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老王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2013年第3版
1.感受老王的不幸与善良,体察作者的自我反省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
2.从文章细处品读杨绛先生语言风格,体悟动人的情感;
这篇课文的学习对象为八年级学生,他们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老王作为底层的老百姓的“苦”与“善良”,也可以初步感受到作者对老王这些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和关爱。但透过杨绛先生平淡如水的语言提高对文章的深度理解,进一步感受杨绛先生高贵的心灵则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向文本深处漫溯。
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学习杨绛先生的《老王》。
介绍作者。
一、 了解“老王”
北京“三轮车协会”要对所有三轮车车夫进行一次调查,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帮忙填写个人基本情况表。
个人基本情况表
姓 名:
职 业:
家庭成员:
外貌特征:
家庭住址:
二、认识“老王”
杨绛先生推荐老王参加“北京最美三轮车夫”,你觉得杨绛先生的推荐理由是什么?
概括老王“不幸”而“善良”。
不幸:
A.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B.“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C.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D.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
E.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师:老师发现关于老王眼睛“瞎掉”原因时,有这样两个词语“大约”“什么”。你觉得人们对老王眼睛残疾是怎样的态度?(嘲笑、讽刺、鄙视)
师:老王的残疾没有得到大家的同情怜悯,反而成为他受辱的标志。生活贫困是不幸,精神上受辱是更不幸。
过渡:仅凭“不幸”是不能参加“北京最美三轮车夫”评选。老王还有哪些打动杨绛先生的美好行为。
善良:
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C.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随机:“从没看”“压根儿”(赏析)
师:可贵的是,老王的善良、质朴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补充:文革中,钱钟书和杨绛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打倒,每个月只能发微薄的生活费。杨绛,头被剃成只有半边头发的“阴阳头”,专职扫女厕;钱钟书,头被剃成“十”字头,下放劳动挖沙。期间,他们经常被红卫兵拳打脚踢,女婿在怨愤自杀…..
师:在那个非人的时代,他们夫妇可以说是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无法申诉,不能反抗。老王一个经常被侮辱被歧视的人,没有怨天尤人、愤世嫉俗,更没有转嫁自己的不幸,把他们当作好欺负的主顾,而是尽自己的力量关心帮助他人。
师:老王众多的善举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事情?
师读8——22段(过渡到三环节)
三、 走近“老王”
师:很不幸,老王在送完鸡蛋与香油的第二天就去世了。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现场。
1)、分角色师生对话:
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意思是他送我们的。一手提着的是香油,一手提着的是鸡蛋。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全体女生)
1、(师)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全体男生) 老王:“嗯。”
2、(师)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全体男生)老王:“我不吃。”
3、(师)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全体男生)老王:“我不是要钱。”
2)、老王有话说。
细读对话,我们发现老王有些答非所问,似乎是欲言又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请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揣摩“老王”与“我”对话时的心理。(学生做批注)
提示:1、“嗯”。“嗯”字说明老王身体很差,话都说不出来,嗯字算是回答了。“嗯”字说明老王知道自己快不行了,不想将这个问题,有意回避话题,是对杨绛的一种安慰,表现了他的善良。“嗯”字把老王的窘迫和善良表现的熠熠生辉。
2、“我不吃”。给你们吃吧,我吃了也没用了。这三个字,是解释,是诀别的隐语,也不想给杨绛太大的心理负担。
3、“我不是要钱。”“我不是要钱,我只是想表示我的感谢,谢谢你们对我的照顾,你们是我的亲人” “我不是要钱,我只是想让你们把我当作朋友。”“……”
师:多么善良可贵的人啊。
四、 杨绛其人
师:我们想请老王参加讨论一个话题,你觉得杨绛是一个怎样的人。
1、 老王眼中的杨绛:善。
A.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
B.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C.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D.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E.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F.尊重老王把他的破布叠好还他,目送我下楼梯直到听不见脚步声,回屋后还一再的抱歉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
杨绛——善良的人
2、 杨绛的自我评价;
对老王送香油和鸡蛋这件事上,杨先生心生愧疚,他认为自己是拿钱去侮辱了老王。他还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比较: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原文)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改文)
师:谁是幸运的人?谁又是不幸的人?充其量是一个“不幸的人”和一个“更不幸的人”。
杨绛文中结语的“幸运的人”,“多吃多占的人”,在第二次发表时,改为了“幸运的人”。这不光是文字的改动,也是所指对象范围的扩大,由杨绛对老王扩大为“杨绛们”对“老王”。其实哪里有“幸运者”与“不幸者”的区别,根本就是“不幸者”与“更不幸者”的区别。作者在不幸的老王死后,仍不断思索,这样不幸的生活,“我”为他做了什么?这样不幸,是谁造成的?这样困苦的生活状态,谁应该负责?为什么人都活到这个地步了,还要被别人侮辱、轻慢、嘲弄?人性的善与真与美,到哪里去了?人道主义的关怀又到哪里去了?
随机:1、他蹬,我坐。(有无写的必要?)
2、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yǔ)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yì),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语言表述恶毒)
杨绛——高贵之人
3、 他人眼中的杨绛:资料注读
杨绛的同事、著名学者刘鸣九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最美人瑞这样走来》回忆杨绛先生文革期间的故事。
悲悯
片段(一)
有一次,我家因额外开支经济上一时告急,杨先生得知后主动支援了我们几百元钱。后来有一天,她的助手递给我一个小纸包,里面有二十元人民币,“这是先生要我交给你们的,补贴你们的家用,要你们收下,什么道谢的话都不要讲。”先生雪中送炭,我们恭敬不如从命。只是没有想到,到了第二个月,又有一个小纸包。然后,第三个月,第四个月……
后来我还获知,研究所里每月不落地从先生那里得到接济的竟有十多个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也就是说,两位先生每月的工资,大部分都用于接济施舍了,且持续了好几年。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却能如此悲悯,如此退让,如此宽厚慈祥,如此菩萨心肠,这是我在“翰林院”所见到的唯一一例。
原来,在杨先生的生活中,接济他人,尊重他人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他的悲悯之心,菩萨心肠同样让人感动。
杨绛——悲悯之人
五、 你的感受 :(一句话)
合上书本,送走老王,文章依然留给我们许的感触,请你用一句话表达你内心感受?
老王,我想对你说:
杨绛先生,我想对你说:
幸运的人,我想对你说:
。。。。。。
六、 结语
文人的悲天悯人、谈良知、说责任,从古至今,一脉相承。作为个体,杨绛面对社会和时代是无力的,但她有一颗高贵的灵魂,可以感召更多的人加入呼唤的行列。人们总喜欢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就让我们怀揣着感同身受的尊重、理解、悲悯,在这洒满希望与失望、信仰与怀疑的时代,执着坚定地走下去吧!
最后老师想送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的一句话给大家。
板书:
老王 杨绛
老王 (更) 不幸 善良
︱
愧怍 —— 呼唤悲悯 平等 人道主义
︱
杨绛 不幸 善良
悲悯
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