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心声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一)知识和能力
1.用不同的方式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用正确的方式品读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3.深入理解文本,体会心声的深刻含义。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品读人物个性化语言,走进人物内心,深入剖析人物形象,以个人展示,小组合作,师生评价的方式完成教学流程。教学过程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最后达到对小说主题的深入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倾听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审视自我,审视他人,正确看待身边的不良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品读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2.深入理解文本,体会心声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以朗读为起点,走进人物内心,深入探究心声的深刻含义。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善于根据具体的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能对别人的观点作出个人的评价;除此之外,他们还具备团结协作的能力,能从相互的探讨中得到对某个问题的共识。
1.品读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2.深入理解文本,体会心声的深刻含义。
3.以朗读为起点,走进人物内心,深入探究心声的深刻含义。
(一)知识和能力
1.用不同的方式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用正确的方式品读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3.深入理解文本,体会心声的深刻含义。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品读人物个性化语言,走进人物内心,深入剖析人物形象,以个人展示,小组合作,师生评价的方式完成教学流程。教学过程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最后达到对小说主题的深入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倾听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审视自我,审视他人,正确看待身边的不良现象的能力。
1.品读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2.深入理解文本,体会心声的深刻含义。
以朗读为起点,走进人物内心,深入探究心声的深刻含义。
(一)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抓住文中的人物简要复述课文内容。(要求:说出具体的地点,人物和事件。)
两名学生复述之后板书:
课前—遭拒 树林里—偷读 放学—纠错 公开课—救场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对课文的复述,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师过渡:我们了解到,在程老师眼里,李京京就是个差生,那么他为什么有机会朗读呢?(学生应该能够找出课文的九十四页的三十段和三十二段中,赵小桢的声音奶声奶气的,根本就没读出万卡穷苦孩子应该有的感情,而京京和万卡的命运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能够读好。)
教师过渡:看来京京真的是一个会读书的好孩子,我相信同学们也跟京京一样是个会读书的人。
(二)走近人物
找出文中关于京京和程老师的语言描写内容,在小组内用正确的语气进行朗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然后由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其他同学根据同学的交流内容说说程老师和李京京是怎样的人。
小组派代表交流,学生或教师根据代表回答作出合理的具有激励性的评价。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程老师是一个 的人。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李京京 的人。
(设计意图:根据自己对文本的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朗读,便于把握人物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就显得水到渠成。在读的过程中,师生对发言的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达到共同提高胡目的。)
(三)探究学习,理解心声
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问题:李京京为什么那么渴望朗读呢?其实他内心深处渴望的是什么?(要求:请再次深入文本,结合文章内容讨论完成,并派代表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渴望公平,因为他在陈老师那里根本就没得到公平,连朗读课文的机会都没有;他渴望家庭和谐,因为他在家里是母亲的出气筒;他想爷爷,渴望亲情,因为爷爷给了他亲情;他渴望友谊,渴望尊重等等。)
小组分别汇报,对见解独到的小组报以热烈的掌声。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两个环节对文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紧紧围绕“朗读”展开,两个简单的问题,应该能引起学生思想的波澜。结合文章中大大小小的事件,走进人物内心,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一次心与心的交流。学生通过讨论,相互质疑,了解到李京京内心真实的声音,突破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四)体验反思
问题: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你获得怎样的思考?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学生可能会说到教育的公平公正;人应该自信,才会获得发展;我们的目光不能只被那些虚浮的表面所吸引,应该把目光伸向不被关注的角落。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跳出文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思考,对文本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
学生回答。
(五)说心声
要求学生以文中的人物或者是自己说说自己想说的话。(注:可以是程老师,李京京,赵小桢,也可以是自己。)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体验,学生对人物理解更加深入,对主题的理解更深刻。学生汇报自己作为程老师、李京京或者其他什么人的心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得到升华。)
(六)布置作业:请把你想对父母说的话以书信的形式写在作文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