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杨修之死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②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本篇课文选自古典小说,学生可用积累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疏通文意,对杨修的死因须认真揣摩,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的性格还需要老师引导。
【重点】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难点】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杨修,确有其人。《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书上,都有杨修事迹的记载,可以说是一个才子。他字德祖,出身于一门四世三公的士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彪曾任太尉,始终跟着被曹操挟持的汉帝,杨修则当了丞相主簿,杨修聪颖过人,史有传载。《世说新语〈捷悟〉》篇所辑的七则故事中关于杨修的就占了四则。他以自己杰出的才华闻名洛阳,也因为才华被曹操罗致并委以主簿要职。
一、杨修的死因。
表面原因:造言,乱军心
深层原因: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二、研读“修恃才放旷,说犯曹操之忌”一句
——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屡次触犯曹操的禁忌
(一)“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1、简要概括:文中写了有关杨修的哪些事?
(1)改建花园大门
(2)分食塞北酥饼
(3)揭穿“梦中杀人”真相
(4)告发曹丕阴谋
(5)教曹植斩门吏
(6)为曹植作“答教”
(7)猜测“鸡肋”含义
2、分析:这些事如何能体现杨修恃才放旷?
(二)“数犯曹操之忌”——屡次触犯曹操的大忌
1、对于杨修每次恃才放旷的行为,曹操分别有怎样的心理反应?
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操闻而愈恶之。
操愈恶之。
操大怒,亦不喜植。
操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2、从以上内容可知曹操有哪些禁忌?
一忌:才高过己
二忌:心思被他人猜透
三忌:被人当众揭短
四忌:搬弄是非、挑拨离间
五忌:受人蒙蔽,被人欺骗
六忌:干涉曹氏家族立世子
3、归纳曹操的性格:
阴险狡猾、嫉贤妒能、心狠手辣、老谋深算
三、小结:
杨修之死因:
其一:杨修之死,过在自己。(内因)
其二:杨修之死,罪在曹操。(外因)
1、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兴屯田、修水利、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其次,他打破了世族门第的观念,用人唯才,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还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慷慨悲歌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
2、《三国演义》里面,却主要强调他的坏处,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主张“拥刘反曹”,因此对曹操的揭露有不少是虚构的,还有一些地方,作者认为是要害问题,极力加以渲染,其实并非要害,因而不能以一部《三国》作为判定曹操历史功过的依据。
3、历史人物与文学人物的区别: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作家个人的创作意图、爱憎倾向和是非标准。因而,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往往并不是一个完全真实的历史人物。
文学就是文学,历史就是历史。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短歌行(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穿越时空,如果你是曹操身边一位重臣,是杨修的朋友,你会对杨修提出什么忠告?对曹操进什么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