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我要的是葫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生字,认读“葫、芦、藤”等,学写 “慢”、“怪”字。
2.学习朗读课文,重点读好感叹句、反问句,并练习给感叹句加标点。
3.初步把握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事情(发生、发展、结果)。初步感受寓意:叶子不治,葫芦就要落下。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只注重结果。
曾经,浙江省有一批低年级特级教师。可现在发现,低年级特级教师的比例逐届下降,甚至,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课成为“公开教学中沉默的区域”。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复杂、众多。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模式化倾向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确实,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模式化”现象非常严重:一是结构模式化;二是内容模式化;三是方式模式化;四是评价模式化。
本堂课的设计力图突破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模式化设计,结构上由线型转向板块,只安排了三大板块的学习;内容上从教课文走向学阅读,减少了繁琐的内容分析;方式上由教师主导转向以生为本,先请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适度点拨;评价上由“一刀切”走向“保底”、“分层”、“梯度”。
本单元教材的专题是:“怎么看问题,想问题”,选编了一则则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童话故事。《我要的是葫芦》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种葫芦的人光盯着“小葫芦”而不管叶子上的蚜虫,形象地告诉人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只顾“结果”而忽略了“过程”。教学时,要抓住寓言故事的特点,展开教学。
这篇课文中要求认读的六个生字:“葫、芦、藤、哇、盯、邻”,全部是形声字。如此有规律的生字呈现,在课文中是极少见的。教学时,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借助形声字的特点,帮助学生主动识字。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非常特别,课文中一连出现了四句感叹句和一个反问句。这在二年级的课文中是很少见的。教材独特的语言现象是引领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最宝贵资源。鉴于此,可以把语言训练聚焦于“感叹句”,使学生经历“认识”→“实践”→“迁移”的学习过程,真正实现从教过到学会。
一、第一板块:整体把握故事,规律识记形声字
(一)揭示课题,自主识记形声字“葫”、“芦”
1. 开门见山,揭示课题,识记形声字“葫”、“芦”。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小故事——师生一起写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2.观察“葫芦”两个字,运用已经学过的识字方法主动识字,发现:这两个字都是草字头,意思跟植物有关。(无痕渗透形声字的知识)
3.抽生读课题,指导读准词语:葫芦。
(二)自读课文,借助形声字的特点自主识记生字
1.自读要求:自由读读这个故事,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把课文读正确,得一颗星;读流利,得两颗星。能干的小朋友还可以把课文读得有感情,这样就可以得三颗星。(媒体出示:分层要求图)
[设计意图:自读课文环节,目标指向是引导每一位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很多年来,绝大部分教师都是这样实践的,对所有的学生都是“一刀切”的要求。其实,到了二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开始分化,极个别学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不仅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而且能读出一定的语气了。教师如果非得让他们只是读正确,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浪费。因此,我挑战“初读的模式化设计”,引领不同层次的学生达成不同层次的要求:对于大部分学生,要求读正确;对于少数学生,要求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利;对于极个别学生,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尝试着读出一定的语气。这样,突破了第一学段评价的模式化。]
2.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学生自我评价:可以得几颗星呢?画在课题前面。
(三)反馈、交流
1.初步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事情”,学形声字“藤”。
(1)请得一颗星的学生读,使学生明确:怎样的水准可以得一颗星。
(2)通过看插图,引读,初步了解,故事的开头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从前),人物(有个人),事情(种了一棵葫芦),小葫芦长得非常可爱。
(3)指导读准:葫芦藤 (“藤”是后鼻音)。
(4)感知“藤”是一个形声字。
(5)根据学生的需要,指导读好长句子中的停顿。
出示: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2.初步了解事情的发生,学形声字“盯”。
(1)请一个得两颗星的学生读,使学生明确:怎样的水准可以得两颗星。
(2)看插图了解,种葫芦的人发现叶子上有一些蚜虫,但他只盯着小葫芦看。
(3)指导读准:盯着 (“盯”是后鼻音)。
(4)感知“盯”是形声字,学生自主识记。
3.初步了解事情的发展,学形声字“邻”。
(1)请一个学生读。学生评价,可以得几颗星。
(2)指导读准:邻居(“邻”是前鼻音)。
(3)感知“邻”也是一个形声字。
4.初步了解故事的结果,学形声字“慢”。
看插图,了解结果;指导读准:慢慢地(慢是前鼻音)
(四)归类、提升
1.小结:小朋友们很有本事,自己把故事读正确、读流利了。有几个小朋友还读出了一定的语气,了不起!
(1)看课文插图,师生初步梳理故事的开头、经过、结果。
师:我们初步知道了这个故事开头讲——生:(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葫芦长得多可爱啊!)
师:后来呀,他发现——生:(叶子上有一些蚜虫,他没有管叶子,只是盯着小葫芦)邻居可着急啦,他就劝中葫芦的人治蚜虫,他不听。
师:结果——(小葫芦一个一个都掉了)
(2)发现了吗?刚才我们学习的几个生字都是一部分表示字的读音,一部分表示字的意思:葫、芦、藤、盯、邻、慢。
[设计意图:本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在最初的设计中,我把思路聚焦于“引领学生学讲故事上”,但是在基础比较好的班级试教,遭到了严重的挫败。于是我把第一教时的内容调整为两大板块:一是读课文,学形声字;二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读好文中的感叹句,初步感知寓意。至于学讲故事,内化语言,则忍痛割爱,放到第二教时教学。
儿童阅读故事最关注什么?百分之百的儿童回答是关注情节和人物命运。所以,在阅读之初,要引领学生把握故事。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以学生自读为基础,接着借助学生的情趣生长点——课文插图,引领学生对故事整体把握。我只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随机引导学生关注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事情,发生、发展、结果。这样的设计,突破了第一学段阅读教学内容的模式化,减少了繁琐的内容分析,以读代讲,以插图代分析,跳出了内容分析的“泥潭”。]
(五)指导书写,练习、讲评
形声字中,“慢”是要求写的生字。
1.自主观察整体,把握结构。
“慢”什么结构,怎么写?谁能当小老师教教大家(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自主观察关键笔画,注意“压线笔”。
哪些笔画在横中线,竖中线上?哪位小老师能教教大家。(“日”、“变化了的四”,要写得扁扁的……)
3.引领学生,关注穿插笔画。
教大家一个新本领,一竖穿插在竖心旁的下面。
4.独立练习。
我们根据小老师教的和老师提醒的,一起来写一写。
5.选择典型作业讲评。
(1)预设:我们看,这位小朋友的字左窄右宽,结构把握了,得一颗星;关键笔画写正确了,“日”、“四”扁了,“又”瘦瘦长长的,得一颗星;穿插写对了再得一颗星。有什么要提醒她的?
(2)“怪” 字,自己当小老师,说说怎么写,自己练一练,请同桌评一评。
[设计意图:“模式化”的阅读教学中,写字往往被安排在课的最后,作为课漂亮的点缀。如果时间允许,就让学生写写字,装点门面。如果时间局促,就把它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崔峦老师强调:“坚决落实以写字、识字为重点的低年级教学,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识、记得牢、写得好。”在本环节的设计中,我水到渠成地把写字安排在识字之后,先分散识记“葫”、“芦”、“藤”、“盯”、“邻”等要求认读的生字,然后由形声字“慢”,水到渠成地引出“慢”、“怪”的书写。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退居幕后,学生走到台前,当“小老师”教大家学写字,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小老师们”教大家观察字的整体结构,观察字的关键笔画,教得头头是道,“学生们”学得不亦乐乎,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这里,突破了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结构的模式化和方式的模式化。]
二、第二板块:读好感叹句,初步感知寓意
(一)扶学第一句:……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
1.看插图,自主练习在语境中读好感叹词,读出可爱的语气,读好感叹句。
2.朗读展示,教师随机指导学生读出“小葫芦嫩嫩的、绿绿的,多可爱啊!”、“哇字读得真好,读出了感叹号的语气。”
3.通过与句子“多么可爱的小葫芦。”比较,进一步感受小葫芦的可爱。
(二)半扶半放第二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1.看插图,在语境中读好感叹词,读出不用怕的语气,读好感叹句。
2.读懂句子意思: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就是——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就是——他不想去管叶子上的虫子。
就是——他根本不担心。
3.范读,抓住“心里想”轻轻地读,但仍然要读出感叹的语气。前面“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喜欢就要大声说出来。这儿的感叹号,因为是心里想的,所以要轻轻的,但仍然要读出感叹的语气。
4.学生尝试关注提示语“心里想”朗读,对初读时就能读出语气的学生要求他们关注,这一句感叹号所使用的标点符号。
(三)练读文章中的其它感叹句。
1.找出文章中的其它感叹句自己练读,对初读时就能读出语气的学生要求他们关注这些感叹号所使用的标点符号。
2.交流反馈。
(四)练读文中的反问句。
1. 激趣:小问号说,它也像感叹号一样,能表达强烈的感情,是真的吗?
2.练读:练读文中的反问句。
3.反馈。
(1)读文中的反问句。
(2)在语境中读懂意思: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4.师生对读第三自然段。
感叹号与小问号PK,在对话情境中初步感知寓意。
师:“邻居,邻居,你为什么那么着急?”预设学生:我的邻居呀,叶子上生了蚜虫不去治,光盯着葫芦看。到时候,葫芦一定会落下呀!师:原来你清楚,只有叶子长得好,小葫芦才能长得好。否则,叶子枯萎了,小葫芦也要落下。
师:“种葫芦的人你是怎么想的?”预设学生:我觉得很奇怪,我要的是葫芦,又不是叶子。叶子生了蚜虫管它干嘛!师:“只有叶子长得好,小葫芦才能长得好。因为小葫芦的营养是叶子提供的。否则,叶子枯萎了,小葫芦也要落下。”这道理你知道吗?生:不知道。
师:你如果就在他们身边,你想告诉种葫芦的人什么?(初步感知寓意)
5.看课文插图,读相应的感叹句。
这节课我们读好了感叹句: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第一幅图)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第二幅图)读好了反问句:叶子上的虫还用治?(第三幅图)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多可惜呀!(第四幅图)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的设计中,我力图突破第一学段阅读教学内容的模式化,减少繁琐的内容分析,从教课文走向学阅读。
我充分利用现成的教育资源——教材。因为这篇课文在写法上非常特别,课文中一连出现了四句感叹句和一个反问句。这在二年级的课文中是很少见的。教材独特的语言现象是引领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最宝贵资源。所以,我把“感叹号”这个“教材内容”作为“课程内容”,把第二板块的教学内容设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读好感叹句,随机感知故事寓意。
王荣生教授曾说,一堂课的内容相对聚焦就能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在引领学生学习感叹句的过程中,遵循了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从认识→实践→迁移。我先扶着学生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然后让学生实践“……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最后迁移,找到课文中的其他感叹句朗读。课文寓意的初步感受,只在朗读感叹句的时候穿插进行,对话感悟。]
三、第三板块:练习给感叹句加标点
(一)学生自主练习: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细长的葫芦藤嫩嫩的,绿绿的,长得多好哇□
2.有个人种的葫芦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多美啊□
3.多么好心的邻居呀□
4.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真可惜呀□
5.我也想劝劝种葫芦的人□
(二)反馈交流,弹性评价。
1.标点符号全部点正确了,得一颗星。
2.标点符号书写位置正确、端正,再得一颗星。
3.把感叹句读出一定语气了,还得一颗星。
(三)看情境图,说、写感叹句(弹性、机动)。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请他们看图学说感叹句,并写下来。
[设计意图:理解语言形式只是学习语文的第一步,能理解但不会运用,学生积累的只是消极语言;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才能使学生将消极语言转化为能运用的积极语言。这个练习让学生在“体会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的基础上,学会使用感叹号,提高语言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