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杨修之死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沉吟 禀请 谮害 霍乱 对答如流 麾军 佯装 庖官 恃才放旷 讫 绰刀”
2.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了解杨修的有关史实。
3.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点拨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做人要自知之明,谦逊自持,不恃才放旷,不猜忌
别人,保持心理健康。
学生已经是九年级的学生了,前面已经学过《社戏》、《变色龙》等小说,已经了解了小说的基本知识,具备了分析小说的基本能力。
1.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写法。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课前预习并收集资料:
4个小组分别收集:1)有关三国的出名人物和情节,2)介绍三国演义和作者,3)介绍曹操及其故事情节,4)有关三国的俗语、成语。介绍杨修。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先小组展示收集来的资料。学生小组展示1)有关三国的出名人物和情节,2)介绍三国演义和作者,3)介绍曹操及其故事情节,4)有关三国的俗语、成语。介绍杨修。
师:杨修这么有才的人竟被曹操杀了,到底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杨修之死》。(师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1.注意读准下列词语:(多媒体出示词语)
沉吟 禀请 谮害 霍乱 麾军 佯装 庖官 恃才放旷 讫 绰刀
2.解释词语:恃才放旷 庖官 佯装 谮害
3.学生朗读课文,对照工具书,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三)小组合作分析课文,把握人物形象,突破重点。
1.师质疑:(多媒体出示问题)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2)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的叙事顺序是哪种?
3)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
4)从以上事件可以看出杨修是怎样的一个人?
5)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6)从中可以看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
2.小组讨论,汇报展示,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1)身死因才误。
2)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本文是插叙。
3)鸡肋事件、阔门事件、一盒酥事件、梦中杀人事件、吴质事件、邺门事件、答教十条事件。
4)恃才放旷、狂妄轻率、自作聪明、卖弄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目中无主。
5)心甚之——心恶之——心愈恶之——愈恶之——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6)虚伪、狡诈、老谋深算、忌才妒能、奸险阴狠、深谋远虑。
(四)众说纷纭话死因,突破难点
师质疑: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杨修之死为何故?
学生小组中讨论,班上交流。
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原因一、应归咎于他自己。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原因二:应推之于曹操。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杨修之死,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原因三:杨修之死有他自己的原因,也有曹操的因素。如果杨修有才不放旷,那么结局就不会是这样的,如果说才子杨修遇到的不是生性多疑的曹操,那么结局不会是这样的。
原因四: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只要能为他的政权效力,他都愿意接纳,何况是杨修。曹操杀杨修的决定是在他病重期间做出的,目的是剪除曹植的羽翼,以巩固他的接班人曹丕的统治。曹操处死杨修是不得已的,是为身后国家的安危考虑的。
(五)赏读课文,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师质疑:本文在刻画人物性格上采用的是什么写法?
学生汇报:采用了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同时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事例中,刻画了曹操的忌才妒能、奸险阴狠,杨修的恃才放旷。
教师点拨:一个人的性格,往往能从他做的事表现出来。通过叙事,可以反映人物鲜明的性格,不过,叙事要做到选材集中、精当、从塑造人物、突出主题出发,精选最能体现事件深刻意义、人物思想品质的材料来写。在这一方面,本文堪称典范。
(六)课堂小结,联系实际,深刻反思。
师质疑:杨修有才吗?这是真正的“才”吗?若真是绝顶聪明,他怎么没有算到自己会有杀身之祸呢?才用到真正的地方叫才,用不到真地方,那就会自掘坟墓,自取灭亡。杨修才华横溢,也因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该明白些什么呢?
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师:只要我们不耍小聪明,真正用好属于自己的才能,杨修的悲剧便不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