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出师表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让学生了解“表”的一般特点,体会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3、体会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治国方针,作为臣子的爱国之心。
九年级学生已经接触到了较多的文言文,积累了较多的文言实词、虚词。因此,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应该难度不大。
1、体会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2、 体会诸葛亮的一片赤诚之心。
从后人对诸葛亮及对他的《出师表》的盛赞入手:(幻灯片展示)
1、武侯祠中的对联匾额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过厅对联
亲贤臣国乃兴,当年三顾频繁,始延得汉家正统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诸葛亮殿对联
2、对《出师表》的评价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郭沫若)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宋赵与时《宾退录》)
1、作者简介(幻灯片展示)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南)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在司马徽、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自己出谋划策。曹丕称帝后,诸葛亮说服了刘备,建立蜀国称帝,被任为丞相。刘备死后,刘禅即位,诸葛亮“受遗诏辅后主”,封武乡侯,领益州牧,主持军国大事。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抑制豪强,任人唯贤,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关系,东和孙权,南平孟获,六出祁山以攻魏,力图收复中原。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与魏将司马懿争战于渭南,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于定军山(今陕西省勉县东南)。年五十四。谥忠武。
2、时代背景(幻灯片展示)
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表文的内容一般不外乎议论和叙事,又往往带有抒情色彩。比如:序、记、铭等等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1、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出示重点字音
读准下列划线字的音
崩殂(cú )陛下(bì)恢弘(hóng)妄自菲(fěi)薄(bó)
以塞(sè )驽钝(nú )陟(zhì)罚臧(zāng)否(pǐ)
裨(bì)补阙(quē )漏
2、教师朗读
3、学生朗读课文
1、学生分小组默读课文,参看课下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教师和学生一起解疑释惑。
2、出示古今异义字,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仇恨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 古义:时 今义:秋天
诚宜开张圣听
开张古义:开放、扩大 今义:商店开始营业
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古义:低微鄙陋 今义:品质恶劣
由是感激
感激 古义:感动、激动 今义:由衷感谢
先帝知臣谨慎
谨慎:古义:认真、慎重 今义:做事小心
臣本布衣
布衣: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用布做的衣服
3、(检测学生词意理解)翻译下列句子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现在天下分裂成三国,我们蜀国实力衰弱,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啊。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我本来是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田,只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译文:后来遇到严重挫折,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21年了。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2、从全文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教师总结并出示幻灯片
广开言路:开张圣听
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他反复强调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向学生介绍“乐不思蜀”,亲信宦官)容易出现诸葛亮担心的“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那么,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所以,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多次体现了亲贤的意思。
3、文章名为“出师表”,却不谈军事,文章各部内容与“出师”有什么关系?不谈军事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部分谈治国大计,向刘禅阐明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的道理,并举荐人才来管理国事,这是为了消除出师的后顾之忧。第二部分:‘“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表明报先帝忠陛下兴汉室的心愿,说明“出师”决策的由来。第三部分:点先帝遗诏,道恳切希望,表感恩报国之情。至于军事,诸葛亮胸有成竹,无须对刘禅讲明。
4、体会文章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色?
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叙,最后,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之效”自许,并且说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更是情词恳切,催人泪下,集中表现了他感恩图报的心情。总之,本文的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
文中隐藏了许多成语,能找出来吗?
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 不知所云 引喻失义 作奸犯科
苟全性命 裨补阙漏 指日可待 察纳雅言
诸葛亮一生效忠于刘备父子,以伐魏兴汉为之志。你如何评价诸葛亮忠于刘备父子的思想?
教师总结:诸葛亮忠于一家一姓的思想观念,当然是时代、阶级的局限,但他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贞节气节,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下边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你能说出描写了他的哪些具体的事件吗?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教师学生理解上联:
收二川:诸葛亮收复的蜀国两处根据地:东川、西川
三顾:三顾茅庐
五丈原:诸葛亮出征时病死的地方
六出:六出祁山
七擒:七擒孟获
排八阵:摆设八卦阵
北拒:北拒曹魏
东和:东和东吴
点四十九盏明灯:诸葛亮死时,点燃了四十九盏长明灯,祭神灵以求延续阳寿
酬三顾: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
下联学生课下理解
作者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在今天有何借鉴意义?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课下相互交流。
在这篇表中,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我们今后在写作文章时也应该学会运用这种手法,使我们的文章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