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香菱学诗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知识与能力:了解曹雪芹的相关知识及《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古典文 学修养。
过程与方法:1.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2.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 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 更要善学、苦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力,并且已经学过了几个小说单元,已经能够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小说的主要特点。同时,学生通过欣赏影视作品、阅读文本对本文节选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内容也有个大体的把握。《香菱学诗》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语言表达上有较强的文言色彩,而内容上又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语言的文言味不是本课的重点,这里不再赘述。就小说阅读课而言,要求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阅读的一种基本模式。这节课也将采用这一方法。这既是对前面所学小说阅读方法的巩固,也是对今后小说阅读教学的延伸。
教学重点: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教学难点: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我国古典著作中,有一部书写“闺中女子传奇”,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的著作,是 。它前所未有的描绘出美丽聪慧、活泼动人的女性群像。今天,让我们认识其中一位灵秀所钟、虚心好学却命薄如纸的女子—香菱,随着她,走进大观园,共同领略《红楼梦》的魅力。
二、介绍相关资料
1.《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歌颂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仆的反抗行为,对封建礼教等地主阶级传统思想进行了批判。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礼仪、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据说《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其开头有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关于作者
曹雪芹(1715?──1764?)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名芹圃、芹溪。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曹雪芹的家庭是一个百年望族的贵族世家。从曾祖父曹玺起,到他父亲都任江宁织造要职。曹雪芹的童年,正当曹家极盛时期,在南京过着“锦衣玉食”的豪华生活。雍正五年(1727) 曹雪芹十三岁,他的父亲获罪革职,全部家产被查抄,全家由南京迁到北京,他的青壮年是在家境由盛而衰的过程中度过的。四十岁后,他进入了凄苦的晚年。他家迁到北京西郊,生活日渐贫困,竟然到了食粥赊酒、围毡御寒、卖画谋生的境地。大约在一七六四年除夕,因贫病无医,加上爱子夭折,过度伤痛,而离开了人间。
3.关于香菱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受尽乏辱、折磨。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更为不堪,很快便被折磨死了。
4.和本文相关联的故事情节:
香菱被人贩子卖与呆霸王薛蟠为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国府的梨香院。平日里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是“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的很,于是去找黛玉。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泛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并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及文学常识。
多媒体显示: (略)
四、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分析香菱作诗成功的原因
香菱初学写诗就写出了那样的好诗,绝非偶然。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意思是她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写诗上,执着的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但除此之外,也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
1.资质好,领悟力高
(指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黛玉: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宝玉: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侧面烘托
探春:明儿我补一个柬来,请你入社。
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却能忙里“偷空儿”读几首诗,这证明她决非一个“俗人”,入园后听黛玉讲诗,她的理解很快,这说明她的领悟力是很高的。之后论诗,更显示了她非同一般的理解能力。
2.她的态度:乐学 善学 苦学
(1)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
语言 (2)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3)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
动作 (4)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 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 。
神态 (5)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6)每次说话都是带着“笑”的:笑吟吟、兴兴头头、从梦中笑道……
香菱骨子里流着诗书翰墨人家的血液,心里早有学诗的愿望,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就看两眼。她一入园就积极主动的直言求黛玉教诗。
她不但认真听老师讲课,按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而且注重把老师所教的内容加以整理归纳,及时消化。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品读、理解和感悟,注重积累和运用。
香菱在学诗的过程中不仅依靠聪敏和无形,更是依靠苦与勤。
其作诗的态度还从她作诗三次,前两次失败,不气馁,终于成功的经验中感受到。
第一首:黛玉评价……
分析香菱的三首诗 第二首:评价…… 分别指名赏析
第三首:反响
乐于学习,勤学多问
香菱学诗的态度对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写作上有哪些启示 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敢于实践,不怕失败
3.得到明师指点—林黛玉:学识渊博 乐于教学 循循善诱
黛玉讲诗的针对性很强,一开讲就针对初学诗的人易受格律拘束的通病,指出有奇句则可以不讲格律。又由此谈及“立意”的重要性。这不仅为香菱破疑解惑,而且明确了读书的要领。接着又针对香菱喜爱浅近诗句的倾向,给她开列了书目。按照当时人们“诗必盛唐”的主张,将王维、杜甫、李白三位大诗人放在突出地位。目的是提高香菱对诗的品味。待到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黛玉又跟她“讲究讨论”,一步步的深入诗的意境,真可谓是循循善诱。
黛玉指导香菱学诗也颇有特色,例如命题后,又限定了韵部。这看起来严了一点,但属“十四寒”的字相当多,不限字,这就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又如对香菱的前两稿,她的批评很严厉,却又鼓励香菱“另作”,而如何“另作”,她一句也不说。这种指导方式可谓严而不苛,引而不发,对“苦志学诗”的香菱来说是很适合的。
1、要多读精读。挑选文质兼美的作品,反复诵读,这对于陶 冶情操,提高鉴赏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其思想对学习语文的帮助 2.要讲究讨论。既了解了自己所学的水平,又能从他人身上得 到启发。
3、要大胆创作,不怕失败。
4.大观园的环境激起香菱学诗的愿望。
大观园是个美好的地方,跟园外黑暗污浊的社会有着天壤之别,这里有诗社,有众多才华横溢的姐妹,还有宝玉、黛玉、探春等对她的关爱和指导,让她感到了人间的温暖,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让她的聪明才智终于显露了出来。正如宝玉所说“这正是地杰人灵,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
五、塑造香菱这一艺术形象,作者倾注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热情讴歌了这个钟灵毓秀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女子,竟和极端粗陋鄙俗的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香菱的境遇着实让人同情。封建社会扼杀人才的本质由此可见一斑,也体现了作者的美学观。
六、课堂小结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捷径。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