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出师表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积累名句,背诵全文。
4.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5.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过程与方法:
阅读体悟,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力求当堂成诵。
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积累名句,背诵全文。
4.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5.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过程与方法:
阅读体悟,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力求当堂成诵。
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一、情境导入
以背景导入。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自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省南郑县),准备征讨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刘禅应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著名的《出师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千古至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2.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体的写法。
3.重新认识诸葛亮,并了解其政治主张。
1.检查预习。
2.介绍作者及背景。
读准下列加红色字的音。
崩殂( ) 疲弊( )陛下( ) 恢弘( )妄自菲( )
薄( )以塞( ) 驽钝( )陟( )罚臧( )否
( )裨( )补阙( )漏郭攸( )之 费祎( )
行( )阵和睦长( )史 猥( )自夙( )夜忧叹
以彰其咎( )咨诹( )以遗陛下( )斟( )酌( )损益
文学常识部分:
表:古代的一种文体。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之策。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出师表》的时代背景:
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3.朗读课文。(播放音频)
学生整理重点字词的意思,分类整理,看谁整理得比较好。
整理如下:
古今异义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为“下流、无耻”)
感激(感动激发;今义“衷心感谢”) 痛恨(痛心,遗憾;今义“深切地憎恨”)
涕(眼泪;今为“鼻涕”) 谨慎(认真,慎重;今义“做事小心”)
所以(表原因;今表结果) 布衣(平民;今义“布做的衣服”)
开张(开放、扩大;今义“商店营业,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
一词多义
道 中道崩殂(路)
咨诹善道(方法)
遗 以遗陛下(给予)
以光先帝遗德(遗留)
为 俱为一体(是)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但任)
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
不效则治臣之罪(尽力)
论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判)
每与臣论此事(议论)
无 若无兴德之言(没有)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不论)
行 然后施行(实行)
性行淑均(行为)
行阵和睦(行列
益 有所广益(益处)
至于斟酌损益(增加)
而 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却)
可计日而待也(连接状语与谓语,表修辞)
于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
欲报之于陛下也(及于、给)
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对)
以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遂许先帝以驱驰(而)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来)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故临崩寄臣以人事也(把)
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表时间,地域等界限)
词类活用
以光先帝遗德 (名词动用,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 (形容词动用,发扬光大)
此皆良实 (形容词名用,善良诚实的人),
亲贤臣,远小人 (形容词动用,亲近、疏远)
深入不毛 (名词动用,长庄稼)
4.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①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②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力求通畅地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③教师分发文字资料,两人一份;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积累文言知识。
5.思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理解文意。
多媒体显示:
A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用原句回答)
B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本文陈述的重点是什么?
C就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提出了三条建议,这三条建议中哪一条是最主要的?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以下建议:
这些建议可概括为两大方面:国内政事,北伐之举。
从写作背景上看,“修明政治”是早就提出的治国策略,现在重新提出,目的在于为出师伐魏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北伐无后顾之忧。诸葛亮此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影响,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北伐。
本文陈述的重点是对国内政事的安排。
就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提出了3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这三条建议的核心是亲贤远佞。
表文主要是向后主进言的,首揭“开张圣听”,以打开进言之路。在打开忠谏之路的前提下,谈执法“平明”,先总提后分述,扣紧“开张圣听”的精神。宫中之事,向郭攸之、费帏、董允这些志虑忠纯之士请教;府中之事,向向宠请教。最后提出亲贤远佞。三项建议,既独立成项,又相互关联,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亲贤远佞是核心。能否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关键在于能否做到亲贤远佞,亲贤远佞的思想是贯穿全篇的。
(3)清全文思路,指导背诵。
师生一同梳理全文思路,多媒体显示本文词语提纲,内容如下:
(4)大声读背课文。
6.布置作业
①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②识记本课的文言知识,包括字词等文言词语。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积累名句,背诵全文。
4.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5.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过程与方法:
阅读体悟,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力求当堂成诵。
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本文情词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意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意。
2.讨论法 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应由学生自主解决,生生互动,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培养协作精神。
3.探究法 提供有关诸葛亮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发现问题,查找答案,得出结论。
背诵课文导入新课
二、自学互助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诱生深思。多媒体显示:
1.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
2.文章第5段为什么插入对往事的回忆,去掉这一段文字,好吗?
3.课文第6段叙写自己的生平(21年的经历),好象是逸枝衍菖,对此你怎么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各组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关于第一个问题:
表文开篇点明天下形势,“今天下三分”,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弊”,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三项治国主张。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执法严明、亲贤远佞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惊心,思之动心。因此可以说,从蜀国形势谈起,这样的切入角度无疑是最佳的。
第二问应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如下:
诸葛亮在这篇表文的开头就提到“益州疲弊”,却又要出师伐魏,这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其实不然。要弄清这一点,必须首先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和伐魏前的准备工作。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他在初见刘备时就提出了两条进军路线:一条是从荆州出兵进攻宛(今河南南阳)、洛(今河南洛阳);一条是从益州进攻秦川(今陕西、甘肃两省秦岭以北地区)。这个“钳形攻势”的设想本来是可行的。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吴国在虎亭战役中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了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谓“益州疲弊”,就是指这种局面而言。
在这样的形势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223~227)来为伐魏作准备。主要措施有:(1)跟吴国通好——223年,刘备病死,诸葛亮开始执政,派邓芝去吴国,劝孙权跟魏绝交.使蜀国在外交上取得一个重大的胜利,便于全力对付魏国。(2)加强内政建设——主要是制定“汉科”作为一国的法度,并认真执行,做到“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使社会风气大大好转。(3)平定南方的叛乱——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直到滇池,平定南方的叛乱。分益州、永昌两郡为建宁、云南、兴吉、永昌四郡,任用本地夷人和汉人做官吏,使夷汉关系得到改善,这就是表中提到的“五月渡沪,深入不毛”这件事。此外,从表中“兵甲已足”这句话可以看出,在这五年里诸葛亮在战备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可见,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
关于第二个问题:
表文为了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以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历史事实,作为前车之鉴,并以先帝叹息、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促使后主亲信贤臣,并以“汉室兴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由近及远,借古鉴今,成败并举,经纬成文,思路开阔。
关于第三个问题,学生讨论结果如下:
教师总结:诸葛亮的这段自叙经历的文字,是为了进一步打动刘禅,使他乐于接受自己的谏言,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这一段文字与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实密,别开生面,造成文势的波澜起伏,实不能删去。
三、赏读课文,品味“以情动人”的美学特征
教师提示:全文以议论为主,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讨论热烈,并自由发言。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凝神静听,细细体味忠贞劝勉之情。
四、延伸拓展,合作探究,突破难点,展示个性
围绕诸葛亮这个话题,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讨论交流,就“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
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武侯祠前的杜甫、61岁的陆游不就是例子吗?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的诗句时,不也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吗?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不也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吗?
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知遇之思。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
教师组织学生辩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信在彼此的辩驳中,学生的收获应是最大的。
五、课堂小结
出师表》以“形势”使对方震动,以“情感”使对方感动,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肝胆相照,情深意厚,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封建统治者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今天人们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意。作为新世纪的热血青年,我们应该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做时代的骄子,做人民的公仆。
六、布置作业
1.这篇表艾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请自选角度,如语言、结构、表达方式等等,写出你的看法。100字左右。
2.请搜集有关资料,分析一下诸葛亮失败的原因,写成一篇小论文,一周以后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