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杨修之死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对于九年级的语文课堂,仅仅围绕一篇课文并进行简单拓展已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的。语文课堂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因此,可推荐学习网站,拓宽学习空间。对于学生因认知水平的不同,记忆程度不同,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阅读理解的疑问,教师可发动学生通过分组学习置疑、答疑,交流等形式解决这些问题。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以插叙的方式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曹操、杨修的矛盾冲突。教读本文,应在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征,分析探究杨修的死因,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在个性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启示。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欣赏《三国演义》这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一、情景设置:
1.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卧龙(生:诸葛亮)一位是与之对手?(生:曹操),我们还学过他的古诗有:(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2)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师板书课题)
2、故事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时。
3、预习检测:
(1).下列红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庖官(báo) 夏侯惇(dūn) 恃才放旷(shì)
B.酥(sū) 分食讫(qì) 佯惊(yáng)
C.大簏(lù) 谮害(zèn) 邺城(yè)
D.叱退(chì) 禀请(bǐng) 绰刀(chāo)
(2).解释下列红色词语的意思。
(1)适庖官进鸡汤( )
(2)数犯曹操之忌( )
(3) 但操有问( )
(3). 本文的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名—————— 字—————— ,号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 ___ 小说,描述了————————————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塑造了如曹操、刘备等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
二、探索发现:
1、初读课文:大声朗读并思考:
杨修为什么会被杀呢?(罪名是什么?真正原因是什么?)
2、再读课文:
思考: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三、探索发现:
杨修的死因?
其一:杨修之死,过在自己 (因为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恃才
其二:杨修之死,罪在曹操。(因为杨修能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忌妒他的才能,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忌才
四、拓展延伸:
杨修才华横溢,因才受曹操赏识,也因才被曹操杀害。我们从杨修的遭遇中获得什么有益的启示?
五、作业:
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片段。
《杨修之死》课堂练习
1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1)庖官( )(2)食讫( )(3)佯惊( )(4)伺查( )(5)谮害( )(6)诈败( )(7)麾军( )(8)绰刀( )
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适庖官进鸡汤( ) (2)数犯曹操之忌( )
(3)人皆不晓其意( ) (4)丕如其意( )
(5)植然其言( ) (6)但曹有问( )
3.翻译下列语句。
(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曹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páo (2)qì (3) yáng (4)sì (5)zèn (6)zhà (7)huī (8)chāo
2.(1)恰好 (2)屡次 (3)知晓,明白 (4)按照 (5)认为……是对的 (6)只要
3.(1)杨修为人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屡次冒犯了曹操的禁忌。
(2)曹操假装吃惊地问道:“什么人杀了我的贴身侍卫?”
(3)丞相不是在梦中,您(被杀的人)才是在梦中呀!
(4)只要曹操有问题,曹植就按照条文的内容回答他。
4.请你用简练概括的语言总结一下本文一共写了哪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你对杨修和曹操两个主要人物性格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本文中曹操的形象和你在历史上学的曹操一致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课文中反映的作者认识来看,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认为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方面是值得你去学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于碑背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彘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彘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9.这是《世说新语》中关于杨修的一则故事,文中表现了杨修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的“魏武”指谁?表现了他什么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根据你的认识,谈谈应如何对待人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9.表现了杨修见多识广,聪颖过人。
10.指曹操;表现了他既能够承认自己才能不及别人,同时又非常嫉妒的意
思(开放性题目)。
11.对于人才,应该人尽其能,人尽其才,给他们施展才能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能谈出自己的见解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