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杨修之死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够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3.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分析人物的性格特
点,进而分析杨修的死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杨修之死》这篇文章属于白话文言文,比较浅显,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比较容易。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小说阅读能力。通过一些影视作品,《三国演义》中许多的人物和故事都被学生所熟知。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导入对本课的学习。但是学生对于古典文学与三国时代的背景知识不是特别的了解是本课学习的障碍。
重点:
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难点:
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面,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刀光剑影下一个个鲜活的画面重新浮现在我们眼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刘备,胆气豪壮的孙权,英姿飒爽的周瑜……今天,让我们再来结识两位《三国演义》中的风流人物----曹操和杨修,一睹这两个文学形象地风采。
1.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胡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他广泛搜集相关评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创作了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了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2.《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想说,共120回。描述了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这部著作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政治和军事斗争。
3.人物简介:
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为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精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 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曹操集》。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人,(今陕西华阴东 )人,汉太尉杨震五世孙。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因才华过人,又是袁术外甥,曹操虑为后患,遂遭杀害。
检查学生预习
A、注意以下字词的字音、字形。
鸡肋(lèi) 沉吟(yín) 酥(sū)
庖(páo) 夏侯惇(dūn)
主簿(bù) 褒贬(bāo biǎn)
簏(lù) 伺(sì) 曹丕(pī) 邺城(yè) 高阜(fù)
B、解释画线部分意义
数犯曹操之忌( 屡次 )( 禁忌 )
适庖官进鸡汤( 正逢 )
人皆不晓其意( 明白 )
丕如其言( 依照 )
植然其言( 认为对 )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只要 )( 就 )
C、翻译下面句子。
①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 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③ 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④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1、课文题目为“杨修之死”,那么杨修是怎么死的呢?请用自己的话回答。要求说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杨修是不是真如曹操所说“造谣”而乱其“军心”呢?
3、仅从“鸡肋”二字,杨修便可猜中曹操心事,可见杨修才智过人。课文对杨修的才智着墨还有很多,你能找出来吗?
事件 曹操的反应
改建花园大门 虽称美,心甚忌之
分食塞北酥饼 虽喜笑,而心恶之
点破“梦中杀人” 闻而愈恶之
告发曹丕阴谋 愈恶之
教植斩吏 大怒
为教植作答 大怒,有杀修之心
私解鸡肋事件 大怒斩之
4. 杨修死因,曹操自是心知肚明,但杨修却未必尽知,聪明的同学,你知道吗?请结合你对文本的揣摩。为他俩设计一段对白。
A、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
B、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嫉妒他的才能,故杀之以除心腹之患。
C、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中,在曹丕已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5.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点。
明确: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目中无人、轻率大意。
曹操阴险残忍、狡猾奸诈、虚伪多疑、嫉贤妒能。
6、各抒己见: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你持何种观点?请结合文中事件阐述观点。
杨修之死,令人感叹。 假如让你为杨修的墓碑题一两句话,你会写些什么?
事例一:聪慧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 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
事例二:一张巧嘴,道破天机 两片薄唇,招来横祸
课外继续搜集阅读有关曹操的材料,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篇文章,300字以上。
温馨推荐:
王扶林《我与古典文学》
段启明《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
易中天《品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