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杨修之死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导学本文,应该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运用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言字词。应从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从而理解作品的主题。
可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成果展示的导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1、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中学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结合注释理解、掌握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基础知识)
2、引导学生了解、掌握作者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基础知识)
3、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重点)
4、引导学生回顾记叙的顺序,体会本文插叙的作用。(基础知识)
5、引导学生探究杨修被杀的原因,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重点、难点)
6、引导学生结合历史知识,对比本文塑造的曹操形象,辩证地看待曹操这一人物形象。(难点)
九年级学生多数能够阅读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对《三国演义》这类文言文能进行简单的阅读。能够在教师引导下感知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主题。也能够运用自己知道的信息技术获得与教学相关的资料,对文本有一定的体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对《三国演义》的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时,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对曹操等人物做一些体会。
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重点)
2.引导学生探究杨修被杀的原因,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重点、难点)
3.引导学生结合历史知识,对比本文塑造的曹操形象,辩证地看待曹操这一人物形象。(难点)
一、学生自主学习之课前预习:(发给学生导学单,自主完成预习)
1、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家及作品。(可在网上查阅,也可以把下面的资料印发给学生)
(1)罗贯中,名本 ,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他广泛搜集相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创作了历史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了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2)《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一百年间历史,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3)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与课文相关的章节。
2、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课文,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合作,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中学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解决字词等问题:
(1)给下列生字注音
佯惊问 曹丕 大簏 伺察 邺城
叱退 麾军 拈弓搭箭 绰刀
(2)解释加粗的词.
(1)适疱官进鸡汤 (2)数犯曹操之忌
(3)人皆不晓其意 (4)丕如其意
(5)植然其言 (6)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沉吟
禀请
班师
谮害
惑乱
对答如流
3、小组合作探究: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2)、(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3)、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
(4)、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学生自主学习检测展示:
1、文学常识填空: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的第72回。《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罗贯中,名本 ,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粗体字为填写的内容)
2、给下列生字注音:
佯惊问 yáng 曹丕pī 大簏lù 伺察sì 邺城yè
叱退 chì 麾军 huī 拈弓搭箭 niān 绰刀chāo
3、解释加粗的词.
(1)适疱官进鸡汤 恰巧 (2)数犯曹操之忌 多次 忌讳
(3)人皆不晓其意明白 (4)丕如其意 按照
(5)植然其言 认为……对的 (6)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只
4、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沉吟(chén yín):间断的低声自语,迟疑不决
禀请(bǐng qǐng ):禀告请示
班师(bān shī ):出征的军队回朝
谮害(zèn hài):诬陷,中伤
惑乱(huò luàn):使迷惑混乱
对答如流(duì dá rú liú):回答问题像流水一样快,形容口才好,反应快
四、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1、小组合作探究: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练习三)
(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2)、(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3)、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
(4)、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参考:(1)、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
(2)、(曹操)装着吃惊的样子问道:“谁杀死了我的近侍?”
(3)、丞相并不在梦里,你才真是在梦里啊!
(4)、只要曹操提问,曹植就按照(《答教》的)条文来回答。)
2、同学们,你能不能根据你查阅的资料来讲述一下与课文有关的故事情节?
3、请同学们熟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杨修是怎么死的,你能不能作一个简要的概述呢?(提示:说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同学们读了课文后,对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同学们思考: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课后练习一)(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后展示)
事件 曹操的反应
(1)园门“阔” 虽称美,心甚忌之
(2)一盒酥 虽喜笑,而心恶之
(3)“梦中杀人” 闻而愈恶之
(4)告发曹丕 愈恶之
(5)教植斩吏 大怒亦不喜植
(6)为植作“答” 大怒,有杀修之心
(7)擅解鸡肋 大怒斩之
5、同学门,我们以前的学习了解了记叙方式有顺序、倒叙、插叙、补叙,那么,你认为本文采用了哪种记叙方式?有什么作用?
(插叙(结合学过的《故乡》中的插叙引导)
作用: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操、杨修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6、对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认为是曹操的错,有人认为是杨修的过,也有人说还有其他原因。同学们,根据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是怎么样的原因呢?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讨论展示后做参考指导)
(参考(1)、杨修之死,“错”在曹操。
因为杨修能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忌妒他的才能,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2)、杨修之死,“过”在自己。
因为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3)、杨修之死,卷入政治斗争。
杨修已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不作死就不会死)
7、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以下边两件事为例,讨论分析一下曹操的性格。(课后练习二)
(1)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惇,下令来日进兵。……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揭露曹操的虚伪、奸诈。曹操决不会杀他的爱将夏侯惇,但也要装装样子,以遮盖众人耳目,表示自己能公平地处理这件事。下令“厚葬”杨修,则表示他有悔悟之意,借以收买人心。)
(2)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曹操追杀匈奴使,表现他复杂的性格和心态。)(曹操羞愧、自卑?怕匈奴使者乱说?匈奴使者能识别人,有能力,可能成为后患?虚伪、凶残、忌才?)
8、同学们,根据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前面问题的探究,你能不能说一说作者给我们塑造的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
杨修:狂妄轻率 恃才放旷、 张扬个性 耍小聪明 目中无人
曹操:虚伪奸诈 阴险残忍 、嫉贤妒能 多疑、老谋深算
8、拓展:同学们,你如何看待《杨修之死》给我们塑造的曹操这一人物形象?你能用你了解的历史知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曹操的作品来说说吗?
(可以联系三国的历史知识和语文课中的《龟虽寿》《观沧海》 )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学了本文后,你认为杨修之死对我们有怎么样的启发?
3、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网上查阅《杨修之死》的相关视频及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