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杨修之死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②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九年级学生对名著有着更强烈的热爱,特别是学习了本单元的古典名著选段之后。可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比如读名著时全凭个人喜好,对于小说中人物和历史人物无法区别等等。
教学重点: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三国看智,水浒看勇。三国有无数的智者,其中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被残杀的不幸者。今天,让我们走进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
1、杨修因犯何罪被杀?
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曹操有怎样心理反应?
3、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
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
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卖弄聪明、疏放不羁的杨修。
阴险残忍、虚伪多疑、狡猾奸诈、老谋深算的曹操。
追问:在塑造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时,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找出请找能体现曹操心理变化的词语有哪些?
探究杨修之死因
小说中的曹操被固化为一个奸雄,其实,在历史上,睿智的曹操爱才如命,求贤若渴。有陈琳为证,曾经在袁绍手下干事的陈琳,在一篇檄文里将曹操和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可是曹操知道他特别有才,因而在打败袁绍以后不仅没有杀他,还收为己用,那么,一个爱才之人为何屠杀有才之士呢?关于杨修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同学们小组讨论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就解读小说而言,以上三条尽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但如果从历史上说,那就恐怕只有第三条是正确的了。
可能问题1你认为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
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度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自己的亲戚却没有丝毫处罚。
2、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插叙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3、课文第三部分内容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活曹操输给了死杨修,目的在于揭露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而已。
4、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表现了曹操什么性格?
曹操兵败,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众人对他杀杨修之举自然有疑意。曹操厚葬杨修,可以堵住众人之口,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这一举动,表现了操阴险虚伪的性格。
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只要能为他的政权效力,即便像陈琳那样的人,他都愿意接纳,更何况是杨修。在《曲略》《世说新语》中都有记载,可以证明曹操对杨修的重视非同一般,所以单单说曹操嫉妒杨修的才能杀之而后快是没有道理的。所以还是那句话,我们要还原要比较要分析,要辨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问题。
查阅资料,并根据你对曹操的了解,写一篇短文《其实曹操是这样的人》或《其实曹操不是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