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老王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2013年第3版
1.能找出文中集中表达作者对老王情感的语句,并能根据课文所写内容剖析出作者产生此种感情的原因,理清作者情感变化线路图。
2.找出文末“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一句中“幸运的人”与“不幸者”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3.学习作者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本文是一篇散文。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散文阅读的初步基础,但对于散文阅读一般规律还是不甚了了。因此教学本文,需要指导学生掌握散文阅读一般规律,此其一。其二,本文涉及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需要老师做一个简单的补充介绍。其三,读懂文本的主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学本文时拟抓住文眼,即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深入研读。
理解作者寄寓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直接入题,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杨绛,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唐·吉诃德》。是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的妻子。
2.写作背景: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学生浏览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老王是一个不幸(苦)的人,又是一个善良(善)的人。
问题引领:老王的不幸(苦)表现在哪些方面?老王的善良(善)又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仔细阅读课文,在书中圈画批注,然后小组内交流。
学生阅读理解交流后反馈:
A.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穷苦卑微 B.“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凄凉艰难 C.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苦
D.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
E.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老实厚道 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心地善良 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善
知恩图报 C.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
鸡蛋上门感谢。
反馈的同时,指导学生仔细阅读8——16节,认真揣摩作者通过外貌、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从而理解老王至真至善的品性。
问题引领:找到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理解其作用。
深入探究,理解主旨:
问题引领:1.老王是如此命苦,又是如此善良的一个人,那么“我”对他是什么态度呢?表现在哪些方面?(要求从文中找出根据来)
学生阅读交流之后反馈:
(1)“我”很尊重他,与他平等相处,关爱他。具体表现在:
A.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
B.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C.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D.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E.女儿也如作者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2)老王死后,我很“愧怍”(内疚)。具体表现在文章的最后一段:
“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2.为什么“我”总觉得心上不安呢?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后明确:老王临终的前一天,硬撑着给“我”送来了鸡蛋和香油——这也许是他仅有的遗产,他是把我当成了自家人,而“我”呢?却没有体察到他已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去帮助他挽救生命,与他的“大善”相比,“我”太渺小了、太惭愧了。与老王相比,“我”是何等的幸运:老王无家,“我”有家;老王孤苦无依,“我”有家人的温暖;老王有残疾,“我”没有;老王生活贫困,“我”衣食无忧……然而和这个不幸的人相比,“我”又是何等的惭愧啊!在他面前,“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因此“愧怍”!
3.揭示全文主旨的是哪句话?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什么情感?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本文既是对人性美的赞颂,更是对自我心灵的拷问。
联系现实,反观自我:
1.假如你是老王的邻居或一个熟识的人,面对老王的遗像,你心里好受吗?你有什么话要对老王说吗?
——让学生每人说一句,体察老王的善良,并激发自己的善良品性。
2.送给学生两句话: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心存善良仁厚之意,胸怀平等博爱之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