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背影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2013年第3版
《背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主题思想是让世界充满爱,对于母爱,友爱,学生们总是很容易体会得到,而父亲深沉的爱,无处不在,却总是默默的。《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此文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亲,将其语言细腻质朴,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基于我们乡镇中学优生流失严重,语文基础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较弱,根据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在学习方法上,由于初中生接触记叙性散文的文章并不多,多数学生缺乏领会散文的能力,所以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重中之重,并且不能停留于课堂,而应走入家庭,走向社会。
新大纲明确指出:“要贯彻启发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据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教法及学法。
1.自主互助,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朗读教学法、以语言品味为主,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3.采用启发点拨法,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重点研读文中父亲出现的“四次背影”,及作者情感的跌宕。
4.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效率,利用幻灯、投影、录音视频等媒体,精读、速读相结合,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完成本课教学。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理清课文的思路。
通过对重点语句的赏析,体会文章深挚的情感,品味文章的语言艺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互助,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采用朗读、合作探究教学法、品味语言。
启发点拨法,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重点研读文中出现的“四次背影”,以及作者情感的跌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父爱的伟大,体味文章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研读文中父亲说的话,及文中所描写父亲的几次背影,体会作者情感的跌宕。
揣摩语言,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体会父爱的伟大。
1.布置学生预习的任务。
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3.创造情境教学,用音乐烘托气氛感染学生。歌曲筷子兄弟《父亲》MV,背景音乐崔京浩的《父亲》,神秘园之歌准备几组父亲的照片,视频《感恩父母》的动画,《背影》课文的音频朗读,电视散文《背影》望父买橘的片段,收集关于歌颂父亲的名言佳句,制作卡片,真情告白:以“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__________”。
1.课前欣赏漫画《感恩父母》渲染气氛,创造情境。然后,教师絮语般地导入:父亲是一颗星,陪我放飞童年的梦想;父亲是一把伞,为我撑起无雨的晴空;父亲是一池湖水,包容我的无知和娇嗔;父亲是一座桥,渡我从悲伤飞向快乐。是啊,深情的话语饱含着我们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设计意图:以漫画《感恩父母》为引子,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从而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真谛,收到蓄情的效果。]
2.多媒体展示课题——《背影》第一课时,并出示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
(1)知识目标
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理清课文的思路。(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父亲的四次“背影” ,体会文中深挚的情感。(教学难点)
(3)情感目标
感受父子情深,体会父爱的伟大,珍爱亲情。
自学指导,预习测评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研读课文,寻找背影
拓展延伸,感受深情
1.学生交流作者及作品的相关资料。(学生介绍后,教师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
2.师生共同交流所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
教师点评并补充:
学生讲述地很好,看来大家都很用心。(补充并投影在多媒体上)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五岁时去了扬州,在那里时间较长,所以说他是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贫病交加在北平逝世。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可以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写作背景:《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往事。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20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自己收集资料,查阅工具书的兴趣,让学生对本文作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激发学生阅读朱自清先生这篇散文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较好的心理基础。]
3.字音检测(学生举手发言)
交卸( ) 奔丧( ) 橘子( )晶莹( ) 迂腐( ) 琐屑( )
栅栏( ) 差使( )狼藉( )蹒跚( )簌簌( )
4.字词解释
狼藉: 祸不单行:
差使: 踌躇: 蹒跚:
触目伤怀: 琐屑:
教师小结并点评:很好,你们自学得很棒!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对这种感情有的体会到了,有的体会不到;有的当时就体会到了,有的过后才体会得到。老一辈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一代年轻人。同学们想一想,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你是通过什么事体会到的?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流露的,还是通过某个身形体态表现的?父母疼爱子女的细节,有的令人终生难忘。本课《背影》到底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这是父亲做什么时的背影?这“背影”体现了父亲对“我”的什么感情?文章写这“背影”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会这么有名?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开,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此设计能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让学生与课文中的主人公达成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帮助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
速读课文,思考讨论: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请找出本文的文眼,并分析文章结构。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老师可巡回指导。
学生举手发言
明确:
1.本文主要回忆我与父亲车站送别的情景,表现了父子情深。
2.本文的文眼是“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篇点题。引出背影。
第二部分(第二至六段):回忆往事,刻画背影。
策一层(二、三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四、五段):写离别前父亲的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六段):望父买橘,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七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教师小结: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开头引出背影,中间忆事,回忆背影,结尾抒怀,再现背影。由此可见,文章是以背影为线索(师生互动)贯穿全文。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读课文,寻找背影。
合作探究:
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各是在什么情景下的背影?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出来。
明确:文章一共写了四次背影,分别是:
思念父亲——难忘背影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别后怀念——再现背影
教师过渡:本文一共写了父亲的四次背影,其中描写最详细的是哪次背影?
学生回答:望父买橘
学生畅谈收获
教师小结:板书设计
四次背影: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浓墨详写)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本文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于叙事中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至爱,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教师过渡: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成上千万,那在我们的眼中,又是如何看待父亲的呢?
1.欣赏一段话“儿子眼中的父亲”
3—5岁: 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6—8岁: 我爸比你爸聪明!
9—15岁: 爸爸有点落伍了,跟不上时代!
15—20岁: 别太在意我爸,老头子一无所知!
21—25岁: 他?我的天!太落后了,无药可救!26—35岁: 我应该问问老爸?毕竟他经验丰富!
36—45岁: 爸爸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又拥有整个世界的经验,他一定知道我该怎么做!”
46—60岁: 如果爸爸还在的话就太好了,我愿意付出一切代价,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2.师生共同谱写父爱之歌 :(从第二自然段开始续写)
交流方式:自由畅谈
讨论时间: 3分钟
父爱,是簌簌落泪时一句“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的劝慰;
父爱,是片刻踌躇之后一句“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的决定;
父爱,是自己身着布衣、却给我送来一件紫毛大衣的温暖;
父爱,是肥胖的身子努力的攀、缩、倾换来的朱红的橘子;
父爱,是匆匆离别时一句“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的叮咛;
父爱,是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渐渐远去的模糊的背影;
父爱,是两年不见仍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的挂念与操劳;
父爱,是明知自己“大去之期不远矣”却仍然报平安的来信;
父爱,是晶莹泪光中那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教师结束语:父爱如山,父爱似海!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但它永远也带不走父亲永恒的背影。。。。。。
1.熟记本课的生字词。
2.品读本文简洁朴实感人的语言。
3.与同学交流自己身边感人的亲情。
《背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主题思想是让世界充满爱,对于母爱,友爱,学生们总是很容易体会得到,而父亲深沉的爱,无处不在,却总是默默的。《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此文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亲,将其语言细腻质朴,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基于我们乡镇中学优生流失严重,语文基础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较弱,根据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在学习方法上,由于初中生接触记叙性散文的文章并不多,多数学生缺乏领会散文的能力,所以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重中之重,并且不能停留于课堂,而应走入家庭,走向社会。
新大纲明确指出:“要贯彻启发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据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教法及学法。
1.自主互助,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朗读教学法、以语言品味为主,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3.采用启发点拨法,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重点研读文中父亲出现的“四次背影”,及作者情感的跌宕。
4.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效率,利用幻灯、投影、录音视频等媒体,精读、速读相结合,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完成本课教学。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理清课文的思路。
通过对重点语句的赏析,体会文章深挚的情感,品味文章的语言艺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互助,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采用朗读、合作探究教学法、品味语言。
启发点拨法,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重点研读文中出现的“四 次背影”,以及作者情感的跌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父爱的伟大,体味文章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研读文中父亲说的话,及文中所描写父亲的几次背影,体会作者情感的跌宕。
揣摩语言,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体会父爱的伟大。
1.布置学生预习的任务。
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3.创造情境教学,用音乐烘托气氛感染学生。歌曲筷子兄弟《父亲》MV,背景音乐崔京浩的《父亲》,神秘园之歌准备几组父亲的照片,视频《感恩父母》的动画,《背影》课文的音频朗读,电视散文《背影》望父买橘的片段,收集关于歌颂父亲的名言佳句,制作卡片,真情告白:以“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__________”。
1.课前播放音乐崔京浩的《父亲》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2.教师絮语般导入,同学们,当你们在聆听着这深情的歌曲时,你是否想起了自己父亲?这首《父亲》能否打开你们的心扉,激起你们情感的波澜?(学生反应)也许能,也许不能。可朱自清笔下的背影不仅能,而且还把这个背影深深地烙进了无数读者的心田,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有诗赞曰:“舐犊情深数背影,一声长叹泪沾襟。人间自有真善美,玉壶冰心堪晶莹。”(多媒体出示)是什么成就了背影这神奇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再次携手走进《背影》探索其中的奥妙。
多媒体出示课题《背影》第二课时及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研读课文,重点赏析望父买橘。(教学重点)
(2)能力目标
揣摩语言,品味简洁朴实感人的语言艺术。(教学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子情深,体会父爱的伟大,珍爱亲情。
教师过渡: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把我们的目光聚焦到望父买橘这一片段中。
在分析望父买橘这一背影前,我们先来欣赏背影(播放望父买橘的片段)并且思考两个问题。
出示问题:1.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的背影的?
2.文中又是如何体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欣赏背影:时间六分钟左右
1.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的背影的?
学生发言:
教师点评:很棒,你们对文本的解读更深了,找到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分析的很全面,概括起来就是三点,文中通过
外貌描写,突出父亲的穿戴;b.动作描写,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和爬月台的动作;c.语言描写,写了父亲简洁朴实的三句话。刻画了一个不顾艰难为儿子爬月台买橘送行的背影,整个过程爬月台买橘对父亲来说是最艰难的,然而这却是精彩的瞬间,是父亲形象的定格,也是父爱最震撼人心的表达,体现了父亲的爱子情深。下面我们就来解答第二个问题,在这一段文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2.在这一段文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父亲深沉的爱?
学生发言:
教师点评:可作适当的穿插,比如学生说到父亲送完儿子上车还不忘叮嘱儿子,“我走了,到那边来信”那么你们有没有这样类似的经历呢?
教师小结:
刚刚同学们分析的很全面,讲了四个方面a.父亲说的话b.父亲的穿戴c.父亲走路的姿势d.父亲爬月台时的动作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让我们再次感受了父亲爬月台的艰难与舐犊情深的父爱,正是这一背影,感动了儿子,让儿子潸然泪下,终身难忘,那么既然儿子感动地流泪,说明此时儿子已经深深地理解了父亲的一片苦心,好,接下来让我们再次回味背影,小组合作探讨一下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儿子深深地理解了父亲的一片苦心?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儿子理解了父亲的一片苦心?
学生发言:
教师点评:在点评中适当地穿插,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父亲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一起分享交流。
教师小结:刚刚我们同学主要从儿子的两次自责,三次流泪看出儿子的情感由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感动。有人说“《背影》一文,几乎让每个读者都唏嘘流泪,情不自已”。
教师总结(多媒体出示):本文用简洁朴实感人的语言,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不仅表现了父亲爱子情深,也表现了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可谓是(影愈淡而情愈浓,人愈远而心愈近。)
教师过渡:同学们,我们都是父亲的儿女,此情此景,我们又怎能不感动?下面就让我们来诗化父爱。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父爱是什么呢?
小练笔:师生共同谱写父爱的诗篇(可从课文和生活两方面去寻找诗意),并且播放背景音乐《神秘园之歌》营造气氛。
父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学生小练笔:
学生每组派一到三个代表展示,然后集体朗诵。
教师点评:品味着你们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真情,表达了对父亲的爱,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其实,何止父爱,人世间所有的亲人之爱都是伟大的,世间的爱有千万种,唯有父母之爱最伟大,最无私。你是否还记得你长时间看电视,长时间上网,荒废功课;
你放学迟迟不愿回家,贪玩,甚至离家出走;
你经常埋怨父母做的菜不好吃,嫌父母啰嗦;
你经常与父母争吵,跟父母斗嘴;
。。。。。。(多媒体出示)
接着播放一组震撼人心的图片,配合崔京浩的《父亲》,一边放映,老师一边絮语般地解说,师生一起感受父母的深情。
讲到激情处,问同学们,用你们的良心告诉我,用你们最大的声音回答我,你们爱不爱自己的父母?
学生齐答:爱!
教师进一步补充说明:青春年少,我们总是埋怨自己的父母,甚至呵斥自己的父母,孰不知父母为了我们付出了多少的心血!同学们,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假如有一天,当你们放学回家,发现你再也见不到这世上最爱你的两个人,你还会幸福吗,你还会快乐吗?
学生回答:不会!
教师补充:同学们,当你们在埋怨自己的父母的时候,甚者呵斥自己的父母时,你们的父母已经在慢慢变老,亲爱的同学们,感恩在平时,行孝须及时,如果你从未理解自己的父母,或者跟你们的父母未表达过感谢,那老师今天就给你们一次机会,敞开心扉,真情告白!
教师过渡:今天这个舞台是属于你们的,来吧,同学们,如果你有话要对你的父母说,如果那话你从未跟你们的父母说起过,那就勇敢地站上这个舞台吧,大声地说出你的爱!播放背景音乐崔京浩的《父亲》营造气氛。
请同学们敞开心扉,大声地说出你对父母的爱。(掏出你们的心)
学生主动上台倾诉:
(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亲自拨通父母的电话,告诉他们此时最想跟父母说的话)
教师点评:深深父母恩,殷殷女儿情!同学们,此时此刻,你还在埋怨自己的父母吗?你理解了父母给予你们的爱吗?如果你已经懂得了,如果你觉得你已经长大了,你想为父母分担忧愁了,那就请举起你们的双手,握紧你们的拳头,大声地说:“爸爸妈妈,我爱您们!爸爸妈妈,您们辛苦了!”大声地连说三遍。最后出示教师寄语。
教师寄语:(播放背景音乐崔京浩的《父亲》营造气氛。)
我们也爱父母却和父母爱我们不一样;
我们的爱是溪流,父母的爱却是海洋;
我们的欢乐,是父母脸上的微笑;
我们的痛苦,是父母眼里深深的忧伤;
我们的爱可以走得很远很远却总也走不出父母心灵的广场。
让我们都衷心地祝愿全天下所有的父母身体健康,幸福快乐!让我们做一个孝顺父母,懂得感恩,回报父母的人!
用一生去完成的作业:感恩父母,孝顺父母,回报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