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心声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通过自读课文,掌握“呵斥、过瘾、琅琅、抽噎、发颤”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过阅读课文,品读感悟关键句段,进而理解“心声”的多重含义。
3、在品读课文理解含义的基础上,倾诉心声。
《心声》是一篇反映教育问题的儿童小说,揭示了社会生活和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这篇小说篇幅较长,但情节清楚,线索分明,语言易懂,符合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九年级学生对于小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已经有了一定地了解,加之在本单元前三篇课文的教学中进一步得到巩固。因此,他们已经具备了通过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提出个性化的见解,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体会或收获感悟。教学这篇课文, 要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来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谈出自己个性化的见解,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把握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点:在把握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品读感悟关键句段,理解“心声”的多重含义,挖掘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小说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引导学生体会心理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有一首歌,歌词这样写道:“我又清拨黯哑的老吉他,我想道出心中许多心里话,有谁愿意倾听我的细诉?”有一个小男孩,他正如这歌词中写的那样,想要说出心中许多心里话,对于他的倾诉,同学们想听吗?好,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心声》。
(板书:心声 黄蓓佳)
师:课前,老师整理了各小组的学情汇报单,确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投影)1、通过阅读课文,品读感悟关键句段,进而理解“心声”的含义。
2、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倾诉心声。
(设计意图:根据学情来确定学习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使教与学更有目的性。)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我能读(检查预习情况)
1、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本课的生字词。
(投影)呵( )斥 棱( )角 契诃( )夫 窸( )窣
捻( )子 过瘾 ( ) 簪( )子 琅琅( )
唾( )沫 剌剌( ) 抽噎( ) 发颤( )
生:读 ;纠正
师:好,大家齐读两遍。
生:齐读
师:请各学习小组长课后批改本组同学导学案上的字词,并督促订正。
2、师:接下来,我们就要读课文,来聆听这个叫李京京的小男孩,在一节语文公开课上的“心声”究竟是什么?因为课文比较长,我们就在音乐的陪伴下,静静浏览。在读课文之前,老师有要求,请看屏幕,(投影)问题:1、语文公开课上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
2、从文中哪些细节可以看出来?
要求:静静浏览课文,圈点勾画,适时做课文批注。
好,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带着问题去浏览课文。(音乐起)
(二)我能说
1、师:好,同学们都读好了,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读书之前老师提出的这两个问题吧。
(投影)(1)李京京在这堂语文公开课上的“心声”是什么?
(2)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简要分析一下。
生:回答
明确:是的,在这节语文公开课上李京京非常渴望读《万卡》这篇课文。
(板书:渴望 读课文)
2、师:同学们,你们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李京京非常渴望读书的?请简要分析一下。
生:回答
明确:其实,文中还有很多细节能看出京京有着对朗读课文的渴望,这是在这节语文公开课上,京京最强烈的心声。但是,老师认为,除了此心声外,京京的内心深处,还有更深的声音,你们能读出来吗?……好,我们各学习小组在一起合作讨论,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看问题,挖掘背后的东西。)
生:小组讨论
生1:渴望幸福的家庭生活。
师:你能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来分析一下吗?
生1:课文第21节…
生2:京京想念她的爷爷。我从课文第20节可以看出。
师:我们大家想想,这里看出的仅仅是京京对爷爷的想念吗?“点水烟袋”、“蜷在爷爷的旁边”、“揽在怀里”,实际上,他想念的是一份温暖,一份温情, 是对那份缺失的爱的想念,他在渴望一份亲情!
生3:我还读出了京京对友谊的渴望。现在京京与同学相处,受到同学们的误解和嘲笑,京京感到伤心难过,可以看出他对友情多么地渴望。
师:对妮儿的想念,那是对过去友情的怀念,而现在,与同学相处,却受到误解和嘲笑,现在与过去形成鲜明对比,那就更能看出京京对友谊的渴望。
生4:第27节,我读出了京京对程老师有意见,心里难受,我觉得京京特别想要一种东西,那就是公平。
师:这一节中,“难道……,就只能……”,这一连串的激烈追问,反应京京当时心中的不满,可以看出京京渴望老师能公平地对待自己,理解自己。
师:好,我们来总结一下吧,透过这节公开课,我们除了看到京京想读课文的心声外,还体会到了京京这样的心声:渴望亲情、友情、幸福、公平、理解。
(板书:亲情 友情 幸福 尊重 理解)
(三)朗读品析,探究感悟
1.师:最后,京京终于实现了读《万卡》的愿望,他把这些所有的心声都融到了自己的感情中,朗读了课文,并且读的是语惊四座,有哪位同学也能像京京那样,非常渴望并能动情的朗读这篇课文呢?我们读54——56这三节文字。
(设计意图:让学生非常渴望而又动情地朗读,感受京京在公开课上强烈的心声,意在让学生走进小说人物内心,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生1:朗读
生2:朗读
生3:点评
2. 我发现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深有感触,不禁对京京产生了一种悲悯之情。亲情、友情、幸福、平等、理解这些东西对京京来说是那样的遥不可及,近乎是一种奢望,原因是什么?除了家庭的不幸,我们的教育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呢?(投影)教育专家朱永新说过:“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两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就说过“有教无类”的话,那么,为什么时至今日,我们的教育专家还要发出这样的呼喊呢?透过这堂公开课,我们能发现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透过表象看真实,进而让学生感悟小说主题。)
生:小组讨论
生1:程老师只注重荣誉,忽视了学生,其实在教育的问题上,学生才是最重要的。
生2:程老师在公开课上安排规定好学生去发言,把公开课当表演,这是不对的。
师:对,这根本就不是教育,这与教育的初衷“关注每一位学生”是相违背的,程老师这样做,只关注少部分学生,压抑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压抑了渴望上进但现在还处劣势状态下的学生。
生3:文中的程老师在学生面前是绝对的权威,不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意见。
3.师:同学们说出这么多的问题,这是让做老师的我没有想到的,文中的程老师,大家喜欢吗?……嗯,有两种声音,不喜欢的理由同学们刚才说了不少,那喜欢的理由呢?
( 设计意图:点拨两点,引导学生回答出程老师工作认真,知错能改等)
4.师:其实,听了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么多,做老师的我特别欣慰,同学们的发言,能触及到当前的教育现状,有对现在教育的不满,也有对教育不足的批评,更重要的是我听到了你们对程老师的理解和包容,这让我非常感动。今天,也是一节公开课,作为老师的我深有体会,能理解程老师所承受的那份压力和忐忑。所以,我认为,教育的问题不是程老师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教育的困惑,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们要探求摸索的,是需要我们、你们、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和理解。我想,这是我们大家此时此刻共同的“心声”。
(四)延伸拓展,倾诉心声
1、师: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有没有心里话想说呢?
( 投影)我想对京京说:
我想对程老师说:
我还想对 说:
生:当堂写,回答。
(设计意图:在语言品析中,当堂写作,体会文章的内涵。)
2、师:老师也有心里话要说,我把它写成一首小诗。
( 投影) 捧一泓甘泉,向着太阳,
饮下吧,亲爱的孩子,
滋润干涸的心田;
撑一叶小舟,迎着灿烂,
扬帆吧,亲爱的孩子,
渡过成功的彼岸;
举一柄红烛,闪着光亮,
前进吧,亲爱的孩子,
张扬青春的风采。
(五)结束语
每一个苹果都藏着一颗星星;每一条小虫都有一对隐形的翅膀;每一条小溪都能唱出悦耳的声音。我们没有理由歧视任何一个孩子,我们也没有理由不捧着一颗赤诚的心来,只要我们用心倾听,用心体验,生活就像彩虹一样绚丽。
(六)板书设计
心声
黄蓓佳
平等相待
温暖亲情
渴望 纯真友情
尊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