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假如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会正确认读9个生字,正确、规范书写“寻、哭、良、食”四个生字。
2.正确、通顺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规范书写生字,读通课文。
教学难点:读准“缩、操”的读音,指导“寻、哭”的字形及书写。
一、课前交流。
课前播放神笔马良动画片。
“瞧,马良的神笔多神奇啊!你们想拥有一枝这样的神笔吗?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做什么呢?”
【设计意图:课前动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感受神笔的神奇,学生谈假如自己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会做什么,既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又为进入课文作铺垫。】
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一)揭示课题。
1.课前我们观看了影片,马良的神笔多神奇啊!有位小作者,他希望能拥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帮他实现三个愿望,于是他写下一首儿歌,请你们大声读出这着儿歌的名字——《假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3课。 请孩子们打开课本。
三、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练读生字。
3.同桌互读生字。
四、随文识字,认读第一小节。
(一)认读第一小节。(指名读)
(出示一小节第一句。)
认读生字“良”及生词“马良”
出示“良”,齐读三遍。
(2)课文中是人名,“马良”,(指名2、3名学生读)
(3)良扩词。出示:良好、善良,齐读这两个词。
(4)齐读第一句。
2、指句读第二句。
认读生字“缩”及短语“缩着身子”
(1)出示“缩”。(指名读)
(2)认读“缩着身子”。
自由练读。指名读。
(3)分男女生读。齐读一次。
(4)指名读第二句。
(5)齐读一小节。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一小节生字较少,采用随文识字,学生自己认读,重点指导读准“缩”平舌音的字音及由缩组成的短语。】
五、集中识字,认读第二小节。
自由练读第二小节。
女生齐读二小节,集中认读生词。
出示生词:寻食、遥远、哭泣
(1)谁会读这三个词。(指名读)
(2)认读“遥远”,感知遥远的意思。
齐读这个词。
(3)认读“寻食”。
指名读,齐读。
食,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么发明这个字的吗?
出示甲骨文。
这是朝下的口,表示低头吃东西。
这是装放东西的器具。
中间一横表示装在器具里可以吃的东西
两点表示口水
多形象啊,远古时候这个字表示津津有味吃到东西。
为了方便我们书写,就逐渐演变成了现在这个字。
(4)自主识字。
(5)生活中识字,扩词。
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还见过这个字。随时出示:食堂、食物、食品、粮食。生齐读这几个词。
(6)认读“哭泣”
(出示哭泣),指名读,(泣)这是生字,和我们学过的哪个字很像?
板书:泣——拉——位
编儿歌识记。
师小结。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哭泣的意思,并读好这个词。
齐读这一句。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其规律,从面感知偏旁不同,字的意思也就不一样。】
6、齐读二小节。
【设计意图:二小节的生字比较多和集中,因此,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通过比较形近字,追溯字的本源,生活中识字等多种方法让学生认识生字。】
六、认读三小节生字
1、指名读三小节。随文认读生字。
(1)指句读三小节。认读“健康”和多音字“还”。
(2)读准多音字还
里面有个多音字也读准了,这个字读什么?“还”。
理解同一个字读音不同,字的意思也不一样。
(3)认读健康
出示健康,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齐读健康。
(4)指名读三小节,认读操场。
出示“操场”,读好这个词,操平舌音,场翘舌音,分组读。
这个“操”还能组什么词。广播操、体操、操作、做操、早操。
出示场:齐读。
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这个字?场除了操场,还有什么场?“机场”“广场”,随机出示图片:操场、机场、广场、商场。读一读这几个词。
生小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3、书写“寻哭食良”。
(1)读贴
先出示“寻、哭”,大家仔细读帖,认真观察这两个字在书写上有什么不同?
(2)范写。
师范写寻哭两个字,边写边强调重点笔画。
(3)读帖。
(出示良食),发现两个字的同异。
(4)生写。
a、先描红,再写一个。
b、生评:我们来夸夸小伙伴的字,在提提建议。哪位小朋友能提点建议让她的字更漂亮。
C、孩子们观察自己的字和例字,看看有什么不足,把自己不满意的字再写一遍。
展示学生的字。师评价。
师小结。
【设计意图:“寻、哭、食、良”是本课要正确书写的生字,在教学时,重点指导寻和食的字形,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发现食与良的区别,再通过观察——范写——书写——再观察——再书写的步骤指导学生正确规范地书写。】
七、巩固识字。
1、集中识字,游戏巩固。
我的朋友在哪里?(生字)
食的朋友在哪里?(生词)
【设计意图:将游戏放在识写字之后,照顾到二上孩子子的心理生理特点,符合孩子先认后识的认知规律,又不会因活跃了孩子而影响到前面的写字效果。用游戏调动学生积极性,更让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下结束生字的学习。】
八、通读全文。
九、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