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致女儿的信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九年级的学生受认知结构、能力水平的限制,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上,学生享受着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的成果,但对于人生、事物的认识还有待深化,一部分学生还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来看,初三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处于敏感的青春期,思想开始发生浮动,所以课堂教学也是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要通过各种情境资料和教学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活跃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形成较全面人生观和价值观。
1、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
2、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3、欣赏文章浅白易懂、诗意温暖的语言
一、导入新课:
一、欣赏歌曲《最浪漫的事》,讨论:你想过什么是爱情么?向父母提出过这个问题吗?他们是怎样回答你的呢?
师: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二、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作家,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一生著作颇丰,作品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
三、(1)、给生字注音:
忐忑 tǎn tè 怒不可遏 è 一抔黄土póu
繁衍 yǎn 麦穗suì 曙光shǔ
伫立 zhù 刹那chà
(2)、解释词语:
忐忑:心神不定。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宿愿:一向怀有的愿望。
怒不可遏:愤怒得抑制不住。
伫立:长时间站着。
四、阅读课文讨论:
1、父亲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向女儿阐述爱情的真谛?有何作用?
讲故事的方式;
‚动人的故事更有吸引力,比讲大道理更易于理解、接受。
2、父亲告诉女儿,爱情是什么?(可以用原文回答)
3、故事中提到上帝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三种东西,这三种东西分别是:
爱情 、忠诚 、心灵的追念
4、上帝对人三次不能回答他的问题时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勃然大怒 、怒不可遏 、伫立凝望
5、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呢?
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6、结合课文的结尾讨论: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
论题:早恋现象之我见
要求:1、学生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学习要求、个人自身情况展开讨论。
2、先确立自己是正反或反方选手,选择有利的理论依据。
3、将自己的观点整理成通顺、整洁的语言,便于和同学展开辩论。
论题:早恋现象之我见
要求:1、学生首先表明自己的立场。
2、运用有效、流利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在对方选手的反驳下,再次组织下一轮辩论。
3、能在这次小型辩论会里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并且明白早恋的利与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1、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做好生字、生词的积累,
2、掌握一些辩论的基本方法,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培养敢于发言的学习能力。
3、通过讨论,明白早恋的利与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搜集一些象征爱情的诗句、作品、物品与同学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