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杨修之死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学会设计板书。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检测的方法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学生通过探究分析杨修之死的原因,体会现代社会背景下人才所必备的素质。
1.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学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触过小说,并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专题学习过,对小说有
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应该能够在了解小说背景的基础上,
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存在的问题。
在探讨杨修死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时,学生往往会局限于课文之中或对文章
进行表面化的理解,需要教师通过问题的引导,来进行深入地探讨。
1.理清文章脉络,学会设计板书 。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3.体会现代社会背景下人才所具备的的素质。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杨修之死》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理清文章的情节脉络,学会设计板书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在上节预习课中,老师已经布置了一道预习题“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在导学案当中,老师已经为同学们设计了表格,在填写的过程中,我发现鸡肋的“肋”字,有同学写错,请更正(板书“肋”字)。那么,在表格的空白处,老师留给同学根据题目,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设计板书。现在开始吧!
生1:我们把板书设计成炸弹的形状,因为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就像是导火线,最终引爆了整个炸弹,导致杨修被曹操所杀。
生2:我们把第一件是概括成“门内添活字”事件,第二件事概括成“一盒酥”。
生3:第三件事在第六自然段,曹操声称梦中好杀人,但最后被杨修识破。我们把这件事概括成“梦中杀人事件”。我们从这段的最后一句可以得出曹操的心理是“愈恶之”。第四件事在第七自然段,我们把它概括成“告丕密谋”,最后一句中,可得知曹操心理是“愈恶之”。
生4:第八自然段中,曹操想要试曹丕和曹植的才干,杨修暗中帮助曹植。我们把这件事概括成“教植斩吏”事件。
生5:曹操在得知杨修教曹植答教之后,愈有杀修之心。我们把这件事概括成“代作答教”。
生6:最后一件事在一至三自然段,我们这件事概括成“鸡肋事件”。
师: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一小组的导学案,通过杨修犯曹操之忌的七件事和曹操不同的心理反应,我们可以看出杨修和曹操各是什么样性格特征的人?
生:可以看出杨修的恃才放旷。
师:请同学读一读恃才放旷的意思,那曹操呢?
生:生性多疑。
师:从哪一件事最能看出曹操的生性多疑呢?
生:“好梦中杀人”。
师:对。还有“心甚忌之”.。那么,随着杨修犯曹操之忌七件事的逐步累加,曹操对杨修的厌恶之情可谓是越来越深,最后导致“杨修之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杨修之死是谁之过。请同学先独立完成导学案的第二题。
展示(小组集体展示)
生1:我们组觉得杨修之死过在于他自己。他很有才华,但是他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生2:杨修爱耍小聪明,屡次触犯主公,必将引起主公的不满。
生3:杨修恃才放旷,例如在第四自然段曹操想要卖弄文采,却被杨修识破。杨修不加收敛的性格,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生4:杨修太过张扬,自作聪明,以为领会了曹操的心意,却没想到会引来嫉妒和厌恶。
生5:杨修卷入政治斗争。杨修辅佐曹植,但是最后曹丕即位,曹操为除后顾之忧,杀了杨修。
师:这个小组认为杨修之死过在于杨修自己,其他小组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6:我们认为杨修之死过在于曹操。因为曹操心胸狭隘,生性多疑,容不得别人比自己优秀。
生7:我认为杨修之死过在于杨修和曹操。因为杨修太过锋芒毕露,每次都能猜透曹操的心思,而且每次都当众点明,惹来了曹操的猜忌。而曹操的生性多疑,嫉妒贤才,势必容不下杨修这样的人。所以我认为过在于两人。
师: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杨修之死首先过在于他自己的性格,然后是曹操这个统治者容不下他,还因为杨修卷入了政治斗争。那么,是否与杨修有一样性格的人,下场都和他一样呢?一个人的命运是否还取决于其他因素呢?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导学案中第三题的两则材料。然后在小组内说说,两则材料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
阅读导学案第三题,然后小组讨论。
展示:
生1:韩信很有才能,功高盖世,但是他狂妄不羁,最后还是落得跟杨修一样的下场。但是奥本海默在课堂上打断教授的讲课,最后没有人敢反驳他。从这里可以看出,时代背景不同,相同性格的人物,下场是不一样的。还有一点就是文化背景不同。
师:东西方文化背景有什么差异呢?
生:西方主张个性张扬。
师:那么东方的儒家思想主张的是“韬光养晦”,请同学们看导学案第四题,理解“韬光养晦”的意思。
生2:这三个人都才华横溢,锋芒毕露。但是下场不同。因为韩信、杨修在政治上威胁到统治者的地位,而奥本海默正是国家需要的人才,所以他后来成为了美国的原子弹之父。
附:
材料一:秦末,韩信随项梁、项羽起义,官居郎中。因其献策屡屡不被采用,而改投奔刘邦,被萧何荐为大将。楚汉战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奇兵占领关中。后来,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成皋间,他被封为左丞相,领兵破魏、代,平定赵、齐后,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之后与刘邦会师于垓下,大败楚军,灭项羽。建立汉朝,又改封楚王。因受人诬告谋反,降为淮阴侯。陈豨叛乱时,有人告韩信与其同谋,欲起兵长安,被吕后诱杀于长乐宫中的钟室内。韩信一生可谓狂妄不羁,功高盖世,但也正是因为其声名显赫、位高盖主,最终却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
材料二:被誉为美国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才华横溢,却又锋芒毕露。他在读书的时候,曾在课堂上打断导师的讲课,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说,“你刚才那段话可以用我下面更好的办法来替代。”然后滔滔不绝地讲下去。他三年读完哈佛大学,1925年以荣誉学生的身份提前毕业。随后他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1926年,转到德国哥廷根大学。1927年以量子力学论文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据称论文发表当天,在座的评审教授竟无一人敢发言反驳。
师:那么,在当今社会,你是更欣赏像奥本海默那样锋芒毕露的人呢?还是更欣赏儒家思想倡导的那种韬光养晦的人才。请你写写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