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致女儿的信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1.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确定重点字词
繁衍 刹那间 迷惑不解 勃然大怒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 曙光 伫立凝视 繁殖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同学们,歌德曾经说过:“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你们正是花季少年,多彩的心事正在困扰着你们,令人魂牵梦萦的情丝正在等你们成长。那么,在你看来什么是爱情呢?可用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表达。(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呢?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这是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速读课文,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明确: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谁备,以童话的形式讲述爱情的真谛,主要注意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的情节。
第一次:上帝从男人和女人的眼睛里发现了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从末见过的力量——爱情。(态度:迷惑不解,惊慌不已,勃然大怒)
第二次:上帝从男人和女人的眼睛里发现了一种无以伦比美和更大的力量,其中还有一种新的东西——忠诚。(态度:怒不可遏)
第三次:上帝从男人的目光中发现一种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心灵的追念,(态度:久久的伫立凝视,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一)与文本对话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明确: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中读到了“爱情”“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有着紧密的关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2、小组合作讨论:假如你是作者的女儿,你看完故事后,是否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爱情?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紧扣语言点,从故事中的男人和女人的角度,或从上帝的角度,或从童话的寓意的角度,谈一谈看法。(先小组讨论,再推举代表展示)
明确:第一,从男人、女人的爱情经历了五十年的时间,说明真正的爱情经起时间的考验;女人死去爱情仍在,说明真正的爱情是可以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
第二,从上帝的角度:人类假造了爱情,爱情征服了上帝,它高于上帝,具有神奇的魔力。第三,从童话的寓意:(结尾)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的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
(对于关键句段,引导学生朗读)
小结:从文中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爱情,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爱情呢?
明确:善待爱情
(二)与作者对话
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可从“父亲”对“我”的态度及回答的方式来评价。
1、当女儿向“我”询问“什么是爱情”时,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
明确:把它看作长大的标志,对此表示高兴并充分尊重。
2、“我”是如何给女儿解释这个问题的?(童话故事)
小结:这是一个充分尊重女儿、善于教育孩子的父亲。
(三)与青春对话
思考:有一个女孩子收到一个男孩的信,她的眼前立刻浮现出男孩的身影,而同时男孩也一样,眼前已浮现出和女孩在一起散步的身影,你认为他们能进一步发展吗?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正面引导。
小结: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不仅情感丰富而且观点独特。当青春的我们在情感面前徘徊时,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情感选择,在反思中学会选择,学会承担责任,学会保护自己,就让我们用平静坦然的态度对待异性朋友,让我们在青春的旅途中珍藏这份粉色的记忆,在学习有成的明天收获一份成熟的人生之果!
搜集中外爱情故事、名言、诗词。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
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
——以上摘自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