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杨修之死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分析曹操、杨修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确两人之间的矛盾。
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大才子杨修因数犯曹操之忌最终被杀。那么请大家回忆一下,课文中写杨修和曹操之间发生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每件事发生后曹操对杨修的态度有何变化?(大屏幕演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深入来分析悲剧发生的根源。
内容研读
1、《三国演义》中有一首诗这样评价杨修: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那么,杨修之死是否如这首诗所说的因才所误?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恃才放旷 才思敏捷 狂妄轻率 卖弄才华 目中无人 无视军纪 (恃才)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曹操的性格特征。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奸雄”之称,从文中你能看出他的“奸”吗?
一奸:借故杀人 二奸:不让人识破心机 三奸:会善后
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表现了曹操什么性格?他为什么不杀夏侯惇?
证明杨修预测的正确,众人对他杀杨修会存疑义,而厚葬杨修,会堵住众人之口,以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笼络人心。这一举动,表现了曹操的阴险虚伪。曹操不会杀夏侯惇,因为夏侯惇是他的爱将,且没有触及到他的核心利益,但也要在众人面前装装样子,掩人耳目。
曹操:(忌才)
探讨杨修被杀的原因有哪些?
自身方面:恃才:恃才放旷、狂妄轻率,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曹操方面:忌才:因为杨修能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嫉妒他的才能,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要造成祸患,总想找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卷入政治斗争:杨修已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拓展延伸
1、试想:如果杨修的上司是刘备而不是曹操,那么他的命运会否相同?
2、《三国演义》中曹操有句很有名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勿教天下人负我。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本课,对曹操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些都是小说中的曹操,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什么样的,你又有多少了解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大屏幕演示)
通过我们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曹操有不好的一面:他凶残、奸诈,滥杀无辜,有过;但是,他的另一面也需要我们正确去认识:曹操一生戎马,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当时他统一了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有功。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正确的去评论他,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课堂小结
(在《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歌声中进行)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一定收获颇丰,我们分析了文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了杨修被杀的原因。相信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一定能够吸取杨修被杀的教训,不断学习做人的道理,与身边的人和谐相处,让我们为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而共同努力!
作业设计
写一段话送给杨修或曹操,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