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给予树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知识和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和方法:默读圈点、批注法;合作讨论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他们一直在享受着被爱的甜蜜,但不太懂得去爱别人。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对文本中金吉娅的爱心和善良品质,学生基本能理解。而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理解金吉娅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中,充分感受到了母爱和手足之情。本文的主人公金吉娅是他们的同龄人,她的行为最容易被同龄人接受,被模仿,因而要通过反复品味文章的语言来唤醒沉睡于他们心中的爱。
重点: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难点: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过几天就是圣诞节了,我提前给大家带来一些小小的礼物,你们想看看吗?”
①播放圣诞节的音乐,学生看关于圣诞节和圣诞树的图片。
②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圣诞节前夕,读准课题:“给予树”。
③理解课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呢?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呢?默读课文,找到文中关于给予树的句子。
④解决“给予树”“援助中心”等有中西方文化差距的词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阅读
①按要求把课文读两遍。教师提出自主阅读要求:请你认真读读想想,看看对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可以用笔在课文上画画写写。我们来讨论交流。
要求:a.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b.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c.把自己不懂的词句画出来与同学讨论。
②指名朗读课文。
③课件出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述了在( )前夕,( )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 ),送给了一个( )女孩,让陌生女孩( )的故事。
2.合作探究
①默读课文,在文中用“——”画出体现母亲心情的句子,用“△”画出句子中表示心情的词语。学生划句子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归纳母亲心情变化:担心——生气——激动
②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妈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解决为什么母亲会担心?为什么母亲会生气?最后为什么会激动?
a.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重点段落。b.读后思考问题,交流。c.适时对比“兴高采烈”和“沉默不语”。
要求学生能够用文中的句子来作答并能展开想象,做出合理化的解释,了解通过妈妈心情的变化去体会金吉娅的可贵品质。在圣诞节来临前,妈妈担心家里不宽裕,没有更多的钱让孩子们购买礼物;当看见金吉娅买的棒棒糖时,妈妈有些生气,同时又有些疑惑;听完金吉娅的讲述后,妈妈为金吉娅的送礼行为和爱心高兴、激动。要注意的是,妈妈心情变化无非是突出金吉娅的美好心灵的陪衬。
③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完成课件练习:
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 ),还送给我们( )( )( )和( ),以及一个陌生女孩( )的笑脸。
④“妈妈为什么说金吉娅还送给了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呢?”
理解四个重点词语的词义,并结合课文具体情况进行解释。如“善良”“仁爱”,“同情”本身有很深的含义,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的是“心地纯洁善良”“仁慈爱护别人”,“体贴”则可通过释词——“金吉娅能体会到小女孩的处境并给与帮助,因而她俩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举例子——“当妈妈生病的时候,你给妈妈倒上一杯热水,这就是体贴”来解决。
⑤理解“如愿以偿的笑脸”
⑥齐读最后一段,齐读整篇课文。
三、练笔拓展
①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②假如你是那个小女孩,你会对金吉娅说些什么,请你给金吉娅写一封信。
③交流朗读你写的信
四、总结课文
五、板书设计
笑脸 善良
棒棒糖 仁爱
洋娃娃 同情 爱心
体贴