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我要的是葫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语言的理解、感悟、应用需要一定的语境。课堂上,着力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使语言学习有所依附凭借。如同建立了一个“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角色体验,可以促进学习活动的有效展开。本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动画小葫芦形象,与同学们共同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乐与趣。在让学生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不同语气时,让学生在课文情境中,不知不觉体会到它们的区别。
2、学习语文要注重感悟、积累和运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而且必须指导和训练学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因此,本设计紧扣一个“读”字,通过各种情境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熟悉文本内容,通过读让学生感悟到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区别,积累语言;紧抓一个“说”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学会表达。
1.能正确书写4个生字:治、言、怪、慢。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运用积累的语言能续编故事。
3.学会在朗读时能关注不同的标点符号,关注提示语。能读出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初步体会它们表达的不同效果,进一步感受到种葫芦人只要葫芦,不治叶子上的蚜虫的可笑做法。
4.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年级的孩子,聪明活泼,喜欢读寓言故事,善于表现自己,喜欢读、表演,喜欢竞争,模仿能力强。因此可采用不用形式读、表演,再加上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去领会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寓言都可以通过读、表演淋漓尽致展现出来。在读中不自觉体会到感叹句、反问句更能表达的人物的心情。
教学重点: 学会在读对话时,能关注标点符号和提示语。初步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和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感受到种葫芦人只看重结果,一心只要葫芦的心态。
教学难点:懂得不能只注意结果,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1、小朋友们,瞧,可爱的小葫芦,它又来了,上节课,你们和老师一起给他画了一个漂亮的家,会介绍这个家吗?出示:细长的葫芦藤上( ),开出了几朵( )。花谢以后,藤上( )。多么( )!
师:你们都记住了,小葫芦挂在藤上可开心了!它和满藤的绿叶说说悄悄话,种葫芦的人每天都去看它,小葫芦在慢慢地长大。
2、 出示:可是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1、究竟是怎么回事?请你自由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看看是什么原因?
指名说。(因为叶子上有蚜虫不治,他光盯着葫芦了。)
2、图文 理解蚜虫。
师:看来蚜虫是关键。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蚜虫,见过吗?出示。
蚜 虫
它们无休止吮吸着叶子的汁液,被害的植物枝叶发黄变形,严重时整株植物会枯死。此外还可以传播病毒,是地球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
3、读、画种葫芦人心理句子和说话句子。
师:看来,葫芦最怕的就是蚜虫了,那么种葫芦的人怕不怕呢?请你不发出声音读课文,找到种葫芦人的心理想法以及他说的话,用横线画出来。
出示3个句子:
A、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B 、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 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C 、那个人感到很奇怪,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师:你从这3个句子中知道了什么?
(初步感知种葫芦人不怕蚜虫,眼中只有葫芦,要的是葫芦。)
1、 分角色表演读,发现读好句子的秘诀:关注标点符号。
小朋友真不简单呀,一下子就能发现那么多。看来这人真有意思,要的是葫芦,可蚜虫那么可怕,可他一点也不怕,还不治。这是个故事,故事最适合表演了。那我们就把这3句话放回课文中,分角色来演一演!请一生当种葫芦的人,一生当邻居,老师读叙述的话。
2、评价。 师:你觉得他们演得怎么样?表情动作可以增加。刚才几位小朋友意思是说语气、感情还不到位,不够好。看来,想要表演好,就得先把句子读好,要想读好句子,老师偷偷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关注句子中的标点符号,然后把他们的语气读出来。就一定能演好。
师:现在,我们赶紧来看看这3个句子,你觉得哪些标点符号得注意的。 ! ?
那现在就来试试,看你们能不能把他们的语气读出来。
3、读好感叹句,感受种葫芦人对蚜虫的毫不在乎。
出示: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1)你看,这里有个什么符号呀?你能读好吗,赶紧练一练。
(2)对比读,感受感叹号和句号的语气不同。
(3)拓展读,再次感受感叹号所表达的强烈语气。
有几个虫子不用急。
有机个虫子急什么!
4、读好反问句,感受种葫芦人一心想要葫芦的心理。
出示:那个人感到很奇怪,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感师:叹号已经读得很好了,看看这一句,那个符号需要注意的?
(1)读出反问句语气。
(2)对比读,初步感知反问句的特点,感受不同语气表达不同效果。
出示: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3)拓展读。 这个反问的句子,让我们听出来了,他非常肯定地认为叶子上的虫子不要治,因为他要的是葫芦。因为他要的是葫芦。
所以他认为:叶子上的虫有什么关系?
叶子上的虫没关系。
5、关注句子中的提示语:自言自语、盯
刚才,我们读了两个句子,我们发现有感叹号和问号的句子,语气会更加强烈,更能表达人物的心里想法。那再看看这一句,出示: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 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1)哎呀,这里面居然有2个感叹号呢,那语气该多强烈呀!你们自己练练。指名读。
(2)老师范读,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中的“自言自语”。感叹号表达的情感真强烈。可是,有时候强烈的感情可以藏在心里面,不一定那么响,如果我是这个人,我会这样读。老师范读。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我为什么这么轻呢?
出示:自言自语。就是自己对自己说话。那一定那么响。看来读好句子,不仅仅关注到标点符号,如果能关注到提示语里的词语,就能读得更好啦。
(3)理解盯。出示图片,你看,这个人在自言自语时,眼睛不看叶子,更不看叶子上的蚜虫,只看葫芦,这样的看,我们叫盯。
师:盯着,应该是怎么地看?(目不转睛地,眼睛都不眨地,很认真地看)那我们也来盯着图上的葫芦,加上一点动作,读一次。
6、表演,感受种葫芦人的错误做法。
相机师生表演2、3段。谁愿意到台上来演一演吗?把他的高兴、急切、希望,加上动作演出来。这个特别难,看谁是我们班本事最大的。演完后让学生同桌演一演。
通过刚才的演,唉,这个人,不怕蚜虫,更不治蚜虫,眼里只有葫芦,心心念着的是葫芦,因为他说:出示:我要的是葫芦!我要的是葫芦!我要的事葫芦!
1、对比结果,设置悬念。
那么结果呢?出示: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拿掉黑板上的一个个葫芦。摘掉叶子。)边摘边说:一个一个都落了,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叶子变黄了,枯萎了,一片一片都落了,只剩下了光秃秃的葫芦架,枯萎的葫芦藤。再也没有葫芦了。
到文本中寻找答案。
2、再次借助文本,寻找答案。
(1)为什么呢?聪明的你一定知道。不急着回答,你能从文中找出答案吗?蚜虫不治。不听邻居劝告。那你读读邻居的话,你觉得哪一个字可以看出原因。
出示句子:光: 1、光线。2、景物。
3、单、只。4、完了。
(2)师:你找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词语。光。老师查了字典,它有这么多种解释。你觉得在这个句子中,应该选第几种解释。从这个光字中,你又明白了点什么?
生自由交流。
(3)师:是呀,叶子与葫芦是有联系的呀。因为只盯着葫芦。他要的只是葫芦,别的什么也不管了。他不知道,单单只盯着一样葫芦,不管叶子,是不行的。叶子和葫芦时有联系的呀。原来,一个字也能解决刚才的疑问呀。
3、拓展叶子与葫芦之间关系的常识。
看来,小朋友已经很清楚原因了,我们可爱的小葫芦还想对他的主人说几句话呢。
出示语音资料:主人,我是小葫芦,我们的养料,是葫芦叶靠太阳公公的光芒,制造出来,然后由葫芦藤输送给我们。蚜虫吸食了叶子的汁液,就会变黄,落了。我们小葫芦吸收不到营养,也会落的。
悟理。
4、悟理。
听了小葫芦的话,回想起邻居的劝,种葫芦的人终于明白了。出示: 这时,他会盯着地上的一个个黄葫芦自言自语地说:“ !”
5、续编故事,积累语言。出示: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有一天,他发现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他……最后…
1、小葫芦看到你们的故事编得这么好,它想送给你4个生字,看看你们是不是会认,会写。 出示:言 治 怪 慢
2、写言。你猜,上面四个,那个字是它。你看这字多生动,古代造字多有趣呀!你还知道哪些有言的四字词语。 花言巧语 千言万语 甜言蜜语
3、那写这个言的时候,要提醒大家什么呢?
A、点在竖中线上。B、第一横最长,下面两横要短,三横间隔要均匀。C、这个口写得时候要和第三个短横差不多宽。师范写。
4、出示:怪、慢
师:这两个字,你发现他们哪些地方比较像?生:竖心旁,左窄右宽。都有一个又,第一个又比第二个又撇捺应该舒展些。
怎么记住他们呢?
你想让老师写那个字?书写。展示,讲评。竖心旁左点低,右点高,右点靠近竖。这一竖式垂露竖。
5、治。请你们自己观察一下,然后自己动笔写。
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肩平、腰挺。
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会了好多本领呢!会写了4个字,知道要读好、演好句子,要关注标点符号,注意一下提示语中的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从这个有趣的故事中,知道了一些道理:知道了想要葫芦还要注意叶子,注意根,他们之间是有联系的,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的。回家如果能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就更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