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星星变奏曲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了解朦胧诗特点及其背景。
2. 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4.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5.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重点:了解朦胧诗的特点;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难点:通过对诗歌中意象的探究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1.诵读法 《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讨论探究法 通过对“星星”等意象的感悟,引导学生合作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一、导入
2001年12月,在北京青年报与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主办的“聆听经典:缪斯的竖琴——中外经典诗歌音乐朗诵会”上,总策划、总撰稿人,著名诗人江河的《星星变奏曲》作为朗诵会的第一篇。
《星星变奏曲》究竟写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人们如此青睐它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江河,去聆听他的《星星变奏曲》
(板书文题、作者)
二、题解
变奏曲概念:
变奏曲,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的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三、补充资料
1.了解朦胧诗及作者和写作背景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初,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妙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核心。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诗人经历了恶梦一样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被毁灭,因此对“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借星星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因此写下了此诗,来寄托诗人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与迷惘,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和现实的表现。
3. 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四、诵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播放央视著名播音员罗京朗诵的《星星变奏曲》,学生听后谈谈听读的感受。
2.学生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情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四.指导学生赏析诗歌内容
提示赏析角度
从诗歌的意象 意境 情感等角度赏析
教师提示:意象 意境的含义
(意象:即渗入了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意境:指文艺作品中或自然景象中所表 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思考:
(1)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进而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学生讨论后归纳:
上节:
意象: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
意境: 甜蜜、温馨、自由、芬芳的光明世界。
情感: 对美好理想热烈向往
下节:
意象:夜、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
意境:凄苦、寒冷、孤寂、压抑的黑暗现实。
情感:对冷酷现实强烈否定
最后,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
(2)教师小结: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勾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五.学生合作探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表达上有什么异?
六、研读揣摩,品味重要语句的内涵
1.学生朗读上节,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划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教师可给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用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第二节,理解疑难句子,学生质疑,学生解答,教师也可出示如下问题:
(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课堂小结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它以情境的交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这正是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关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星星变奏曲”。全诗意象丰富,构成理想与现实的相互反衬,意境幽深而又冷峻.情感强烈而又含蓄。
运用了多种修辞:暗喻、反问、反复、通感等。
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浓郁的诗情氛围让人轻松中心灵震动。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念永远是鲜亮的。
七、拓展练习:
每个人心中都有痛苦,有痛苦就有祈盼,就有追求……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仿照本诗的句式,模仿诗歌的语言,大声说出你心中的祈盼
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教学反思:学生对朦胧诗的特点理解起来有点难度,因此向学生介绍朦胧诗的特点及产生的背景很重要,有助于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去品味诗歌的意境及情感,做到这点,学生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就难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