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假如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假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老师:龙岩师范附属小学 陈 倩
指导老师:龙岩师范附属小学 张虹 江剑鸿 华秀秀
1.随文趣味教学本课中的“良、缩、遥、寻、食、哭、泣”等7个生字,随机指导书写“食、良”两个字,随文理解“缩、遥远、寻食、哭泣”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读交流感知诗歌的节奏美、语言美。
3.品读感悟第一、二节诗歌的情境,顺势仿写诗歌,积累词汇,启发学生去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在经过了一年的语文学习后,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语文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同时,他们对于简单的事物有所掌握,同时对熟悉的知识有所感悟,具备表演的欲望。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类型,我确立了以朗读为主的教法,引领孩子们走进诗歌的世界。儿童都喜欢《神笔马良》这个故事,听了故事会有“我要是有一枝神笔就好了”的想法,也许这就是这首诗最初创作时作者心中萌动的想法。因此,诗歌表达的情感与儿童的心灵是极为切合的。但孩子们的“假如我有一枝神笔”也许仅仅是出于自我的想象,而教材中的这首诗表现出来的博大的胸怀、纯真的关爱。带给孩子们的将是高尚情感的熏陶,将净化孩子们的心灵。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中的“良、缩、遥、寻、食、哭、泣”等7个生字,理解“缩、遥远、寻食、哭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节奏美,语言美。
教学难点:
1.朗读品悟这首诗歌的意境,启发学生去关爱他人。
2.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结构和写法上的异同点,激起学生表达欲望,展开合理
1.释课题,读课题。
孩子们,喜欢诗歌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优美的小诗——《假如》(板书课题,读课题)。
“假如”是什么意思吗?(如果)
2. 读课题。
快打开书本108页,看一看,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4)
最后一节有省略号,可能还有很多“假如”呢!多有趣的课题啊!一起读读课题。
3.明神笔。
文中的小诗人有个梦想,她最想要一个什么东西呢?
这枝神笔“神”在哪?
4.引诗文:今天我们就来当小诗人,吟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引导学生充满想象地读课题,让“假如”这一富有诗意的字眼跃入学生的脑海,激起学生无限的想象,点燃学生的阅读期待。】
1.教师范读课文,走进诗文。
老师也想当诗人,我先来读这首诗。你们认真听。看看谁能发现文中的“我”想用神笔画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的内心世界容易和文本达成共鸣,产生对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教师范读是让学生感知教材、生发情感的有效手段之一,也为学生的读好诗歌起了引领示范作用。】
2.引导学生发现诗句的共同之处:
听了老师的诵读,你发现了这四节诗歌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每一节第一句话“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反复出现。)
3.自由读课文。
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的不同之处:小女孩用神笔分别画了什么?
“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4.朗读,再次感知诗歌内容。
(1)积累词语,拓展说话 。
文中的“我”是位小画家,她又是一位小诗人,用了很优美的词语赞美这些画,她是怎样赞美的?
这三句话中还有哪些这样带的字词组,你能找出来吗?
积累词组:窗前的小树 红红的太阳 树上的小鸟
好吃的谷粒 不幸的朋友 健康的身体
(2)拓展说话:用已掌握的带“( )的( )”的词组说话。
像这样的词组?你们还会说吗?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在初读诗歌中鼓励学生去阅读,去发现,初步感受“关爱”,培养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对待学习的习惯。】
你们不仅读对了词语的音,而且读出了句子的情,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懂小诗人的心。
(一)引导学习第一小节,读懂诗人画太阳的原因,感受快活,学习生字。
1.自由读第一小节,了解内容。
思考:小诗人为什么想画红红的太阳?
2.紧扣“缩”字感受小树的“冷”,产生共鸣。
读懂句子: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表演识“缩”:你能做做这个动作吗?(冷的时候会有哪些表情?)
请你带上动作、表情读读这句话。(表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爱的表演方式识记“缩”,使识字变得有趣又能加强记忆。】
3.再读句子,初步感受小树的“冷”和需要(带动作“缩着身子”)。
4.词语拓展,进一步体会小树的“冷”和需要。(词语拓展:缩手缩脚、缩成一团。)
表示因为寒冷而缩的词语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谁来读读这些词语。能带上动作就更好了。
【设计意图:在词语中认识“缩”。再通过“缩手缩脚”、“缩成一团”这两个词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到小树的寒冷,从而不仅记住了“缩”的字形也理解了字的意思。】
5.老师引读,深入感知小树的“冷”和需要。
呼呼的北风袭来,小树—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北风不停地呼啸着,小树---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6.引导想象,体会小诗人给小树画太阳的兴奋之情。
读懂第一句话: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课件出示画面:红红的太阳出来了)当你看到这样的画面,你心里想什么?
7.再次想象,体会小树的“快活”。指导读第二句话: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
(课件出示画面)看到这样的画面,你的心情又是怎样?
再读第小一节,再次感知小女孩美好的愿望。
美好的心灵、美妙的画面,让我们把这些美好深深地留在的心中。一起来读读这一小节。
【设计意图:通过体会了小树的冷 ,体会到了小树的可怜,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与小作者产生共鸣。】
8.总结诗人画太阳的原因及第一节诗歌的语言结构。
【设计意图:第一节的教学以老师的“助“为主,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文中”小女孩“的美好心灵,最后总结诗歌写法,为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小节做铺垫,也为创作诗歌做准备。】
(二)自读自悟第二节,读懂诗人画谷粒的原因,感受美好。随文学习“遥远、寻食、哭泣”三个词语,指导写“食”和“良”。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节诗歌。
思考:从第二小节诗歌的语言文字中,你能读懂些什么?
2.学生集体交流,老师相机指导:你们从第二节的语言文字中读懂了什么?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迁移学法,自读自悟,畅所欲言,感知小鸟的期待和女孩的美好心灵,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对待学习,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根据学生可能的回答预设:
预设一:读懂了“鸟妈妈的辛苦”。
引领走进句子:鸟妈妈到遥远的地方寻食,借助学习 “遥远”帮助理解,随机学习生字。
①理解“遥远”,感受辛苦。
你怎么理解“遥远”?(很远很远:时间、距离)
表示距离很长,所以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走之儿
一起读读这个词。
②识记“寻食” 引导生活中识字:用什么方法可以记住这两个字?
识“寻”。
师:鸟妈妈去遥远的地方做什么?
师:这个词,谁愿意来读一读?
师:老师编了一首儿歌,送给这个生字宝宝,谁愿意来读一读?
(一个大力士,推到一座山,抛开几寸土,发现大宝藏。)
师:用儿歌认识生字多有趣啊!
识“食”
师:食,这个字大家并不陌生,它是?想一想,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这个字?
师:孩子们,只要你用心观察,生活中识字也是一种好办法!
【设计意图:将识字教学生活化、情趣化,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充分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③随机指导书写“食、良”。
师:虽然这个字你经常可以看到,但要写好它,可没那么容易。课文里哪个字长得和它很像?
师:认真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把这两个字写正确了。
师:要写对这两个字,要注意哪些笔画?
师:真厉害,这位小朋友一下子就发现了两个字不同的地方,把字写正确了。
(食字上面有捺画了,下面的捺就要变成长点)。
师:写好食字,还要注意哪些笔画?
师:一撇一捺要写得舒展一些。
师:你们看,有伞良字缩起小脚丫,没伞良字伸出小脚丫。
(教师范写。)
师:请同学们再写写这两个字,把字写的更漂亮一些。
师:你们用手中的神笔写出了漂亮的字,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通过本课两个形近字的对比,掌握笔画捺的变化,从而体会到汉字的美和博大精深。】
④朗读中体会辛苦。
预设二:读懂了“小鸟的饥饿”。
引领走进句子:让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①理解“哭泣”,感受饥饿,渗透编儿歌识记生字的方法。
“哭”:一位小朋友,圆圆一双眼,看见小花狗,吓得眼泪流。
提醒右边的点。
②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体会“饥饿”。
你有过挨饿的经历吗?说说自己的感受。
③指导朗读。(重点指导“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指名读,齐读。
④师引读。进一步体会小鸟的饥饿和无助。
鸟妈妈去远方寻食,只能让---
鸟妈妈去遥远的地方寻食,只能让---
预设三:读懂了“小诗人画谷粒的喜悦心情”。
一起去感受帮助小鸟的快乐吧。(指名读,齐读)
3.齐读第二小节,总结小诗人给小鸟画谷粒的原因。
小诗人画的不仅仅是谷粒,更是她对小动物们浓浓的爱!
【设计意图:"读”是学习语文的法宝。角色换位,感同身受,富有层次性的朗读,让学生进入小鸟的角色,感受小鸟忍饥挨饿的凄凉景象,从而激起学生的同情之心,感受“我”对小鸟的关爱之情,体会得到帮助以后小鸟的满足与无忧。】
1.回顾第一、二节诗歌的内容,再次比对,发现两节诗歌的结构特点。
孩子们,刚才我们学习了两节诗歌,用这样的方法写诗,你们会吗?
2.争当“小诗人”,共出“小诗集”,仿写一节诗歌。
孩子们,让我们也接过马良的这枝神笔,去帮助他人,实现自己心中的美好愿望。
课件出示: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画-----------,
让-------------------------------
----------------------------------
-----------------------------------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自己创作的诗歌。
师:孩子们,先把写好的小诗和自己的同桌说一说。
3.集体展示:多个小诗人朗读自己的诗。
师:请几位小诗人,来朗诵自己创作的小诗。(配乐)
教师点评,回顾诗歌的结构。
老师看见了一个个充满爱心的小诗人,你们用最真实的语言创作出了最美的诗歌。下课后,老师建议你们把所有的诗歌汇集在一起,让“假如”的梦想延续下去。
【设计意图:一位外国作家曾经说过:“每一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诗歌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结束,给学生无穷的想象空间,学生们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还可能产生写诗的冲动。此时,让学生大胆想象说一说、写一写自己的愿望,自己心中的“诗情”尽情迸发,真正走进了“情“的世界,”关爱“的世界。】
23、假如
(神笔图)
小树 小鸟
太阳图片 — — 画 — — 谷粒图片
朋|
友|
西西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简约精当的板书设计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启发性和感染作用;并通过板书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理清思路;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走进诗歌世界,激发无限想象
----《假如》教学反思
《假如》一文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课,今天我与孩子们一起走进了想象的世界,尽情地欣赏小孩子神笔的魔力,学习诗中小孩子有一颗善良的心,用神笔帮助冷得发抖的小树、饿得哭泣的小鸟、双腿残疾的西西。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而且语文课堂应该是读、写、说三者的结合。所以我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想要让学生在读,写,说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就是要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让学生有感情的读,有体会的读,以求达到与文本的共鸣;写,就是让学生仿写课文,仿照课文,写写自己的心愿;说,就是让学生自由想象,说说为什么小诗人要这么做,让学生自己去解读文本。整堂课的设计都希望学生可以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与文本,与教师进行对话。
在具体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循序渐进。
一、激趣导入,酝酿诗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课前,我播放动画片《神笔马良》,让学生也想拥有梦寐以求的马良的神笔。然后在上课伊始激发他们成为诗人的兴趣,从而为探索诗歌做好铺垫。
随文识字,感悟诗情。
低年级重视识字教学,因此,我设计了多种识字方法。让孩子在诗中认识生字。例如,利用带“缩”字的四字词语识记“缩”,进一步体会小树的冷;用猜字谜的方法识记“寻”;“食”字,让他们回忆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这个字,从而学会在生活中识字的方法;以编儿歌再结合图片的方式识记“哭”等等,多种形式的识字方法让孩子快乐地遨游在生字王国里。在诗文中认识生字,使他们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激发他们保护植物、动物的愿望,也为创作诗歌做好感情基础。
引导想象,升华情感。
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是发展学生创造力,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智力因素。有些课文的情感可以向文外延伸,抓住伸展点发挥想象,可以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在教学第一小节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在小树没有寒冷的冬天有什么感觉?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仿佛自己就是那棵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小树,然后和有了太阳后的小树进行对比,学生展开了自己的想象,体会小树有了太阳以后再也不觉得冷,而是感觉非常的暖和,这样的想象让学生更能溶入情感,更好地体会小树在阳光下享受的温暖,感受小树内心的开心。
四、探索诗歌结构,激发创作兴趣。
这首诗从语言特点上看,每段的句式相对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诗中反复出现。适合对学生进行仿写的练习.而且这篇课文的内容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了这首诗,学生产生了许多共鸣,产生了许多新的"假如",萌发了写诗的冲动。我抓住时机,让学生认识到身边需要关注的事物还有很多。让学生把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写下来,读写结合,让学生把自己独特的体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让体验在学生写话中升华。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再一次回想自己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难免有一点令人遗憾的地方,如学生的朗读指导还须加强,字词的书写指导要更到位。在语文课堂中应有实效的识字指导和琅琅的读书声,只有这样,属于语文的课堂才更有语文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