首领,历史上有“奸雄”之称。所谓“奸雄”指的是他既有雄才大略,是个大英雄,同时又非常奸诈多疑。是三国演义中反面人物的典型形象。这同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曹操大不一样。
那么,杨修又是什么人呢?他跟曹操有什么关系?
杨修,确有其人《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书上,都有杨修事迹的记载,可以说是一个才子。他字德祖,出身于一门四世三公的士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彪曾任太尉,始终跟着被曹操挟持的汉帝,杨修则当了丞相主簿,杨修聪颖过人,史有传载。《世说新语〈捷悟〉》篇所辑的七则故事中关于杨修的就占了四则。他以自己杰出的才华闻名洛阳,也因为才华被曹操罗致并委以主簿要职。
有人说杨修因为才华被曹操重用,也因此被曹操斩首。这种说法对吗?我们还是从课文中找答案吧!
2)、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明确:杨修:恃才放旷。 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3)、再读课文,研讨探究,概括杨修的死因,了解人物性格。
总结归纳: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4)、精读课文,把握杨修、曹操的形象。
杨修 曹操
恃才放旷 阴险狡诈
才思敏捷 城府很深
卖弄聪明 表里不一
伺察敏锐 虚伪多疑
轻率大意 刚愎自用
果敢大胆 残忍歹毒
谋略不凡 暗藏祸心
料事如神…… 固执虚伪
老谋深算……
5)、教师总结:曹操阴险狡诈,奸诈狡猾,被称为“天下第一奸雄”,但这只是他性格中的一个方面,他还是个任人唯贤,善于招纳贤才,又有雄才大略的人。所以,他的性格是多面的,复杂的,我们要辨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问题。
五、迁移
那么,假如让你给曹操和杨修各进一言,你会和他们说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今天,有心理学家总结,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有关,只是当时的人没有从心理学角度去考虑罢了。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在这里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六、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知道了杨修的死因,获得了一些启示,望大家能在杨修身上学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祝愿每个人都能拥有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