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杨修之死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3、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掌握顺序、插叙交叉进行塑造人物的方法。
4、能够从历史和艺术的角度辩证的认识曹操。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班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当中不注重阅读,针对这种现状,在学法指导中我采用了阅读导读法,以此来激发同学们阅读小说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对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很感兴趣,因此,在学习中让同学们继续沿用这种学习方法,将会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1、分析杨修、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确两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1、阅读导读法:抓住题目“杨修之死”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
2、创境激情:创设民主和谐互动的氛围,师生情感沟通交流。
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刀光剑影下一个个鲜活的面容重新浮现在我们眼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刘备,英姿飒爽的周瑜……今天,让我们再来结识两位《三国演义》中的风流人物——曹操和杨修,一睹这两个文学形象的风采。
1、题目解读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西山一战,蜀国老将黄忠刀斩夏侯渊,曹操一怒之下出兵为夏侯渊报仇,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屡屡受挫,但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关,以待时机,终因蜀兵防守积极,难以进取。杨修之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2、走近作者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3、相关资料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不少成分是作者虚构的,由于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书中主要强调他的坏处,在许多读者中造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觉。阅读《三国演义》,不应当按照作者的爱憎倾向和是非标准来评价曹操。文学史上常有这样的现象,作家创作意图和艺术典型的客观意义并非完全相同。
4、品读故事,概括故事情节。
生活之事 :园门阔—--心甚忌之
一盒酥 ——心恶之
梦中杀人—--愈恶之
政治之事 :告发曹丕—--愈恶之
试才干——亦不喜植
作答教 ——大怒,有杀修之心
学习要求: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或用其它史料来回答。
1、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2、你认为本文中曹操的形象和你在历史上学的曹操一致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3、你认为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方面是值得你去学习的?
(本文采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作用是: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学习要求:四到五人为一组相互交流、讨论,小组长汇总本组的意见,分配好任务。
关于杨修的死因,如果深入探究,有人说归之于杨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说另有他因,结合以上分析说说你的态度。
阅读材料,说说杨修和纪晓岚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做法?
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
(纪晓岚是一个怎样的人?与杨修的恃才放旷是否一样?)
杨修死后葬在华山脚下,墓碑上也只有七个字:“汉主薄杨修之墓”请同学们给墓碑上写点文字,内容可以是对联也可以是打油诗也可以是一句话等等。
写一篇作文——《由杨修之死想到的》,文体不限, 600字左右。
曾经的风流才子,当年的刀下冤魂,小说中的杨修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索……
厚重的书卷一页一页地翻过去,鲜活的人物一个一个地走过场,是非功过、善恶得失、进退荣辱,成败臧否,聚讼纷纭,我们为杨修恃才放旷遭身死而扼腕,为曹操奸诈狡猾灭人才而悲愤。
杨修悲剧性的命运,昭示了性格即命运的真知,斯人已逝,作为生者,我们可以选择才华毕露、放旷直言的张扬个性,我们也不应该回避韬光养晦的处世哲学,看着那些渐行渐远的先人们,我们不妨让“才”与“智”握手,让我们的生命更行更远,成为重持久又重进取的大写的“人”。
曾经的风流才子,当年的刀下冤魂,小说中的杨修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索……
厚重的书卷一页一页地翻过去,鲜活的人物一个一个地走过场,是非功过、善恶得失、进退荣辱,成败臧否,聚讼纷纭,我们为杨修恃才放旷遭身死而扼腕,为曹操奸诈狡猾灭人才而悲愤。
杨修悲剧性的命运,昭示了性格即命运的真知,斯人已逝,作为生者,我们可以选择才华毕露、放旷直言的张扬个性,我们也不应该回避韬光养晦的处世哲学,看着那些渐行渐远的先人们,我们不妨 让“才”与“智”握手,让我们的生命更行更远,成为重持久又重进取的大写的“人”。
《杨修之死》是名篇,值得解读的内容很多,总体来看,本节课的优缺点如下:
可取之处:1、线索清晰,有层次。文本属于小说,首先引导学生抓住小说的特点去学习。学生在概括故事情节的同时,顺理成章的过渡到人物形象的赏析,由人物形象深入到杨修之死的原因探究,再到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2、高效课堂的新型学习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自主学习,追求学生个性化的见解。(2)鼓励合作,激发学生探究的精神。本课中,对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颇多争议。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课题。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3)倡导创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作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学科,教师还应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构建“向生活学习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本文节选自古典小说名著,编者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
不足之处是:在授课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时间把握不够准确。因为本课内容长,环节多,造成了“前松后紧”的局面,因此要压缩好时间;二是大班授课,研讨的问题许多同学没有展示的机会,留下了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